寰宇古今 ✐2006-05-01


耶稣的腳印(十四)

受难之週

殷颖

 

伯大尼─耶稣的休憩处


一个可爱的小村庄伯大尼

  伯大尼是一个可爱的小村庄,位於橄榄山东方的斜坡上,距耶路撒冷东边约二哩,在往耶利哥的路上。耶稣和门徒每次到耶路撒冷时,多半会路过这儿,歇一歇腳;接受住在这儿的马大,马利亚与拉撒路的招待。主与这一家情感十分融洽,这家中的三个人,个性各有不同;马大是个好客的主妇,马利亚是一个沉靜而热心学道的人,拉撒路则沉默寡言。但当主使拉撒路由死里复活之后(约翰福音第十一章),拉撒路便名闻遐迩,自第四世纪以后,伯大尼村又称为拉撒路村,以纪念这件伟大的复活神蹟。
  在一个安靜的角落里,主曾多次为这一家举行家庭礼拜,但这个简单的家庭中,只有马利亚是主忠实的“听众”(也许还有拉撒路,但圣经中沒有记载),大姊马大卻在廚房里忙个不停,並且怨声盈耳,耶稣告诉她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路加福音10:41)主曾以马大为例,教导基督徒要懂得选择最好的福分,而放棄次好的,在这里主为我们定下了基督徒价值观的准则。
  在这个小村落里,还发生过一个诗一样美的故事,即在长大痲疯的西门家里,马利亚以极贵重的香膏浇在耶稣的头上(马太福音26:1-13;马可福音14:3-9),当屋內充满了香气的剎那,是多么美丽的一刻。


拉撒路坟墓

  伯大尼最著名的,当然要算是拉撒路的坟墓,拉撒路的坟墓是在石穴里凿出来的,这与当时的许多坟墓相同,连主的坟墓也不例外。圣经上说:“那坟墓是个洞,有一块石头挡着。”(约翰福音11:38)在当时犹太人的坟墓型式大致都如此,墓门口的石头是一块如车轮状的圆石片,大约一个人的力量足以把它移开,拉撒路坟墓的门很小,要佝偻着身子才能进去,下面黝黑的山洞里有几处石床,拉撒路的遗体,当初应该就放在那里。犹太人传统整个家族葬在一起,而且多半要葬两次;第一次将屍体放在石床上,等到若干年后屍体风化,只留下骸骨,再装在石匣里作第二次安葬。我们曾去看过几个坟墓,在他泊山下有一处巨墓,里面有几十具石棺,另在一处地下的骨灰墓中,有几百个骨灰穴,密密麻麻的排在一起。那天我们下去时,要用手电筒照明才能看到石阶,普通人死后在炎热的中东,多半要立刻下葬,否则屍体便会发臭,所以当主耶稣来到拉撒路的坟墓,要挪开石头时,马大便加以拦阻说:“主啊!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死了已经四天了。”(约翰福音11:39)但主耶稣能化腐朽为神奇,祂来到墓前喊:“拉撒路出来。”一个活生生的人便跳出来了。
  如今,拉撒路的墓门上有锁,为附近一家阿拉伯人管理,遊客要付钱才能进去参观。
  在拉撒路的坟墓上,建了两座拜占庭教堂。第一座毀於地震,第二座在主后614年,被波斯人拆毀。十二世纪十字军在其上建了第三座教堂。拉丁王国沒落后,伯大尼被回教徒佔领。十九世纪天主教方济会士买下该地。在1949年把旧房子拆掉,挖掘该地,发现了历代教堂及十字军修道院的遗跡。在庭院里,可以看到第四世纪教堂美丽的镶嵌图断片,及十字军教堂的拱壁。目前这座教堂,是1952年,在古代教堂的遗址上重建的。

和散那

  主耶稣在最后一次进耶路撒冷,是以凯旋的王者的姿态出现的,他首先来到橄榄山的小村伯法其,在那里他找到了一匹驴驹,耶稣便骑上进入耶路撒冷。一时耶路撒冷全城哄动,人们前拥后呼,高唱“和散那!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群众将衣服铺在地上,手舞棕树枝,高喊口号,在群众的心目中,耶稣是一位革命的政治领袖,而棕树枝便是一种革命的象征,这显然並非耶稣的目的,所以祂从激动的群众中隐藏了(马太福音21:1-11;马可福音11:1-11;路加福音19:29-44;约翰福音12:12-19)。今天在棕枝主日,遊行的行列照例由拉丁教会出发,经过汲沦溪,由圣司提反门进入耶路撒冷,而在圣安那教堂前停止,以纪念主骑驴进京的往事。
  主耶稣在棕枝主日进入耶路撒冷时,当他站在橄榄山上,遙望圣城耶路撒冷,想到它未来的劫难,不禁悲从中来,浩叹说:“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无奈这事现在是隐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来。因为日子将到,你的仇敌必筑起土垒,周围环绕你,四面困住你,並要扫灭你和你里头的儿女,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侯。”(路加福音19:41-44)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的地点,到十二世纪,十字军才在上面建立了教堂,但十字军撤退时,该堂被毀掉。目前的一座教堂是1891年建造的,教堂的设计好似一颗淚珠,圣坛是由一面可以眺望耶路撒冷全景的玻璃窗构成的。

圣殿山与哭牆


橄榄山日落

  由橄榄山上俯瞰耶路撒冷圣城,最高最显著的两个目标,便是两座金顶与银顶的回教清真寺。这就是当年圣殿的遗址,是耶稣每逢到耶路撒冷时,一定要参拜的地方。他曾经用绳子做成鞭子,将圣殿里一些奸诈的买卖人赶出去。因为“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约翰福音2:16)当时主耶稣洁淨圣殿的激怒可以想见。其实,今天的耶路撒冷也並沒有怎样改善,满街都是拦着观光客叫卖明信片及纪念品的小贩,用以色列币換美钞的黃牛,也到处皆是,将圣城的气氛破坏无遗。不知今天主耶稣看了会有什么感想。

