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走廊 ✐2005-10-01


耿耿的曙光

吟萤

 

试为诗人余光中的“天问”寻求解答

 

  在台湾,香港,中国大陆与世界各地华人聚集的地区,均负有盛名的诗人余光中,曾写过一首“天问”:

水上的霞光啊
一条接一条,何以
都沒入暮色了呢?

地上的灯光啊
一盏接一盏,何以
都沒入夜色了呢?

天上的星光啊
一颗接一颗,何以
都沒入曙色了呢?

我们的生命啊
一天接一天,何以
都归於永恆了呢?

而当我走时啊
把我接走的,究竟
是怎样的天色呢?

是暮色吗昏昏?
是夜色吗沉沉?
是曙色吗耿耿?

  余光中在他这首诗中,由“霞光”,“灯光”与“星光”所沒入的“暮色”,“夜色”与“曙色”中,切入了“天问”的主题:“人的生命与永恆的归趋”,並提出了人在被“接走”时的困惑:究竟是在昏昏的暮色?还是在沉沉的夜色?抑为耿耿的曙色?
   这是诗人对追求永恆生命的严肃诗题。
   余光中在“天问”的前三段中,以诗人敏锐的感官,与童稚的天真,在讴歌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对生死的奧秘,发出了好奇的投问。更对人生命的归趋,提出了不确定的质疑。他在“天问”中最后要了解的是人生的终极;当人走向永恆时,是哪种“天色”?若以昏昏的暮色,意味着人对来世的懵懂与憧憬,沉沉的夜色,象征着幻灭与死亡,则耿耿的曙色,便期盼着复活与生命。
   余光中的“天问”,由光的自然变化,融入生命永恆的向往,从而浮现出人生前死后的种种联想;在他向创造主发出的提问中,显示出人在时空中的生命,面临着一波波的递嬗与蛻变。在晨昏光影的推移中,人无可避免地要被“接走”,但走时的“天色”卻能标示出人生终极的趋向。
   让诗人感到困扰的几个问题,圣经中都有清楚而明确的答案:
   曾有一位如诗人同样对人生感到困惑的尼哥底母,也在昏昏、沉沉的夜色中,来向耶稣求索生命永恆的答案;耶稣立刻为这位以色列的教师解惑,告诉他“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翰福音第三章3节),而尼哥底母卻如坠入“昏昏的暮色”中,不知何谓“重生”。基督又告诉他,人要突破被肉身禁锢的思维,並要使肉身成道,借着悔改的洗礼与圣灵的更新,人才能脫离“昏昏的暮色”与“沉沉的夜色”,而晉入“耿耿曙色”复活的黎明中。
   接着耶稣便宣布了祂重要的救世信息:“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第三章16节)。耶稣並同时向他宣告:“光来到世间…凡作恶的便恨光,並不来就光…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约翰福音第三章19至21节)。
   诗人由“天问”中“昏昏的暮色”,“沉沉的夜色”,一步接一步的走向“耿耿的曙色”;由幽暗走向光明的企盼,跃然纸上。而诗人所耽心,被“接走”时的天色,正是人在接受了基督永恆生命之后的“耿耿星河欲曙天”。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社会主义资本家—子贡 ✍亚谷

谈天说地

东亚复荣圈 ✍于中旻

艺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风

谈天说地

人权与政权 ✍于中旻

谈天说地

彩虹 ✍于中旻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云天下 Big Sky ✍郭端

艺文走廊

长青的新加坡 ✍異翠

艺文走廊

风箏 ✍余仙

云彩生活

简易食谱:三色鸡肉丸 ✍禾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