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走廊 ✐2006-09-01


编辑台上

音凝

 

一.“编辑”的来历

  “编辑”一词的最初使用,见於汉书“艺文志”,说到孔子论语的来源:“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门徒们集辑孔子之宏论谠言,编撰而成书,后人才得读到这些经典。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个伟大的编辑,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就是由於他刪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並且还作了春秋。至於我们所知道的苏格拉底(Socrates, 469BC-399BC),则是由於柏拉图(Plato, 427BC-347BC)的编撰与记述。不过,那时的编辑,並不是现代一样,还沒有成为专业。
  孔子的编辑工作原则,“是刪”,“校订”,“阐述”,但不改其意。
  说到现代的编辑(Editor),这个字也是源於刪节的意思,所以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減,不是加。将多余的,重复的文字刪減;将与题旨无关的文句剔除,去芜存菁,应是编辑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 灵魂人物与幕后英雄

  电子新闻媒体,如今流行一句话,是“男主內,女主外”;尤其是电视台,对外採访的第一线记者,几乎清一色是女性。男性只能扛着摄影机,或在电视台內从事纸上作业。出版界的现象,则刚巧相反;坐在编辑台上的,几乎清一色是女编辑。如果出版社获得任何奖项,上台领奖的当然是出版社的负责人,与书的著作人;作家与出版人抢尽了所有的光芒。而实际在出版品的生产线上,花了最多时间与精力的编辑,卻只能默默无闻,长期扮演着幕后英雄,甚至无名英雄的角色。
  其实,编辑在出版阵容中是灵魂人物。出版社的编辑部等同一个作战部队的“作战参谋本部”;部队长发出的任何一个指令,都是经“作战参谋本部”详尽策划后,才能发布的。而出版社的总编辑,便应该是部队的参谋长。在出版一本书的整个生产线上,编辑担任的工作佔百分之八,九十,只有当书刊在印刷机上运转时,才由业务部门负责。而在发行过程中,一部分促销的广告业务,编辑仍要撰拟文宣与提供相关资料。甚至书籍发售到读者手上,读者有了问题,编辑仍要提供售后服务。所以一本书的出版,几乎全要靠编辑的掌握,在整个出版过程中,编辑的功劳最大。但卻都是在內部工作,是幕后英雄。可惜这些无名英雄,多半沒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且一般都薪资低微,升迁缓慢或无望。其內心郁卒,因而折损率极高。

三. 书是编辑的“半子”

  一本书由写作到出版,最重要的当然是作者,当作者看到他著作的书呱呱坠地,好像母亲看到自己的婴儿问世。此时书便是他的孩子,心中有无限喜悅。而在生产过程中,作者除创作时所花的心血与劳力外,其余的工作则均由出版书的编辑负责。由文稿的规划,审稿,改稿,查资料,定书名,加标题,写按语,加註解,到发稿,校稿,回校,完稿,打样,清样,定版型,画眉,天地,以及卷名页,书名页,蝴蝶页,大标,中标,小标,版权页,夹页,广告页,再加页码,页序,落版,定封面,书背,封底,耳朵,腰带,还要決定穿线,胶套,ISBN,CIP条码。而排版时又要在细明,仿宋,粗黑,平二中黑,粗明长一,楷体,淡古体…之间斟酌徘徊;还要在插图上费尽考量,以及许多局外人根本无法了解的细密作业。编者耗尽了体力与心力,才能兢兢业业地娩出这个婴儿。编辑在婴儿的孕育过程中,是母亲的医生与护士;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着接生者的全部角色。这一本书的母亲虽是作者,但婴儿的生产卻操之编者手中;如云此新生儿(新出之书),可谓编辑的“半子”,谁曰不宜。