 

  圣殿山相传就是摩利亚山,也就是亚伯拉罕献以撒的地方。大卫晚年买下了这座光禿禿的山头,它原先是耶斯列人亚劳的禾场(撒母耳记下24:18-25),大卫买下后,在上面筑了一座坛。但他想为上帝建造圣殿的愿望,卻在他儿子所罗门手里才实现。所罗门王用许多进口的木材,铜及金器,建造了一座极其华丽的圣殿,主前587年尼布甲尼撒王毀掉了所罗门的圣殿,且将城里的犹太人掳到巴比伦。五十年后,犹太人重返圣城,所罗巴伯领导犹太人重建城牆与小型圣殿。
  主前37年,希律王为收买犹太人心,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更华丽宏伟的圣殿,他动员了一万工人重建两个广场,圣殿又开始发出辉光,这殿由主前20年开始兴建,到主后64年才竣工,但六年后再度被毀。这就是耶稣时代的圣殿。主后70年,提多攻陷耶京后,将圣殿区夷为平地。提多本想保留圣殿,因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蹟。当时圣殿的情形,在约瑟夫的犹太战爭中,有详细的描绘。有一个士兵,向圣殿的窗子投掷了一支火炬,整个圣殿就燃烧起来了。提多凯旋回罗马时,只带回一个在烈火中抢救出来的有七个灯盏的金灯台。主后135年,犹太人第二次反叛失败后,哈德良在圣殿遗址上建了一座献给邱比特的庙宇,以亵渎圣地。早期的基督徒视摩利亚山为受上帝咒诅的地方,致该山沦为一片废墟。主后636年,回教徒征服耶路撒冷,他们将碎石瓦砾清除干淨,乌马在上面建造了一座回教寺。相传穆罕默德在这里骑着飞马昇天,主后691年马尔丸将乌马寺重建为现在之大型清真寺。
  这座金色圆顶清真寺內,有著名的圆顶石,在圆顶之下的这块摩利亚山亚伯拉罕献以撒的岩石,长五码,宽十二码,离地约二码,回教徒则相信亚伯拉罕在这里献的不是以撒,而是以实玛利。十字军时代,岩石的四周围以铁屏,以防人们将岩石敲下当纪念品卖掉,1959年易以木栏,寺內部在美丽的圆顶下,彩色玻璃窗以及华美的地毡,构成了一派庄严华丽的气象。
  在过去十三世纪中,圆顶岩石寺经多次修整,但外观始终保持691年的样子,圆顶岩石寺是目前最古老最美丽的清真寺,是拜占庭时代设计师的作品,但一切装饰则完全是东方色彩,寺的外表为八角形,每边六十三呎,直径一百八十呎,圆顶高一○八呎,直径七十八呎,八角牆壁上,有十八呎贴了大理石,以上饰以美丽的波斯磁砖,圆顶是用铝版镀金,在阳光中闪闪生辉,气象万千。


哭牆

  据说昔日的圣殿要比现在的清真寺小,但圣殿山的广场卻很大,入口处有警察负责安全,攜入的手袋都要搜查。广场上有老松数十株,地上趺坐着缠头的阿拉伯人,朝圣客与观光客一批批地涌入。我们曾多次到这里,坐在多风的山边上,沉思研究圣殿的种种。由圆顶岩石寺下来,到西边残留的一片石牆,就是举世闻名的西牆或哭牆,是圣殿仅留下来的遗跡,是犹太世界中最神圣的地方。西牆是希律王在主前20年沿着第二圣殿所建的护壁的一部分,提多在主后70年摧毀圣殿时,特意留下这面用巨石砌成的牆,以显示罗马军队之強大,能毀掉如此宏伟的建筑物。罗马统治期间,不准犹太人进入耶京,拜占庭时代,才允许犹太人每年在圣殿被毀追思日,进入耶京,哀悼纪念在異邦的犹太人,及擦拭整修圣殿,这就是西牆称为哭牆的来由。犹太人在西牆祈祷的习俗持续了几个世纪,但自1948年到1967年,西牆成为约旦国的一部分,犹太人不准进入哭牆区哀悼。我曾参观过以色列国会,他们在大厅中有一幅巨幅的哭牆照片,足见以色列国对哭牆的重视。六日战爭后,犹太人收复圣城,西牆遂成为全国欢欣庆祝及崇拜的地方。他们在西牆前开拓一个大型广场,可容纳数千朝圣者。
  广场被铁栏分成两边,男左女右分別入场,进到哭牆前祈祷者,必须戴帽子,如未戴帽者,门前桌上有黑纸制的小帽,你可以取一个覆在头上。哭牆右边楼层下有一条长廊,不少长须拉比驻在那里,指导年轻的犹太教徒各种祈祷的仪式,如何按照犹太人传统将皮带系在手(臂)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申命记6:8),如今犹太人戴在额上的是一个塑胶制的小盒,作为象征。这里出现的是一批批的青年与老年的拉比,有的在两腮留有几络长须,像发辫一样,有的是飘胸的白髯,一律穿黑长礼服,戴黑礼帽,道貌岸然,令人肃然起敬。
  我曾经花了一个下午坐在长廊的长凳上,为这些朝圣祈祷者拍照,发现这些教士们手持经卷,面对牆壁,口中喃喃,先是有节奏的上下摆动头部,再继以左右搖动,往往一个人站在烈日下祈祷良长久才离去。也有些年长的犹太人手抚着石牆即悲恸不已,涕淚涟涟,令人心恻。
  每礼拜五晚上七时,在哭牆前有例行的宗教仪式,一些青年的教士们,排成长长的队伍到哭牆前唱歌跳舞,他们手臂搀着手臂,一路歌唱而来,哭牆前灯火通明,观光客们都坐在圣殿前的斜坡上参观,但官方严格禁止照相,认为摄影是不敬。
  这堵由主前20年留下来的西牆,实际上已经成了以色列国魂的象征,看到他们的虔诚,激动与悲恸,不禁也会触动內心的隐痛,一股爱国的情操便会油然而起。

