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走廊 ✐2009-01-01


亚历山大大帝史料与电影和艺术

陈韻琳

 

  亚历山大史料的筛选本身就是一个大学问,因为当时撰写史书,不仅是用着文学的笔法,甚至有时候会呈现着近似神话的內容,要将这种笔法还原成史料,是个很讲究的功夫,此外,众多关於亚历山大的纪录与传奇故事,到底该倚重哪几本,这也得详查。当然,我们最愿意相信跟亚历山大密切相关,或随侍东征的人的作品,但是,该怎样鑑定它是否伪作?这都使日后的我们研究亚历山大,会遭逢很大的难题,当然也因此,亚历山大才会有这么多元化的诠释空间与想像空间。
  因为史料部分比较学术化了些,所以此文姑且略过,麦田出版社由Richard Stoneman所写的亚历山大大帝,其前言便述及史料的筛选,可供大家参考。
  本文只是企图比对史料中的亚历山大大帝,和奧利华史东(Oliver Stone)所导演的亚历山大大帝中间的同与異,借此突显出奧利佛史东对亚历山大的诠释角度。


亚历山大
十六世纪伊斯坦堡细密画

亚历山大
十七八世纪印度细密画

统一希腊打倒波斯的计画是由腓利二世开始

  马其顿的強大,跟腓利二世密切相关,腓利二世於二十四岁即位(359BC),即位后首项行动,就是重新整军,后来这支军队由亚历山大继承,他用它征服了半个亚洲。这支军队的主体是重装步兵方阵,每个士兵都配着极长的矛,这种长矛称为Sarissa,Sarissa大约有五点五公尺长,当士兵以十人左右的纵队行进时,他们水平的拿着,以使敌人在足以挥剑之前,就先形成一道倾斜的矛牆接敌。再佐以骑兵,盾牌手,投石机。


亚历山大凯旋
巴洛克时期 勒布朗

  统一希腊的计画在腓利二世时代就已展开,当时希腊诸邦对这个统一计画持两极化看法,一种看法是觉得这是集权主义对自由的侵犯,因为马其顿跟希腊诸城邦最大的差異,就是它是彻底的独裁政权。但另一种看法则拥抱欢迎,视之为解放,原因是,希腊一直面临着波斯帝国的威胁,只有马其顿有足夠的力量抵抗波斯政权。这种两极化的看法,使马其顿统一希腊过程中,时有顺境也时有逆境。在腓利二世时代,他已统一希腊城邦,最后两个城邦雅典和底比斯,都在腓利二世手下被收服,因此在电影中,亚历山大大帝的将领们和亚历山大大帝,都对腓利二世相当尊敬。
  不过,腓利二世被刺杀后,希腊诸城邦此起彼落的借机叛乱,因此亚历山大大帝必须继续其父腓利二世的统一计画,他对欢迎他的城邦,允诺给予自由,但对反对他的城邦,攻下之后便进行残虐的处罚以威吓其他城邦。其中,底比斯是最明显的例子。


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交战
古希腊陶罐


亚历山大幼年时期的求学

  腓利二世与亚历山大大帝隶属的马其顿文化,将自己的文化溯源到希腊文化,並相信自己的祖先是天神宙斯之子。
  因此,腓利二世才有资格请到亚里士多德作亚历山大的老师。在电影中亚历山大与其他贵族之子一齐上课,老师就是亚里士多德,上课地点在边远的维利亚附近的米达斯花园。一同上课的希法斯辛(Hephaestion)一如史料所述,是亚历山大终生的好友。另外一个一齐上课的好友是托勒密(Ptolemy),他也是一路追随亚历山大,曾为亚历山大的史官,亚历山大死后,他统治埃及。因此,他就是那个在电影开始和结束讲述历史,由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老头儿。


印度诸小国国君臣服於亚历山大
巴洛克时期 Champaigne

  研究亚历山大大帝,托勒密的著作应当算是第一手可供参照佐证的资料,可惜全都佚失了。
  亚里士多德讲授荷马史诗,将之当成文学与历史的素材,但仔细分辨出不合宜的神话內容。此外,还教授伦理学与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特別的用心,努力培养他对医学与哲学的兴趣,还为亚历山大写了两篇现已亡佚的作品君道上亚历山大论殖民地疏,显然都是针对未来君王的需求而作,后者尤其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殖民观:在他观点中,非希腊地域都是蛮族,需要借助希腊文明才能有所进步,这观点助长了马其顿征服亚洲的思潮。不过,证据卻显示,亚历山大大帝尽管深爱希腊文化,但卻不打算用文化彻底统治其他民族,甚至他会任用本土总督。因此,电影中才会呈现出亚历山大大帝和其部下的观念冲突—他任用本土总督,並跟部下倡言“蛮族”文化十分浩大精深,远非亚里士多德能了解。

