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趣飘送 ✐2007-08-01


葛利格 Edvard Grieg

稽谭

 


葛利格 Edvard Hagerup Grieg, 1843-1907

  在著名的作曲家中,是独特的:他的作品並不丰富;他沒有写过交响曲,沒有写过歌剧,仅有一部协奏曲,和一部絃乐四重奏。但他作了十部歌曲集,所有的作品,都有其特具的风格,无人可以模仿,影响了不少作曲家,特別是英国和法国的作曲家。
  爱德华.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 1843-1907)生在挪威西部近海的卑尔根(Bergen),一个古老的渔港市镇。他的先祖是苏格兰来的移民,有分於开辟建立卑尔根。
  当他六岁的时候,他母亲开始教他钢琴。
  挪威最著名诗人兼剧作家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 1828-1906),在早年的写作生活中,曾在卑尔根剧院任常驻剧作家(1851-1857),在那里,他完成了许多早期创作。爱好音乐的葛利格,自然从小就向慕他。
  1858年,在他十五岁的时候,提琴名家步勒(Ole Bull)发现他的音乐天才,介绍他进入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Leipzig Conservatory),受基本的作曲训练,並修习孟德尔逊和舒曼的音乐。在那段时间,他也感染了肋膜炎,使他一生常为这疾病所困。


诺德拉克 Rikard Nordraak

  1863年,毕业后,葛利格去到哥本哈根(Copenhagen)。1864年,在那里认识了诺德拉克(Rikard Nordraak, 1842-1866),两个青年人极为相得。诺德拉克的名句“是的,我们爱这土地”,后来成为挪威的国歌。那位只比他年长一岁的朋友,是挪威的民族音乐家,告诉葛利格,应该向挪威的民歌和民风舞曲发展。从这新朋友来的新启示,是葛利格生命的转捩点,他发现了挪威的自然,也发现了自己,使他走出德国音乐权威的荫下,仿佛探金者顿悟到金矿就在自己的床下,乐风和生活,都有了显著的转变。
  1865年,葛利格和几个青年人,成立了哥本哈根音乐协会,促进支持斯堪地纳维亚(Scandinavia)的青年作曲家和演奏家。
  可惜,诺德拉克的年寿不永,於1866年三月早逝。这颗乐坛彗星,短暂出现在音乐史上,仿佛就是为了启发葛利格的前途。
  正如萧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的乐曲,流露对失去的祖国波兰爱恋,葛利格的乐曲,也充分表露挪威的乡土情调。


易卜生 Henrik Johan Ibsen

  就当好友弥留的时候,葛利格在罗马三个月。在那里,他首次与挪威著名的文学家易卜生晤面。这是他生命史上另一个重要关键。
  葛利格旅行德国和意大利归来,於1866年十月,葛利格在他的未婚妻妮娜(Nina Hagerup,他母族的表妹)帮助下,举行公开演奏会,极为成功。接着,他纠合同志,在首都基利汀尼亚(Christiania,今名Oslo),创立音乐学院。
  既已立业,自然应该成家。1867年,葛利格与妮娜结婚。他的妻子后来是他作品的权威诠释者。安定的生活,适合於创作,使他的天才发挥至顶峰。次年,他写了“钢琴协奏曲”等作品。
  二十五岁的青年,已经可以代表挪威,在国际艺坛上佔一席地,声誉与易卜生,比昂逊(Bjornstjerne Martinius Bjornson, 1832-1910)相颉颃了。
  1868年,葛利格同比昂逊合作,为他的诗剧“渔家女”及“公主”等谱曲;后来又为他的十字军战士希嘉Sigurd Jorsalfar)诗剧作曲,都甚为成功。到与比昂逊合作终止,葛利格同易卜生合作。