西罗亚池与毕士大池

  耶路撒冷有两个水池与耶稣所行的神蹟有密切关系,一个是西罗亚池,另一个是毕士大池。

  西罗亚池

  西罗亚池可能是希西家王,为了贮存由基训溪引来的水,而在隧道南端建造的贮水池。基督徒尊西罗亚池为圣,因为耶稣曾叫一个瞎子往西罗亚池去洗眼上的泥,“他去一洗,回头就看见了。”(约翰福音9:7)第五世纪,在西罗亚池上建有一座教堂,但主后614年,被波斯人毀掉,从此一直未重建任何教堂。
  西罗亚池的北边,连接了希西家隧道。希西家隧道建於主前700年,耶路撒冷王希西家,为顾虑亚述人入侵时,耶京的饮水能自给,而在坚硬的岩石上,开凿出一条隧道,该隧道能将城外基训溪的水源引到城內的西罗亚池,入侵者由城外无法看出隧道口。亚述军曾因口喝而士气消沉,无功而退,耶路撒冷得以保全。
  状似S形的隧道长六百码,工人分別由隧道两端对挖,终於在中间离两端四呎处相接,工程技术极为成功。1880年,发现工人记载凿通隧道时之欢欣的铭文,该铭文以古希伯来文撰写,记述两组工人如何由岩壁两端设法会合之过程,铭文现收藏於伊斯坦堡博物馆。
  基训溪又称圣母溪,为耶京最古老的水源之一,耶布斯人曾利用一条地下道引用基训溪水,大卫王的军队即利用该地下道攻入耶京,所罗门王在基训溪被膏立为以色列王。

  毕士大池

  在耶路撒冷城內,距离司提反门数码处,有一个毕士大池。耶稣的时代,它刚好在耶京北牆之外,靠近通往圣殿的羊门。残废的人都聚集在该处,因人们相信池水可以治病。这在当时颇含一些迷信的色彩,毕士大池虽近在圣殿咫尺,但人们还在那里拜假神,说明了当时犹太教的沒落。耶稣曾在那里主动地治癒了一个病了三十八年的瘸子(约翰福音第五章)。並且告诉他“不要再犯罪”,意即不要再拜假神。
  毕士大池数百年来一直埋在砂石里,最近才被怀特神父将大部分的池子挖掘出来。水池为长方形,长约三百五十呎,宽二百呎,深二十五呎,四周都是廊子,中间被第五个廊子分开,此一发现,证实了约翰福音的记载:“毕士大旁边有五个廊子。”(约翰福音5:2)池子中有一个是用来洗牵到圣殿献祭的羊。拜占庭人在第五世纪建造的教堂,於主后614年被波斯人摧毀,现在已发现许多遗跡。十字军又在拜占庭人所建的教堂遗址上,造了一间教堂,该教堂之正面及主要入口,仍可在毕士大遗址上看出。

大卫塔


雅法门


大卫塔


画家笔下的大卫塔

  当你走进耶路撒冷旧城的雅法门时,你一定会看见旁边有一座高高的塔,那就是著名的大卫塔,大卫塔是大希律王建造的行宮,与耶路撒冷西面的防御工事。堡上有三个巨塔,希律王各依其兄法赛努,其友希皮库,及其妻玛利安妮而命名,玛利安妮为希律王所谋杀。主后70年,提多皇帝将这座壮丽的城堡宮殿作为罗马第十军团的军营,以显示罗马军队的強大英勇。在城堡下面,仍可看到希律时代的遗跡,在十二及十四世纪,十字军及埃及回教徒曾分別重整该城堡,目前残存的碉堡,是1540年土耳其苏利曼王所修建。
  这座城堡又称为大卫塔,据说希律的行宮是建在以前大卫的堡垒上。这座城堡是我们最熟悉的,因为我们在耶路撒冷住的两处招待所,都在这塔的附近,每天我们都由雅法门进出,也多次登临城头看耶路撒冷西天的晚霞。城堡的附近有一家邮局,一家银行,和许多卖纪念品的小店,以色列军队巡逻的吉普车,不停地在这附近驰骋;以色列的士兵多半不戴帽子,服装不整地倒提着步枪,在人丛中穿来穿去。缠头的阿拉伯老人,推销画片的小童,黑袍的教土,也有街头音乐家,坐在城门洞里奏琴,和坐在城牆旁边讨饭的盲人,这就是大卫塔旁的一幅图画。

大卫之墓,锡安山与最后晚餐处

大卫之墓

  大卫王之墓是以色列人尊为仅次於西牆的圣地,传说的墓地所在处离大卫塔不很远,是在一间地下室中,用一块红布覆盖,布上繡着大卫之星。旁边放置许多不同形状的王冠,並且有妥拉的经卷,但对大卫王是否埋骨此处,考古家的说法颇不一致,闪博士就持異议,认为真正的墓穴应在城外,靠汲沦溪的地方,那里有许多废置的墓穴,我们曾探访了几处,闪博士指着其一说,这里很可能就是大卫王之墓,四顾荒塚青煙,倍觉淒清,“固一世之雄也”无论大卫王的墓穴在哪里,大概在这附近应不会错。这位不可一世的战功彪炳的君王埋骨之所,如今也不过只是供人凭弔的一座荒山而已。