亚历山大大帝的身世

  腓利二世有很多妻子,都是政治婚姻,亚历山大大帝的母亲奧林匹亚丝是他第三个妻子(357BC),但她是第一个为腓利二世生下儿子的(356BC),后来腓利二世又娶了其他妻子,奧林匹亚丝一直努力的护卫亚历山大的继承权。
  腓利二世和奧林匹亚丝初识於正在举行神秘仪式的大神殿中,奧林匹亚丝应当是信奉一种拜蛇与弄蛇的特殊信仰,她这种神秘信仰,使亚历山大的身世蒙上种种传说,因为蛇在古埃及是太阳神的转世,所以便传说亚历山大其实是埃及法老之子。
  根据史料,腓利二世的确猜疑着亚历山大的身世,不过,他还是将亚历山大以王储身分带大。
   腓利二世后来又娶了克丽奧帕德拉(Cleopatra Eurydice),这举动使奧林匹亚丝陷入疯狂的嫉妒,也使亚历山大和腓利二世在婚宴上(337BC)发生激烈的爭执。当克丽奧帕德拉的叔叔要参与者同声祈祷腓利二世和克丽奧帕德拉能生下合法的王储,意味亚历山大非合法王储,亚历山大暴怒的把杯子丟向克丽奧帕德拉的叔叔。
   这不只说出大家怀疑着亚历山大的身世,也说出他们对奧林匹亚丝的藐视,因为与克丽奧帕德拉相较,克丽奧帕德拉出身马其顿的菁英阶层,奧林匹亚丝卻是外族人。
  关於这部分,电影中都有述及。
  婚宴后,奧林匹亚丝回到她祖籍伊匹鲁斯,亚历山大调往伊利里亚。
  腓利二世最钟爱克丽奧帕德拉,而她后来也果真生下了儿子。

腓利二世之死

  腓利二世因为非常需要亚历山大的协助,所以企图和好,他把亚历山大召回作摄政,並答应把亚历山大的妹妹嫁给奧林匹亚丝的兄弟。
  为了这个政治联姻,马其顿首都亚吉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在竞技活动开始前,腓利二世以简单仪仗进入剧场,随即被刺杀(336BC)。刺客立即被逮到並被成群贵族刺死。
  有一种说法是:刺杀腓利二世的人是腓利二世的爱人,因腓利二世移情別恋爱上另一个小伙子,而这前爱人后来在腓利二世岳父的设计下惨遭轮姦,腓利二世又置之不理。不过,很多人怀疑这只是事后的官方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这是波斯人的阴谋,为了阻止希腊強军跟波斯对抗。当然事与愿违,因为亚历山大大帝就是以此为由,在平定希腊叛乱后,非常快的挥军到亚洲。
  当然,也有谣传这是奧林匹亚丝设计的,只是无从确定亚历山大是否有参与这桩刺杀父亲的行动。
  克丽奧帕德拉与其子后来被奧林匹亚丝这个可怕而強悍的女人剷除。根据史料,亚历山大大帝终其一生都对母亲敬爱有加。
  电影就是根据这个谣传作前设的。

亚历山大的马

  亚历山大的马这个故事並非来自亚历山大侍从随官等第一手史料,而是来自“亚历山大传奇”,它是根据亚历山大时代私修史书的材料再写出来的,而这些私修史书又根据认识亚历山大多年的克利塔朱斯所写的作品,因此算是转了三手,所以仅供参考。
  亚历山大求学期间得到了名驹布希法拉(Bucephalus),牠陪着他一路到了印度。这匹马非常难驾驭,每个人都怕牠,只有亚历山大发现这只动物其实只是在蹬踩自己的影子,於是把牠牵离太阳安抚牠,最后骑上了牠。
  这匹马布希法拉一路跟随亚历山大直到印度,不过,牠死亡的战役跟亚历山大因箭受重伤的战役不是同一场战役。