四. 大处着眼

  书刊的出版,在很多情形下,並非由作者将写好的稿件送给出版社编辑,便可等着它出版那么简单。编辑审稿后,才能決定是否採用;确定採用后,便展开一系列复杂的作业,直到书的问世。这是一般的出版过程。在这种情況下,所出版的书,就是一般市场上的书。这种书或畅销或滞销,也可能在市场上自生自灭,各有其命运。
  而真正作为一个编辑,不能被动地守株待兔,必须主动出击:拟定出版计划,並按计划逐步实施。这便要有缜密的出版策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一位有抱负的编辑或出版人,決不能单单着眼於出版物的市场利润,而是要以天下为己任;由人的灵魂着眼,来计划你的出版物。特別是作为一个宗教的出版社,更要以服务信徒与教会为依归,以拯救失丧的灵魂为目的;以悲天悯人的基督救世精神,去规划你的出版事业。这种出版计划,才是一位基督徒编辑所应抱持的心态。
  由规划产生的书籍,多为系列的文集,少则数冊,数十冊,多则千,百冊,甚至是一整套文库。
  纪昀(1724-1805)在清干隆三十三年(1768),受命编纂的四库全书,收录图书计三四六一种,动员了三百六十位编辑,编成七九三○九卷,可谓铺天盖地,无与伦比。而由斯梅利(William Smellie, 1740-1795)主编的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第一版(1768-1771),同样为一部卷帙浩繁,三十二巨冊的大书。这类世界级的大典籍,一般出版社当然无法望其项背。但作为一位基督徒编辑,至少应有此胸襟,具此鸿鹄大志。在西方基督教出版界中,也有许多大部头的丛书与典籍,均尚无中文版。年来我倡议翻译出版五十五巨冊的马丁路德全集,华人教会尚未具体回应,深感遗憾。目前集中於台,港两地的华人教会出版事业,仍有待努力,盼终能达成此项目标。

五. 小处着手

  担任编辑,不仅要从大处着眼,更要由小处着手。
  一位刚由大学毕业入行的编辑,多半要从“助理编辑”开始工作。而助编多半由“校对”入手。其实这是一项错误:因为,沒有经验的编辑,多半看不出排版的误植字,遑论其他。这样,常会误事。助编熬久了,才能当上正式编辑。再熬多年,才有机会晉升为“资深编辑”,“行政编辑”,然后再升上“副总编辑”,“总编辑”,“总策划”,“编辑总监”,“出版总监”等,才算熬出头来。而当一位新入行的编辑,坐上编辑台,要处理稿件,一位手执红笔的编辑,看到稿子便不禁手痒,一定要改几个字,才能过瘾。但,且慢;红笔在握,仍不可轻易出手。要改嘛,可以先看看标点符号有沒有点错,先仔细校正标点来过过瘾,也很重要。至於改动文字,则要特別小心;如遇你看不懂的字,一定要先查字典。有位编辑将“瘐死狱中”的“瘐”字,改成“瘦”或“病”;因他不认得“瘐”这字,又未查字典,便将原来正确的字,反而改成错字了。
  编辑在审稿时,也不应只在字面上下功夫,有时作者文中提到的人,事,时,地,物等,都可能有误。那便应该去核对资料,查出究竟,不可轻易依赖作者。而一旦这种错误闯关成功,责任便在出版社,编辑无法将错失全推回给作者。

六. 约稿是编辑工作的重头戏

  编辑的拿手绝活,首推“约稿”。编辑是否高手,由他约到什么文稿便可判断。一份刊物如建立了高知名度,稿源应不成问题。但收到的文稿,能不能用,倒是问题。编辑应对选稿有一定的坚持:收到的稿件再好,未必合用;编辑必须能找到合用的稿子。编辑要能对时下的各类作者都十分熟悉;並要对作者的专长建档列管。更应与各类作者维持良好关系,一旦有需要,便能马上约到合用的文稿。编辑如能约到好的稿件,基本上便已成功了大半。但约好了稿件,並不等於拿得到手。等待期间,可能会有所变化。当然,最好约稿时即能签妥合约,以防生变。因为你的撰稿人,既是一位合格的作者,甚至名家,工作一定十分忙碌,时间多半难以掌控。所以你由约稿之日起,便要不断地关切注意,中间作必要的提醒,随时将刊物执行的进度及各种资讯与作者分享。尽量保持能在正常状态中完成工作。等截稿日迫近时,更要不时以电话,书信,电子信等作提醒。写信要用“快递”,或“掛号”,以示郑重。急用的文稿,甚至要请专人到府坐候,也是常事。总之,你必须用各种方法,拿到你需要的稿件,否则一切计划都可能泡汤。
  编辑如能约到一份读者热中的专栏,便可创造销路奇蹟。记得五十年代,在台北出现了一位写武侠小说的作者,笔名叫“臥龙生”(原名牛鹤亭),其作品普受读者欢迎,知名度较今日的金庸,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作品当时在台北三大报同时连载,每天等候读他连载小说“玉钗盟”的读者,包括台大法学院院长萨孟武,以及许多部,院级的高官与无数小市民及阿兵哥。这家报纸的销路大增,供不应求;而订报的目的,只为读这篇武侠小说。这是当时的奇特现象,也说明了一个专栏对报刊的重要。这种特稿如能约到手,无異是为出版品掘开了一个金矿。

