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走廊 ✐2006-08-01


大众与小众之间

吟萤

 

一. 大众传媒的特性

  “大众传播”这个名词,是二十世纪的产物。它跟着传播媒体的革命而来,特別是电子媒体的兴起。电视与广播在一瞬之间,可以接触到亿万广大而无法预知的群众,此之谓大众传播。
  自从电子媒体问世,特別是电视出现以后,首先普遍採用的,是商业推销的广告,其次是政治宣传,再次是所谓的社会公益节目(如公共电视),复次则教会也挤进大众传播的潮流,要利用它来传扬福音;这当然是好事,应该推广,也值得鼓励。但教会有时急於使用这种大众传媒,卻未能深谙其性质,往往形成误用。譬如教会多半会将主日礼拜,全程在电视频道播出,收视者卻只有极少数的信徒(特別是港,台的教会,就整个地区的人口来说,为数极微。)更因教会宗派的区分,只有制播此节目之教会信徒才会收看。而信徒在主日应该是进教堂去作礼拜,不应留在家中收看电视。或许一些生病的信徒,可透过电视节目参与礼拜,但这种收视率实在太低。这便是利用大众传播工具,来服事特定小众的例子,形成了资源的浪费。
  由於大众媒体的特点,是能接触广大的群体,所以广电节目,宜於福音性的佈道,而不适於对少数信徒的灵培。於是教会便走上另一极端:即“福音预工”,也就是对非信徒的佈道,或所谓的间接福传;其形式变化多样:要以音乐,戏剧,访谈等方式,将福音迂回释出。这种节目的制作,涉及许多繁杂的技巧,如制作者不熟谙相关的技术,便达不到传福音的效果。间接传福音的方式,是要将福音加以包装,使非信徒易於接受。但如过度包装,则会导致“买椟还珠”取舍失当的结果:受众只对福音的包装有兴趣,卻忽略了经重重包装的福音。这同样是误用了媒体。
  由於大众传媒的特点,是能在顷刻间接触到亿万受众,所以才受各方重视而予採用。但受众在接收传播节目时,卻有选择的余地:对不喜欢的视听节目,可任意转台或关机。以商业行销为主的制作人,很在乎受众究竟喜欢什么,而按其喜好来制作节目。由於目下道德的极度沦丧,世风的严重败坏,受众的口味日趋低俗,多半都沉迷於色情与暴力,制作人为投其爱好,便只有媚俗一途。於是传媒节目中便充斥着色情,暴力。而传媒不幸卻具有教育群众的功能;青少年因而在这种劣质的节目中,学到了犯罪的技巧。严重的社会犯罪问题层出不穷,这便是当下传媒恶性循环的乱世现象。

二. 矫枉过正

  由於教会憬悟到过去对传媒的误用,从而生出戒心,更因为如今教会的传播单位,特別是平面媒体的出版机构,经营都要自负盈亏,所以便步步为营,格外小心谨慎:无论出版书籍或杂誌,都要先作市场调查,才能決定。而矫枉过正的结果,便是被逼到了另一极端:对拟採用的稿件,首先要通过“市场调查”这一关。如果文稿销路不广,即使再好的稿件,也要“割爱”。这种趋向,便不知不觉地跟随着一般世俗的传媒腳步,也慢慢走向一条“媚俗”的不归路。当然,教会的传媒载体不可能制作或刊登,出版以色情与暴力为內容的节目或出版物;但卻可能趋向於较通俗的內涵,以配合市场需求。自我禁足於精致,深度与优良的內涵之外,这样便降低了节目与出版物的水准。而其结果,便会走上另一条恶性循环的不归路了。

三. 棄小众而就大众

  某教会出版社的资深负责人曾慨叹,他发出了千份通知,给教会与个別的读者,希望他们能报名参加该社主办的写作营。结果只有极少数人报名参加。他说这都是些“小众”,因而毅然作出決定:今后凡该社出版的刊物,都要禁绝这种只有“小众”才喜爱阅读的文稿,以符合“大众市场”的目标。而其所斤斤较量的,正是“自负盈亏”的出版策略。我们对他所持论调虽寄予同情,仍觉惋惜;因现今教会出版社,多已无奈地被迫走上这条,盲目追求以营收为目标的“大众”路线了。这实在是一种可悲的现象,令人叹息!
  教会的传媒与出版社,由昔日的全部预算皆由教会(其实是西差会)津贴(不必自负盈亏),因而可盲目制作违反传媒原则的节目,或出版全无销路的书刊,到今天变成要完全取決於消费市场,锱铢必较的保守经营心态,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四.在“大众”中不能忽略“小众”

  往好处想,教会的出版社能以市场为考量,並以自负盈亏的方式来经营,摆脫了随津贴而来的干扰因素,是一种进步。但如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未能顾及教会与信徒真正的需要,则仍有严重缺憾。因为教会的出版,是一种属灵的事业,不能依一般世俗的出版业那样,纯以营利为目的,而屈服盲从於“市场”的走向。如果“市场”走向偏颇,教会出版人要设法启迪与匡正,甚至要主动为读者创造一个健全的市场。这虽然有相当难度,卻是教会事业的正确方向。
  一个有理想,有风格的非宗教出版社,並不会任凭恶劣的“市场”牵着鼻子走,而不思有所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也不会对恶质的传播节目坐视不管;而会结合社会上有识之士,通过主流民意,制定法规,来对此类节目与出版品予以制约,以改善社会不良的风气。作为一个教会的传播者,更责无旁贷地应该如此。
  主的教训告诉我们:“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马太福音7:13-14)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基督徒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小众”与“小群”(路加福音12:32)。我们之所以要向大众传播福音,是因为神爱世人(约翰福音3:16)及基督的吩咐(马太福音28:19-20),与“神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得后书3:9)的恩典而为之。並非因为要由“大众”获取较多的经济利益,而盲目的牺牲原则,投其所好。
  另一方面,在“广大”的信徒群中,“小众”卻多半都是菁英人物(如教牧,神学生,长执,与文字及传播工作者),教会不应因他们是少数而忽略其需要,有时也应出版高水准的书籍,或在刊物中登载高品质的文稿,使这些菁英也能得到帮助而更精进。这样虽可能造成出版社的一些损失,但作为一种属灵的投资,要作整体的考量,放眼於长远的宣教利益,而非仅着眼於狭窄的市场功能。否则便愧对主的付托,而陷於进退失据,本末倒置的窘境了。
  传播工作者与出版人,如果忽视或否定“小众”,便是否定了自己;因为你正是这“小众”中的一员。在教会与整体的社会中,“小众”不单是菁英,也是领导阶层。虽然这些曲高和寡的“小众”,在数量上远不及芸芸众生的“大众”,但“大众”卻要依赖他们的创造时势与领导风骚。因此传播与文字工作者,亟应在大众与小众的取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有效地服事教会与传扬福音。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东亚复荣圈 ✍于中旻

谈天说地

彩虹 ✍于中旻

谈天说地

社会主义资本家—子贡 ✍亚谷

谈天说地

人权与政权 ✍于中旻

艺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风

艺文走廊

关汉卿写离悲 ✍天涯过客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长城印象 ✍郭端

书香阵阵

读书乐:孤独的神 ✍文中旴

寰宇古今

日內瓦的春晨小品 ✍音凝

谈天说地

神的仆人 ✍于中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