锡安山


锡安山日落

  传说中的最后晚餐的房间,就在大卫王墓穴之上,相传主在这里设立了圣餐,並且复活后在此向信徒显现,门徒也在此受圣灵。但这间房子与大卫王墓穴一样的不为人所接受,认为在此设立最后晚餐的可能性极微。


最后晚餐的房间

  而四福音书中设立最后晚餐,与第二天钉十字架的时间也不一致,符类福音书认为主是吃了逾越节的筵席才到客西马尼去祷告,约翰福音则记载主被钉时,才正是逾越节羔羊被杀的时候。
  早期的基督徒以锡安山为中心,第一世纪就在这里建了一座教堂,这座教堂在主后70年与135年,两次逃过劫难,未遭毀坏,似乎此处远在武力辖区之外。拜占庭时代将该堂扩大,並称之为“神圣锡安”,使早期的信徒和先知以赛亚的预言相关连,“因为训诲必出於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於耶路撤冷。”(以赛亚书2:3)很可能该山被称为锡安山,是由於这座最后晚餐的遗址。
  主后614年,波斯人拆毀该堂,十字军在十二世纪重建的两座教堂,一直存留至今。1176年,大卫王之墓在下面教堂里被发现。1552年土耳其人把基督徒由上面的教堂逐出,並在该堂上面加了一个回教寺的尖塔及一个祈祷用的壁龛,就成为回教的清真寺了。

客西马尼


客西马尼园

  客西马尼是一个令人心疼的地力。因为我们的主在那儿大声哀哭,流淚地祷告(希伯来书5:7),是主肉身与心灵最痛苦的时候,是天人交战的场所。


主大声哀哭,流淚祷告


主大声哀哭,流淚祷告

  客西马尼园在橄榄山腳下,今天与两千年前无太多差別。汲沦溪对面的山丘上,房屋如雨后春筍般林立着,但客西马尼园的景色依旧,与主耶稣的时代一样。主曾无数次到这里来沉思,祈祷,而在受难的前夕,他在这里虔诚地祷告说:“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加福音22:42)
  关於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地方,今天有许多不同的爭议,主要被认为主最后祈祷处,是在万国教堂內。主后379年,拜占庭在客西马尼园建了第一座教堂,主后614年为波斯人毀掉。十二世纪时,十字军重建教堂;但后来又被毀。目前这座教堂是1919年到1924年所建,为耶路撒冷最美丽的教堂之一,由十六个国家联合建造,在教堂的圆顶及壁画上,可以看到这十六国家的国徽。圆顶上装饰了美丽的镶嵌图画,窗框是用半透明的似大理石的白石做成的,由紫色的窗子透进来的朦胧的微光,使整个的教堂內呈现一种适於祈祷及沉思的气氛,人们一进入教堂便会靜下来。在圣坛前有一块白色巨石,周围绕以铁栏,人们在栏的周围跪下来祈祷。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想到主耶稣在受难前夕的伤恸,曾情不自禁地将眼淚滴在那块石头上。
  教堂的正面,有四座四福音作者的雕像,手上各持一卷书,在教堂上方的三角壁上,镶嵌着一幅基督奉献自身及世界的苦难与父上帝的图画。
  在万国教堂上面数十码处,是橄榄山上最美丽的俄国东正教堂,在数十株苍松围绕中,呈现在晴空中的是七个金碧辉煌的洋蔥式的教堂塔尖,这就是圣抹大拉的马利亚堂,教堂为1888年亚历山大三世所建,以纪念其母后,而为白俄修女们所修护。教堂地下墓中安葬了伊利莎白公爵夫人,她是亚历山大母后之妹,1918年於西伯利亚为布尔雪维克党人所杀,遗嘱要葬於耶路撒冷。
  在俄国教堂的入口处,立了一座石碑,碑文说明该处为耶稣最后祈祷之处。但我们的闪博士卻另有说词,他认为这两处均非主的祈祷之处,而领我们在橄榄山的乱石堆中找到一处地方,肯定主应在该处祈祷,在橄榄山的客西马尼园中,很清楚地可以看到城中的圣殿,与大祭司的寝宮。
  那天晚上我们约在十时左右由旧城出发,到橄榄山去,大家都攜带了手电筒,作为照明的设备。闪博士领我们走到一处乱石丛树之间,席地坐下来,默想主在客西马尼的祷告,那晚上刚刚轮到我主领灵修,我们读了主在客西马尼的攸关记载,唱了一首非洲的灵歌,然后思想主在肉体与心灵上的伤恸,再一同低头默想祷告。然后闪博士领我们走上主被逮捕的路,一路往汲沦溪谷走去。
  客西马尼园中,有八株古老的橄榄树,有些植物学家说可能已活了三千年,约瑟夫说,如果主后七十年提多毀耶路撒冷时,这些树沒有砍掉的话,则它们当与主同一时代,如当时已遭砍伐,则今天活着的,应是当年老橄榄树所抽的新芽。这些树现在仍旧结橄榄。橄榄树是圣地特有的树木,一切圣地的纪念品,多半是用橄榄木制成的。

