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走廊 ✐2007-05-01


苏东坡先生的荔枝核-论维修古建

谢顺佳

 

  第二次大战时,德军与盟军的炸弹和炮弹反覆轰炸,把很多古建筑推倒了。战后,城市重建,古建筑也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当然,1940-50年代时建筑材料十分缺乏。为了节省建材和迅速完成重建计划,便把散在地上的石头,拾起放回原位,破碎的石头和烧掉的木材,便按照差不多模样以新材建造。效果斐然!
  自1960年代,维修古建的论文纷纷出炉。有唯心派,唯物派,唯情派,唯古派,唯美派等…派別多,意见也分歧。为了谋生,专家们竞出扣帽子。只要把某建筑扣“古”了,浪漫的情怀使群众瞎了眼睛,欧洲政府被迫立了很多古怪法例,要“三从四德”般的从“古”了。
  老建筑变了古建筑,维修的手术,五花八门,媲美今日之外科医学,这是一门足以掏空腰包的专门学问。稍不慎,便变成,“古”者,苦了腰包也!
  东方之珠的香港,多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容易把西方保存石结构的态度施诸东方的砖木建筑。结果,掏了腰包,把老爷爷的村屋,修补成不伦不类的古建筑,可憾可憾!
  中国传统建筑,多是灵活性极高的木结构,一方面,房子可以拆拆改改来跟着社会和家庭而递变;另一方面,房子的造型和结构,是受自然环境和地方性的自然建材所影响。发展下来,便是像细胞繁殖的群体建筑形式。
  举个例子,爷爷的儿子娶亲,主屋旁边盖个耳房子,爷爷“老尚风流是寿征”,娶小老婆,也盖个后廂房,女儿招赘,孙子迎娶,也在周围盖房子。时拆时改,坏了木头更換,失去了结构能力的砖石也来更換,好不热闹,这是农闲时的工作。也是农业社会的活动。
  因此,中国传统民用建筑,值得保留的是它的精神和风格,而不是建筑本身的建材。南方木材,寿命难过半百,质素极高的砖石,如屡受湿漉,地基虽稳,亦只堪百载。因此,处理中国古建筑,亦可灵活地拆拆改改,足堪时代之使用,而风格予以保存。便足矣!
  洋学问中,最浪漫和最苦人的是“件件皆古,凡古皆留。”这盲目为保存而保存的态度,很容易传染一般群众。在一般处理古建筑会议桌上,很容易给“浪漫”迷住了。洞悉“浪漫”之苦的反对者,只有拂袖噤声的份儿。
  香港和澳门,两地在维修古建的成就上,各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香港多是採取“大动作,大出血”的英制港式做法。古建筑上了“手术台”,地基灌浆,柱樑改装英泥钢材,诚然,身体是強壮了,但肚子卻要装上中央冷气,摩登水厕,尖端保安措施,极度保险的消防系统。古建筑变为“今”古建筑。
  邻戶澳门,师法葡国,葡家乡风和日丽,煦煦阳光,保存古建筑便採用“颐养天年”的人文手法。贾梅士博物馆,中央邮政局,孙中山纪念馆等,皆能维持风范,保持原美。使这些“老人家”既古既老,颐养天年,尤以贾梅士博物馆,维修手法,简洁玲珑。如外窗木扇百叶,运作如昔。周遭环境,宁谧详和,鸟语花香。美哉!
  其实,保存古文化是一件好事,建筑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故有维护的必要。然而,不是件件古建筑皆是白金汉宮和西敏寺。在英国的古建筑群中,有因人而存,有因事而存,有因室內装饰而存,有因环境而存…等,纲目门类,条理分明。这种审阅“为何而存?何者才存?”的态度,是清晰的。
  且说一笑。苏东坡先生“日啖荔枝三百颗”。茲因东坡先生吃过的荔枝而欲存其核,这可苦了博物馆人员。在处理荔核存亡的会议上,只要说出苏东坡这三个字,谁敢不保存此君咂过的荔枝核。如果反对者,肯定被讥为沒有同情心,数典忘祖的家伙。什么低溫贮藏,闭路电视,防弹玻璃等消费家当也搬了出来,苦了腰包啊!
  读者诸君,在中西古建筑群中,荔核的例子,多啦!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艺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风

谈天说地

社会主义资本家—子贡 ✍亚谷

谈天说地

彩虹 ✍于中旻

谈天说地

人权与政权 ✍于中旻

谈天说地

东亚复荣圈 ✍于中旻

寰宇古今

耶稣的腳印(二)伯利恆 ✍殷颖

谈天说地

人民大领袖-尧舜 ✍刘广华

云彩生活

大蒜与健康 ✍烝民

谈天说地

圣经译经与释经 ✍于中旻

寰宇古今

以弗所古城 ✍国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