亚历山大大帝与特洛伊战爭(334-332BC)

  这部分历史电影中沒有交代,但跟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爭,以及亚历山大大帝对自己血缘的认定密切相关,所以在这里提一下。
  亚历山大大帝到亚洲,立刻去“首义者”坟墓献祭。首义者,是希腊和特洛伊战爭中,第一批登陆,第一批死难的希腊人,而后他进特洛伊城,找到当时的希腊英雄阿基里斯的坟,向他献祭。


亚历山大朝见阿基里斯之墓
巴洛克时期 Dufresnoy

  然后,他和他的挚友希法斯辛,绕着阿基里斯和佩托克勒斯的坟墓进行一场赛跑,因为阿基里斯和佩托克勒斯生前是孟不离焦的好朋友,一如亚历山大和希法斯辛。
  这近似仪式的举动,表明亚历山大大帝对自己希腊血缘,祖先历史的认定,以及跟好友之间的关系。
  电影因此才着墨,当亚历山大大帝的母亲被父亲羞辱时,便护卫自己说她是阿基里斯的后裔,而父亲腓利二世也才不时表达出他对阿基里斯的不以为然。
  当然,导演个人作了更多的演绎,将父母冲突变成理性与激情的冲突。此外,他也将伊底帕斯神话引入,来诠释亚历山大大帝深入亚洲,印度,以及他和妻子,和好友之间的张力,都源自伊底帕斯情节的非理性。

亚历山大大帝和埃及太阳神(332-331BC)

  另有一段电影中沒有描述,但一样跟亚历山大身世相关的史料,是描述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曾去参拜位在利比亚沙漠中锡瓦的阿蒙神庙。阿蒙就是埃及的太阳神,如前所述,亚历山大大帝一直被怀疑他是埃及法老之子。在史料中,描述亚历山大去参拜神庙,是一种很強的“慾望”,“慾望”这字眼,有“宗教性”的含意。
  尽管阿蒙是埃及的太阳神,但传到希腊,已经成为“宙斯”的意思,因此亚历山大大帝才会说自己是宙斯之子。
  不过在史书中,亚历山大一再因有人污辱他的血缘,怀疑他的血缘而暴怒,他甚至因此杀死了朋友。他透过在希腊,阿蒙转成宙斯的含意,等於承认了弔诡的“双重血缘”。他是阿蒙之子,也是宙斯之子,因而是腓利二世之子。
  亚历山大到神庙中,除了被祭司封为“法老”,也就是“阿蒙之子”,他还问了几个很关键的问题:其一是,他是否会统治世界?其二是,杀父亲的兇手是否都已伏法?这第二个问题彷彿是要消除他对母亲可能是兇手的疑虑。根据史料,两个答案都是肯定的。
  这史料显示,亚历山大大帝对自己是否有合法性,的确有着不安。
  当然这部分在电影中,再度透过“伊底帕斯”神话,将它焦点化成亚历山大大帝对母亲为了他的王位而杀死父亲的良心不安。
  所以,亚历山大杀了他忠心将领兼好友克里塔斯,史料中提及的是因为克里塔斯污辱了他“阿蒙之子”的双重血缘神圣血统,但电影中变成污辱他的父亲母亲。

亚历山大大帝对抗波斯的战役(331-330BC)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与印度,打了都不只一场的战役,电影中波斯王大流士和亚历山大大帝的那场战役,蛮多细节,诸如出现月蚀,大流士曾派人来谈和,将领帕米尔尼奧基於两军人数悬殊建议接受谈和条件,但亚历山大回答:“如果我是帕米尔尼奧,我会这么做,但我是亚历山大。”,以及打仗的策略等等,基本上都如史料述及。
  大流士一路逃窜,后来被其部下背叛,杀了他,让他血流不止的任由马车拖拉,最后栽倒在水边。绝大部分史料中都说,亚历山大大帝追到大流士时,大流士尚未死,亚历山大看到他悽惨的样子潸然淚下,大流士则将他当成一个可敬的对手,让他继承了这个国家。


波斯之战
希腊罗马时代 庞贝农牧神宮镶嵌画

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之战
文艺复兴时期 杨布勒哲尔

 