汲沦溪谷


汲沦溪谷

  汲沦溪谷是在耶路撒冷与橄榄山之间的一条通道,耶稣与门徒经常来往於该谷,他们由此谷上圣殿,或到橄榄山去客西马尼过夜。或到伯大尼拉撒路的家,汲沦溪皆是必经之处,现在已建筑成一条柏油马路。
  汲沦溪谷今天是一个广大的墓场,因据当地的传统,汲沦溪是最后审判之地;因之基督徒,回教徒与犹太教徒,皆选定此处为埋骨之所。在该谷尚有四座古墓,据传是押沙龙,约瑟夫,雅各及撒迦利亚的坟墓,坟墓的建筑为希腊式。
  耶稣和门徒们在受难的前夕,先经过汲沦溪到客西马尼去祷告,被捕后又被带着经过汲沦溪到大祭司的院中去受审。那天晚上,当我们在客西马尼祷告默想之后,也经过汲沦溪再回到耶路撒冷。汲沦溪谷高高低低,而且有水流过,我们要不断亮起手电筒,才能找到路往前走,一路上我们读经,大家轮流祷告,回想当年主被逮捕时的心情,以及门徒们心中的悽惶;牧人被击打,羊就分散了。门徒们的丧魂失魄可以想见。

橄榄山的最后一瞥

  升天教堂


升天教堂


升天教堂內

  橄榄山是主耶稣生前留恋最深的地方,主每次上耶路撒冷,除了圣殿之外,就是到橄榄山来沉思默想,甚至在树下或洞穴中度过中宵。橄榄山比圣城高出三百呎,在上面可以俯瞰犹大丘陵的全景,甚至连死海都可以看到。主耶稣在这里预言耶路撒冷的被毀,教导门徒最标准的祷告──主祷文,祂並且最后在这里升天。
  使徒行传第一章记载“有一座山,名叫橄榄山,离耶路撒冷不远,约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使徒行传1:12)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约有一千码,相传耶稣升天的橄榄山顶,约略有此距离。第四世纪,在升天的地点建了一座拜占庭式的教堂,但614年为波斯人毀掉。十二世纪十字军重建一座教堂,在教堂庭院里,再建一座小教堂,传说里面有一块印着耶稣升天时腳印的石头。

  主祷文教堂


主祷文教堂

  主祷文教堂据说是建在耶稣教导门徒主祷文,预言圣殿被毀,主的再临及世界末日的地点上。君士坦丁大帝,在伯利恆耶稣诞生的地方及圣城耶稣的坟墓上建了两座华丽的教堂,他亦在橄榄山顶上建一座教堂,纪念耶稣的训诲及预言。君士坦丁大帝所建的教堂,在主后614年毀於波斯人。十二世纪,十字军重建该教堂,后来回教徒击败十字军,教堂又被毀。1868年,奧理琳公主将该地购赠法国;1875年,奧理琳公主又在那里为圣衣会修女建了一座修道院,在修道院的圣堂里及回廊上,分別以六十二国文字铭刻主祷文。奧理琳公主就葬在这回廊里。1910年到1911年,考古队在该地挖出历代教堂的遗跡。1918年,法国人发起一项捐献运动,在橄榄山顶建一座世界性的教堂,以完成逝去众圣徒的未竟心愿。

中文主祷文

 

以马忤斯的路上


以马忤斯

  主后33年的一个晴朗的上午,耶路撒冷的天空仍然像一块蓝绒布那样平整地剪贴在圣城的穹苍,但下午天忽然黯下来,大地开始颤抖,震央由各各他山向四周伸布,圣殿山上的圣殿也搖搖欲坠,惊惶的祭司们,正在扶起倒在地上的圣器时,忽然至圣所发出慑人心魄的一声裂响,圣殿的幔子竟由上到下裂为两半,这正是主耶稣在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断气的时候。
  耶路撤冷的地震与黑暗不久就过去了,但门徒们心中的阴霾卻正浓,耶稣的屍体埋在坟中的第三天,一群妇女们传出了主复活的消息,但大半的门徒们半信半疑。一对垂头丧气的门徒由耶路撒冷出来,嗒然若失地向西走去,走了二,三十哩到了以马忤斯的路上,他们正在叹息着,议论这两天耶路撒冷的种种,有一个人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和他们一同讨论耶稣的受死与复活(马太福音24:13-34)到日落西山的时候,两个门徒建议与这人住下来一同用餐,当这人在席上为他们擘饼祝福的时候,他们忽然发现他像极了主耶稣,而事实上他就是复活的主,在他们认出主的瞬间,耶稣竟不见了。
  主复活向门徒显现的以马忤斯,今天的圣地考古学者们,一致认为是离耶京西北十一公里伊尔古贝世的罗马古道,该处建有一座圣堂以纪念耶稣向两位门徒显现。教堂是1901年建在十字军教堂的废墟上,我们造访的时候,圣堂中正在进行弥撒,我们走到圣堂旁边的罗马古道上,道的两旁摆了许多压橄榄油的石碾,颇似中国大陆北方的石碾。当我们徜徉在树下石道上的时候,不禁想起主对门徒说的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

 

马利亚的坟墓


马利亚教堂


马利亚教堂內

  马利亚逝於耶路撒冷,据传说被葬在汲沦溪谷,目前这座教堂,是十字军在拜占庭教堂的遗址上重建的。又据说该址是马利亚的圣墓及升天的地方。圣母升天在1950年,正式成为天主教信仰的一部分。该教堂的所有权由方济会士在1757年转给希腊正教及阿美尼亚教会。敘利亚教会,科普替教会及阿比西尼亚教会,也有部分管理权。回教徒也有权来此崇拜。
  我们曾在一个炎热的中午来访,然后坐在圣堂上面的石阶上,举行我们的灵修,那天是迦纳的杨主领,引来了一群阿拉伯儿童在旁看热闹。

 