七. 编艺如同廚艺

  与编辑工作最相似的,莫如餐馆师傅的廚艺了。
  一个餐馆生意的兴旺或清淡,並不在乎它的外表与装潢,甚至连服务的品质也都还在其次,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饭馆中有无一位好廚师,能烹调出顾客喜爱的菜餚。
  同样,一份刊物或一间出版社,其产品是否受欢迎,也並不取決於出版的印刷与设计,最主要的因素是有沒有一位好编辑。因为廚师与编辑,同样都掌握了顾客与读者饮食的品味与阅读的兴味。
  一位刚刚进了廚房,要学习做菜的学徒,大概只能由洗菜开始,再慢慢学习刀工,然后才能上灶。而一位资深的廚师,甚至能表演在自己肚皮上剁肉的绝活。助理编辑如果熬到这程度,便可独当一面,做执行编辑甚至主编了。但要当上大廚的总编辑,仍欠些火候。还要再历练上几年,才能登上总编辑的宝座。餐馆中的大廚並不操刀与掌杓,而是要策划菜式,设计宴会,並能在市场中选购到最佳的素材。而这正是一个报刊或出版社中总编辑的工作;他要能综理出版的大局,把握出版的走向,掌握读者市场的脈动。
  餐馆如能聘请到一位名廚掌杓,这餐馆便会名闻遐迩,顾客如云,不但订席订位络绎不绝,用餐时间更是大排长龙,一座难求。出版如能办到这种地步,书刊一上市,便洛阳纸贵,或出版的书都名列最优排行榜,名编便是畅销的保证。
  名廚不一定是大廚,但对烹调要有独特的手艺,与独创的菜式,令人一嚐难忘。这种菜式成为招牌,老饕无不趋之若鹜。名廚便是餐馆的金字招牌。报刊与出版社如能招聘到一位“名编”,同样也会是金字招牌。但这种名编可遇不可求,数十年不一现。当年“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主编人间世宇宙风的林语堂,以及近代编印传记文学的刘绍唐,皆为一时之选。
  教会出版界,尚未闻有此等造诣之名编,但有志者事竟成,因为“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书4:13)。

八.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文字工作者苏恩佩主张,基督徒不单要接受神的呼召作传道,也应接受呼召,献身成为“作家”,以写作来传扬神的国。她举出弥尔敦(John Milton, 1608-1674)为例:他本可作一名成功的牧师,卻选择了写作,且写出了名垂千古,震撼古今的不朽名著失乐园Paradise Lost)。
  其实,在文字工作的呼召中,献身作“编辑”比“作家”更重要。因为,如密尔顿这样的作家,是不世出的天才;人必须要先具备了这种恩赐才能成功。而作为编辑,可以造就许许多多的作家,将他们的作品编印成书,广为发行,传之於世。编辑虽不如作家那样,有耀眼的光芒,让人人仰慕,但编辑在传福音的成就上,绝对超越作家。因为编辑是文字工作的灵魂人物,沒有好的编辑便不可能有成功的作家。一位编辑像一匹沉默的驴驹,驮着主耶稣走向耶路撒冷。牠不要夺取主的荣耀,只要默默地贡献一己的心力。作家是光,编辑是盐,它发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卻是无形的。沒有人看见它,但沒有它,人们便沒有机会嚐到主恩的滋味。
  编辑的工作多半是隐性的,曝光的机会极少,但神能在暗处察看,照样可以得到荣耀的冠冕。
  编辑在整个传福音的文字事工中,扮演了最艰难,最具挑战性的角色。人一旦选择了这份工作,接受了这项挑战,卻会上瘾;愿意一生一世,无怨无悔地献上个人的全分心力;此之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朋友,你若不信,不妨试试。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彩虹 ✍于中旻

谈天说地

社会主义资本家—子贡 ✍亚谷

艺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风

谈天说地

人权与政权 ✍于中旻

谈天说地

东亚复荣圈 ✍于中旻

艺文走廊

掠过爱琴海村落 ✍淡泊

书香阵阵

读书乐:诚信-中国诚信报告 ✍余仙

云彩生活

简易食谱:焗鸡扒饭 ✍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