亚历山大大帝面对異文化的方式

  亚历山大大帝攻下一城后,喜欢任用本土总督的政治性统御策略,到了波斯,已开始变成文化冲突。
  在波斯期间,亚历山大做出了一个日后将跟马其顿,希腊将领迭起冲突的重要抉择,那就是亚历山大对待波斯文化的态度。马其顿,希腊将领一直认为攻打波斯,除了是基於波斯強敌压境的威胁之外,也有以希腊文化解放波斯的理想。
  沒有想到,亚历山大大帝卻穿着波斯服饰,拥有波斯侍妾,使用两种印章—希腊帝与波斯帝印章,甚至鼓励将领跟波斯后宮嫔妃结婚。亚历山大这么做,是为了让波斯人易於接纳他,但这卻使亚历山大大帝和希腊,马其顿将领们开始疏离。
  电影中表达方式,就是他跟部下倡言“蛮族”文化十分浩大精深,远非亚里士多德能了解,而他好友希法斯辛也跟他说:你好像一直在逃离家乡,想把波斯当成自己的家。当然,电影是借此导引亚历山大大帝的伊底帕斯情节。
  但纯就史料来看,这其实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遭遇后的难题。亚历山大喜欢征服,卻对守城等行政完全沒有兴趣,因此尊重文化,礼遇被征服的君王贵族后裔,一直是他的政策。
  但冲突是存在的,反对亚历山大大帝这种政策的将领也不在少数,冲突最高点是在亚历山大对服从礼(proskynesis)的坚持。这个礼节是波斯臣民对君王或神祇表现尊敬的礼仪,但希腊人很反弹,他们觉得行这种礼是彻底失去希腊人的自由与尊严。他们只有在面对神才会用proskynesis这个字。
  当亚历山大开始融入波斯文化,也意味他开始如亚洲地域之人一般,把自己尊荣为神。将自己尊荣为神,和追溯系谱到宙斯之子是不一样的,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已超越了希腊人对理性与自由的热爱。

背叛与谋反

  因此电影有着墨征服波斯后出现的“费罗塔斯谋反案”(330BC)。这是一桩真实事件,但史家至今众说纷纭,无法确认是否真的是一桩“叛乱案”,抑或仅只是不认同亚历山大到波斯以后的改变。
  此外,亚历山大大帝因言语冲突以矛刺死克里塔斯(Cleitus),发生於进军印度,渡过印度河之后(328BC),他们爭论的內容,我在前面“亚历山大大帝与埃及太阳神”段落已有述及。
  一如电影描述的,亚历山大大帝事后真的很懊悔,克里塔斯跟他关系是很深厚的,因为他的姊姊是亚历山大的奶妈。
  所以亚历山大一连几天不出房门,哭喊着克里塔斯的名字,后来一个谄媚的哲学家安慰亚历山大大帝说:“国王所做的都是对的,不应內咎。”这劝说其实是引导亚历山大进一步的堕落。
  电影在此段描述成希法斯辛安慰亚历山大,並和亚历山大妻子罗珊对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罗珊此时尚未跟亚历山大成婚。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导演刻意在这里有所演绎诠释,为的是加強伊底帕斯情节的主题。

亚历山大在印度

  亚历山大会想要攻打印度,是因为根据当时的地理观念,印度是地极,世界的边缘,印度之后就是大洋,亚历山大认为只要攻下印度,就已经统治了全世界。所以要说亚历山大野心太大到变成一种堕落,实不为过。


亚历山大与印度王波罗斯之战
洛可可时期 华铎 

  此外,神话传说中酒神戴奧尼索斯来自印度,卻让自己成为希腊神祇,希腊神话中的海克利斯也是,他更不甘於传说中亚述女王塞米拉密斯征服了印度他卻沒有,这些传说或神话中的人物,他全想超越。
  就是在这沿路上他与罗珊结婚(327BC)。结婚前亚历山大已经有一希腊侍妾。但这次选后,亚历山大完全不是从王朝意涵作考量的。这跟他父亲相反。腓利二世每个婚姻都是政治考量。
  电影是就此作文章,表达他这桩非理性的婚姻,仍旧跟伊底帕斯情节有关。