初审之夜

  耶路撒冷圣城內,除了圣墓堂大家都同意是主被钉的地方,其余的圣蹟都有一种以上的传说。考古学家也各有论据,但卻无碍於朝圣者的信心,因为一切的爭执不过是几十码的距离;即以耶路撒冷的城牆来说,圣地考古家就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进进出出也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別。大祭司该亚法的房屋也是一个爭议的地方。由汲沦溪到耶路撒冷的上坡处有一所鸡鸣堂,可以俯瞰汲沦溪谷,1931年天主教在该处建堂,认为是传说中的大祭司该亚法逮捕审讯耶稣之处(马太福音26:57-63;马可福音14:53-65;路加福音22:63-70;约翰福音18:12-14),並且彼得在这里三次不认主(马太福音26:34;马可福音14:66-72;路加福音22:54-62;约翰福音18:15-18),等到天亮鸡叫,彼得想起主的话,便出去痛哭。这就是鸡鸣堂的来由。
  由於考古队的发掘,更确定鸡鸣堂是建於大祭司该亚法的房屋上,他们发掘出一套近乎完整的希伯来量器,一座石磨,一间地牢,一个庭院,另有仆人的住所及拜占庭教堂的遗跡。在教堂的左边,发现一段阶梯似的古老腳印,这些腳印被鑑定属於耶稣的时代,因这里是由客西马尼园去上城最近的道路,所以极可能印有耶稣的足跡。
  但闪博士並不以为然,他认为大祭司的庭院,在目前锡安门附近阿美尼亚学校內,那里才合乎当时的地理位置,所以当夜引我们走到阿美尼亚学校的大门外,在那里我们再读经祈祷,然后闪博士对我们说:“今夜耶稣被囚在里面,一定彻夜无眠,但你们如果能睡得着,便可以回去休息了。”闪博士说完了逕自离去。在圣地相处一段时日后,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怪人,也只好见怪不怪了。

“看这个人”

 

  主耶稣在大祭司该亚法的庭院里呆了一夜之后,被送往彼拉多处去受审定罪,据说当初彼拉多的宮殿在今天的锡安女修道院內;锡安女修道院是由一位从犹太教改信天主教的法国人亚壹索.雷蒂斯柏神父所建造。
  雷蒂斯柏神父於1855年到圣城,在古老的艾琪.霍曼拱门前买下这块地,他在1859年至1864年,建造了锡安女修道院,该院是为向犹太人传福音而建立的。1931年至1937年葛德琳修女及敏施神父发掘该她,掘出了约翰在二千年前提及的“铺华石处”,“彼拉多听见这话,就带耶稣出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铺华石处’,希伯来话叫厄巴大”(约翰福音19:13)这里是耶稣受公审的地方。彼拉多将耶稣带到靠近安东尼亚门外等候的暴民处,让他们看看受了鞭笞的耶稣,说:“看这个人!”就是在这里彼拉多洗自己的手,並将耶稣交给暴民去钉十字架。
  铺华石处,在耶稣时代是安东尼的庭院.耶稣就是从这里开始揹上十字架,走上苦伤道。被主踩过的铺华石路,都刻有沟痕,以防止马匹失足滑倒,上面还有许多沟渠,以便将雨水引到地下的贮水池中,这里可贮存数百万加仑的水。
  在这些粗糙的石板上,今天仍可清晰的看出当日罗马士兵掷骰子玩遊戏,以处決囚犯的圆形图案,这种图案按十二星座分成十二份,他们用丟铜板決定点数的多少,点数多的赢家,可以去戏弄待決的囚徒,为囚犯戴上王冠,穿上紫袍,最后的赢家则执行死刑。故耶稣当日也很可能被兵丁们在这里戏弄夠了,戴上荊棘冠冕,披上紫红袍,然后才揹上十字架向各各他出发。


安东尼城堡

  安东尼城堡是希律王重建第二圣殿时,将圣殿西北角的城堡重新整建扩大而成,希律为了纪念他的朋友马可.安东尼而将该堡命名。据约瑟夫的记载,堡的內部是一座设备齐全的宮殿,西边是一片铺设石板的广场,罗马军队用作训练,遊行及竞技的场所。
  主后70年城堡被彻底破坏,数世纪以来为沙砾所掩埋。目前在安东尼的遗址上建有一间回教学校,一座是方济会修道院及一座锡安女修道院。方济会的修道院內有两间教堂,一间是鞭笞教堂,替耶稣受鞭挞的地方作标誌;当时的刑鞭上带有倒刺钩,所以每鞭打一下,便会有一些皮肉被撕下来,而呈血肉模糊的惨状。另一间为判罪教堂,是主被宣判定罪的地方。