  1869年,获得挪威政府津贴,出国旅行演奏。到罗马的时候,易卜生已去了慕尼克。葛利格去访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李斯特早已同葛利格通信,对他讚许並鼓励。老音乐家拿起葛利格的钢琴协奏曲A小调,在大钢琴上弹奏,一边讚赏不止;到精彩的结束,竟忘形的伸举双手,大喊:“好啊!妙极!伟大!”把乐谱恭敬的交还,李斯特亲切的说:“继续努力;我对你说,你的前途远大—不要给他们吓阻你。”
  李斯特口中的“他们”,当然是指难得讨好的音乐评论家,他们可以影响听众。当A小调协奏曲在挪威首次演奏,他们非常捧场,演奏第一乐章时,就热烈的鼓掌;並赠他“北国萧邦”(The Chopin of the North)的雅号。有羞怯並缺乏自信毛病的葛利格,大得鼓励。
  到三十岁的时候,葛利格成为挪威最出色的艺术家,获授St Olav骑士勳爵,並年俸一千镑。
  1875年,葛利格完成易卜生的诗剧珍特Peer Gynt)的谱曲。次年二月首次演奏。珍特作於罗马(1867),是隐喻的讽刺剧,取材於丹麦的传奇。葛利格接受作曲之约的时候,並不觉得其傑出,拖延了些时日;后来越作越有兴趣,才更全心投入,摒绝诸务,到瑞典的山水之间致力工作。易卜生的作品,长於心理描述,往往影射社会问题。该剧的主角好虛荣,不仅是浪子,还是习惯性的谎言家,而且行径荒唐,最后悔改而得补赎。可见易卜生不止是愤世嫉俗,並沒有否定人的善念。珍特在挪威首都初演,大为成功,使葛利格的声誉更高。
  1883年,葛利格与约翰內斯.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首次晤面,是在荷兰。布拉姆斯表示对葛利格的敘事曲极为倾佩。珍视友谊的葛利格,也以布拉姆斯为长久的知音朋友。
  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与葛利格,也是在荷兰相遇。葛利格对柴可夫斯基终生佩服;柴可夫斯基对葛利格也有极深的印象,他笔下描绘的葛利格是:

身材矮小,瘦削而两肩不平衡。他浅色的头发向后梳上去,蓄有稀疏看来年轻的须並鬓髭…他有双不平常的吸引人的蓝眼睛,大小适中,不可抗拒的动人,看来像天真贵族的孩子。

  1894年,剑桥大学颁授葛利格音乐博士荣誉学位,同时接受荣誉学位的有柴可夫斯基等人。
  他每次访问英国,总是得到欢迎。只是他一向孱弱的躯体,受不了那里的气候,特別是挪威的空气清新,对英伦的工业污染浓雾,深感不惯。
  三十以后,葛利格夫妇的生活,平靜而成功。他们常到德国,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旅行演奏,总是受到欢迎。但他们始终深爱挪威,还是回到卑尔根,爱那里的海和渔港的气味,在郊外自己建了一幢房屋。从1814年,挪威和瑞典,共受一位君王统治;至1905年,和平分治,使他们更对祖国有亲切之感。
  葛利格爱挪威,爱自然,更爱挪威西部地带的清爽空气,悬崖和狭长海湾,风景怡人。他在日记中写着:

对西部地区的爱,付上我极大的代价,夺去我的生命。但是西地给予我生命…生命的兴奋,想望重奏它的音籁。这礼物实在是借贷;时候到了,我必须偿还。

  1907年九月四日,葛利格逝世。照他的遗愿,在葬礼中,奏他故友诺德拉克的“丧礼进行曲”。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金玉食粮议 ✍于中旻

云彩生活

简易食谱:蓝莓松饼 ✍民天

谈天说地

反对未必不好 ✍于中旻

点点心灵

沙田之晨 ✍海佑

谈天说地

橄榄的接枝 ✍于中旻

谈天说地

第二代 ✍刘广华

谈天说地

问与答:财物的清洁过时吗? ✍文中旴

寰宇古今

可悲的巴勒斯坦 ✍史直

点点心灵

生命光环.机不可失 ✍吟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