亚历山大自称为神


波罗斯被带到亚历山大面前
巴洛克时期 勒布朗

  亚历山大尽管征服了印度,但还沒有离开印度时,印度已经此起彼落发生叛乱,希腊诸城也是。
  很可能是为了要让希腊诸城邦永远的承认他的统治地位,他要求希腊诸城邦把他当成神,並在奧林匹亚大会上宣布。这成为希腊诸政治领袖讽刺的把柄,斯巴达人达密斯就说:“嗯,如果他想当神,就让他当神吧!”雅典的狄摩尼西斯说:“他都可以是宙斯的儿子,如果他想要,他也可以成为波西顿(海神)的儿子!”雅典演说家西波里德斯说:“希腊被迫将统治者奉为神,将仆役尊崇为英雄(指的是希法斯辛)。”(亚历山大大帝向锡瓦的阿蒙神庙求取神谕,问:“能否把希法斯辛奉祀为神?”传回的答案是“应谥为英雄”。)
  这些讽刺会出现,是因为希腊以前从沒有人在死前就被奉为神。但这勒令影响深远,以后希腊诸王都开始接受神圣的尊荣,罗马皇帝也继续採用这个习惯。
  而很多史家从亚历山大大帝去参拜阿蒙神庙之举中,相当怀疑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途中,已开始怀疑自己或者真的是神。
  希法斯辛死於疾病(324BC),亚历山大非常的伤心,亚历山大大帝於返回巴比伦后死亡(323BC),官方说法说是死於疾病,但他死后不久,就以很多谣传说他是被毒死的。他死后希腊开始分裂,他的屍体被据地为王的将领爭夺,后来被托勒密得到,因此亚历山大大帝是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埋葬。
  他临终遗言是:“強者为王。”
  母亲奧林匹亚丝在亚历山大死后,企图继续参政,七年后(316BC)她被处死。

艺术史中对亚历山大的诠释

  在谈到电影“亚历山大大帝”时,我曾从电影敘事中分析导演奧利佛史东将亚历山大大帝征伐的野心,诠释为一种伊底帕斯情节。基於亚历山大史料的断简残篇,亚历山大大帝的确容许后世有很多的诠释空间。
  艺术史也不例外。
  譬如说,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人文主义与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古风潮,使艺术家特別偏爱亚历山大大帝与希腊英雄阿基里斯之间的系谱关系。



大流士家眷在亚历山大面前
文艺复兴 Veronese

  而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的Veronese,基於买画者多为贵族世家,将大流士家眷与亚历山大大帝,全都画得一如贵族一般的气派。


拉斐尔 雅典学院


拉斐尔雅典学院
中的 亚历山大

  文艺复兴三巨匠之一的拉斐尔(Raphael, 1483-1520),在其名著雅典学院The School of Athens, 1510)中,将亚历山大大帝和所有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者並列,这意味,对拉斐尔而言,一切已逝的,当今的各界伟人,全臣服在“真理的追求”之下,是他最向往的乌托邦。
  巴洛克时期路易十四一朝的画家勒布朗(Charles Lebrun, l619-1690),则因着“君权神授”的王权鼎盛,将凯旋战胜的亚历山大大帝,企图勾画出天人同荣的神圣之感。
  到了浪漫时代晚期出现的象征派艺术,代表艺术家牟侯(Moreau, 1826-1898),将亚历山大大帝的凯旋,特別強调出異国风情,使画如诗一般的梦幻。
  这种基於自身时代不同,对亚历山大所做出的不同的诠释,无非是想透过重新诠释,以借古喻今。奧利佛史东特別凸显亚历山大的同性恋倾向,以及这背后“跟母亲一齐杀了父亲,不得不像瞎了眼一般的流亡,导致非理性的一再征伐。”的伊底帕斯情节,无非是后现代拆毀式的英雄观的其中一种表述吧。


亚历山大进入巴比伦
勒布朗献给路易十四


得胜的亚历山大
牟侯

 

(作者陈韻琳为心灵小憩负责人。本文原载於心灵小憩,蒙作者允许同载於本报)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彩虹 ✍于中旻

谈天说地

社会主义资本家—子贡 ✍亚谷

谈天说地

人权与政权 ✍于中旻

艺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风

谈天说地

东亚复荣圈 ✍于中旻

点点心灵

几种耳朵? ✍陵兮

谈天说地

极大的赏赐 ✍于中旻

艺文走廊

教人立尽梧桐影 ✍吟萤

艺文走廊

闻鸡起舞的故事 ✍天涯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