苦伤道

  当我走到两千年前的耶路撒冷的窄巷中,那些古老的石阶,那些曲折而阴暗的巷弄里,好像仍然蹒跚着圣者基督的足跡,仍然散佈着自创世以来最浓郁的哀伤气息。
  在巷子里半圆形的拱门下,走着匆忙的观光客,与阿拉伯的向导,头上顶着菜篮硕健的阿拉伯妇人,腰缠白带,身着褐色架裟的方济会士,以及戴着圆顶黑帽,披着宽大黑袍,满腮于思的东正教神甫们。
  巷子的两旁是阿拉伯人的商店,肉攤上掛着整只的羊,一串串金黃色的圆饼,以及掛得琳瑯满目的纪念品的商店,每走几步便有一个阿拉伯人上来搭讪,要做你的向导,或是阿拉伯小童向你兜售圣地的画片。在路旁的石牆上刻着一个十字架,下面有一个光滑的小圆孔,想是经过无数朝圣者们用手触摸过,上面刻了一个罗马数字的“八”,在这里主耶稣曾第三次跌倒在地上。凝视着这堵牆壁,心灵感到极大的震颤,我低下头来,看着这曾经染红了主的血跡的石路,两千年前那幕悲惨的景像,立刻呈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沉重的十字架,从主的肩膀上滑落,重重地击在石路上。他脸上流下的血滴,是那些荊棘的刺造成的。血与汗迷糊了他的眼睛,他用两只手吃力地扶着十字架的一端,努力想爬上最后几层石级,走到髑髅地的刑场。但他失败了,他用尽了气力,他的双肩,都被十字架粗糙的木头擦伤了,露出了一条条的血痕。罗马兵丁挥舞着带钩刺的皮鞭,每一个弧形,再造成一条新的红色的图案。他不停地喘息着,想稍微停下来休息一下,但每一次短暂的停留,他的身上会再绘上几条血的纹路。巷子的前后拥挤着一些欣赏的群众,他们哗笑着,讚叹着,残酷的眼神,贪婪地饮着耶稣身上流下的血滴。而每个罗马兵丁挥舞一次皮鞭,群众中便会爆出一片喝采声,使本已垂下的罗马兵丁的手腕,由於喝采声的鼓舞,不能不再度抬起来,在半空中舞一个有力的花式,使重重的一击再落在主的背上。一声声悽惨的呻吟,满足了两旁的观众。后面一群无助的耶路撒冷的妇女们,搀扶着半昏厥状态的马利亚,每一声皮鞭的爆响,都好像抽打在她的心上。主耶稣第三次倒下去了,祂的手扑在石头上,祂的膝盖碰在石头的棱角上,鲜血染红了石阶,重重的十字架再由背上滑下来,砸着了祂的臂和腿,接着是一片皮鞭的响声和叱吆。随着皮鞭的脆响,窄巷中落下了一片血雨。耶稣努力掙扎着企图要站起来,祂的头一阵昏厥,又跌在地上。祂再试着想爬起来,並用双手去扳动地上的十字架,但祂的一切气力都用尽了,再也无法移动它。耶稣匍匐在十字架上,听任皮鞭交织着落在祂的背上,腿上,好像无数条毒蛇在咬着主的身体。呻吟,哀号,怒喝,哗笑,和妇女们的啜泣,在这窄巷中谱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悲惨的交响乐。那些绝望的妇女们由啜泣而变成哀号了。耶稣卻抬起头来,用镇靜而慈祥的眼睛看着她们说:“不要为我哭,当为你们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

第一站-"鞭打堂"
第二站-耶稣被定罪之处
第三站-耶稣第一次跌倒
第四站-耶稣遇见母亲马利亚
第五站-西门替耶稣背起十字架
第六站-Veronica抹去耶稣的汗水
第七站-耶稣第二次跌倒
第八站-耶稣安慰为他哭泣的妇女
第九站-耶稣第三次跌倒
第十站-耶稣的衣服被脫去及拈分
第十一站-耶稣被钉十字架
第十二站-耶稣死在十字架
第十三站-耶稣的屍首卸下来的地方
第十四站-耶稣被安葬的地方

  当初耶稣由彼拉多的衙门被判死刑,揹上十字架开始走的一条路称为“苦伤道”,这条路共有十四站,是耶稣稍作停留,或跌倒的地方,十四个站当中,九个与福音记载有关,其余五站是根据传统而设。头两站在安东尼城堡里,在巷道上有七站,在圣墓堂內有五站。头两站的地点,如今盖了一座阿拉伯人的小学校,旁边有一所教堂,里面有一个地下洞,据说是彼拉多衙门所在地。苦伤道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三站,也是耶稣第一次揹着十字架仆倒的地方。那里有一处天主教的受苦堂,也有一座纪念耶稣受苦的小型博物院,据说教宗保祿六世访耶路撒冷时,特別在这里停留膜拜。我由博物馆中买了一个荊棘冠冕作为纪念。圣地的荊棘有很长的刺,耶稣就是戴着这种冠冕而走上十字架道路的。每星期五下午三点,方济会士们便引导信徒行过苦伤道,以缅怀耶稣的受难。
  我们的领像闪博士对传统的苦伤道也有異议,认为不可能是这条小路,原因是他对耶路撒冷的城牆与主耶稣时代的位置图有不同的看法。虽然考古学家的看法各異,但主为我们揹负十字架走上各各他卻是事实,当我沿着这条石头小路前进,踏着纷沓的阿拉伯人的足跡,走上这条上坡路,想到耶稣当日揹负着沉重的十字架,颠沛蹒跚在这条小路上,汗与血滴流下来,滴湿了这条苦伤道,心情不禁十分沉重。我实在不敢想像,我现在站立的地方,竟印着主揹着十字架跨过的足跡,而这些古老的石路上,曾沾着耶稣的血跡与汗滴。两千年来被多少朝圣者踏过,而今天当夕阳抹在这褐色的石阶上,仍然鲜红如血。而我彷彿再听到了主的哀号,喘息,以及群众的哗笑,皮鞭的脆响,与妇女们的啜泣…。

各各他.圣墓堂


各各他山

  “他们就把耶稣带了去。耶稣揹看自己的十字架出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髑髅地’,希伯来话叫各各他。”(约翰福音19:17)
  圣墓教堂应该是朝圣者的第一个目标,是基督教最神圣的地力,因为在那里主耶稣为人类钉十字架並且安葬。主被钉的地方原本在耶路撒冷城以外,“因为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与城相近。”(约翰福音19:20)但在主被钉后十一年,希律亚基帕一世在耶路撒冷建了一道新城牆,将各各他圈在城內(主后44年)。十九世纪中叶,在邻近俄国招待所,圣墓教堂的东北处,发现了古代城牆的遗跡,在圣墓教堂內也发现了犹太人的坟墓,更证明该教堂原在城外,因根据犹太律法,沒有人能葬在圣城以內。
  耶稣钉十字架的地方,一定曾为早期信徒尊为圣地,因主后135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想消灭所有犹太教及基督教的纪念物,而在加略山及耶稣的圣墓上建了一座献给邱比特的罗马庙宇,並且在伯利恆耶稣的降生地上也建了一座庙宇,想借此毀掉一切圣蹟。但结果卻适得其反,非但沒有亵渎到圣地,反而留下了标誌,保守了圣地。二百年后,君士坦丁很成功地挖掘出基督教圣地。主后326年,哈德良所建的庙宇,被君士坦丁大帝的母后海丽娜拆除,根据四福音的记载,她发现加略山及耶稣的坟墓尚完整无损。君士坦丁大帝乃下令建造一座庄严华丽的教堂於加略山及圣墓上,而由海丽娜督工建造。
  主后614年,这座宏伟的教堂毀於波斯人之手,摩狄斯托修道院长又重建小型教堂,再於1009年被回教国王哈里发拆除。这次教堂的被毀,是导致十字军东征的主要原因。1048年,康士坦丁.摩挪摩克斯又重新修复该教堂。十字军於1149年征服耶路撒冷后,所建的教堂一直保存至今。圣墓堂虽历尽沧桑,但今天留存的教堂,仍保持原教堂的主要轮廓。1825年,土耳其统治者下令将教堂分与六个教会治理。
  由於分治的几个教会对整修圣堂的意见不能一致,故几个世纪以来,圣墓堂一直沦於颓圮的状态中,自1936年到1944年,英国教会被迫用钢架支撐圣堂,以防其倾倒,幸而1958年分治教会协调同意整修之方案。但到今天为止,教堂內外仍然树着鹰架,似乎修建永无休止之时。
  圣墓堂內由於数个不同的教派分治,所以情形相当复杂,计有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阿美尼亚教会,科普替教会及敘利亚教会等,故崇拜的时间,语言,仪式互有不同,使朝圣者颇感困惑,圣堂內部柱石纵橫,吊灯处处,坛龛错杂,很不容易理出头绪。加略山是一块突出地面约四十五呎的巨石,亦名髑髅地,因外观像触髅而得名。循一道石梯爬到上面去,山上有两间教堂,属於希腊正教者,建於树立十字架的地方,属於罗马天主教者,建於耶稣被剝去衣裳及用铁钉钉十字架的地方。但这两间教堂都在圣墓堂之內。巨石可由献给忧伤圣母马利亚的圣坛及献与亚当的圣坛下面窥见。
  “在耶稣钉十字架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一座新坟墓,是从来沒有葬过人的。只因是犹太人的预备日,又因那坟墓近,他们就把耶稣安放在那里。”(约翰福音19:41-42)
  耶稣的坟墓在加略山腳下,是由亚利马太的约瑟用石头凿成的,约瑟是犹太公会的议士,也是主的门徒,但因惧怕犹太人,就暗暗地作门徒(约翰福音19:38),约瑟所做的坟墓,是犹太富人所用的样式,由两间小室构成,前面是哀悼者的聚会场所,第二间有一个用白石凿成的台子,用作安放屍体。
  海丽娜皇后将耶稣的坟墓与其余的山隔开,以免遭受破坏,但在1009年,终於被回教国王哈里发哈根彻底破坏。目前在耶稣圣墓的遗址上,所看到的莫斯科或圆顶纪念堂,是1815年由希腊正教及俄国教会建造的。里面有一个大理石台子,为昔日安放耶稣身体的石台作标誌,人们相信原来的石台就在目前的大理石台下面。
  “受难节”的凌晨,我们先到圣墓堂,再一次登临各各他,在主被钉的十架下默祷,然后我们一行七人出发到耶路撒冷对面的山上去沉思,这一天虽是假定的受难日,但我们仍然禁食,只带了一壶水便踏上征途。这座山是联合国设办事处的地方,当地人称它为The Mount of Evil Council──山上有一片松林,可以俯瞰整个耶路撒冷,我们在这里靜坐竟日,怀想耶稣的受苦。闪博上带来了一个木刻的耶稣钉十架的苦像插在地上,据闪博士考证,主耶稣时代的十字架是T字型的,人被钉的不是手掌而是手掌上面的臂部,因为手掌脆弱无法承担身体的重量,而被钉的人,要在十架上掙扎几天才死去,今天挖掘出来的骸骨中,被钉死者臂骨上有显著的铁钉锉出的痕跡,因为被钉者每次要呼吸时,身子都要提起,而每提一次,臂骨便要被铁钉锯一条痕跡,所以十字架实在是一种酷刑。

  在山上的半日,我们除了读经,唱诗,祈祷外,只有默想。眼前的耶路撒冷全景,正是两千年前主受难的地方。而松林间风声飒飒,针叶不时落在衣襟上,间或有牧童赶着羊由林间经过,偶而也有一两声鸟啼,伴着我们几颗被痛苦啃蚀的心灵。(“耶稣的腳印”系列连载完毕)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金玉食粮议 ✍于中旻

云彩生活

简易食谱:香煎薯块 ✍呂味

谈天说地

危世危言 ✍于中旻

寰宇古今

谁先发现美州? ✍刘广华

寰宇古今

关山渡若飞-橫越阿尔卑斯 ✍郑国辉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重访柬埔寨 ✍郭端

寰宇古今

西西里岛薰风吹得遊人醉 ✍郑国辉

云彩生活

麻将癫痫症 ✍烝民

谈天说地

起初神创造 ✍亚谷

书香阵阵

读书乐:中庸神学与爱之飨宴 ✍亚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