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宗教政策
老一代的人,由於种族文化的成见,把元代统治下,描述成军队是火与刀,带着烈酒,所过屠戮流血;官吏贪腐兼无知;加上喇嘛凶淫恣肆,以致民不聊生;导致汉人起而反抗,把他们赶回大漠穷北。
那可能只见一斑,並不符合史实。元代治亦有道。
铁木真於1206年统一了蒙古诸部,号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英武超群,可不是像近人所说:“只识弯弓射大鵰”。他恢宏卓识,器度随征服而扩张。因为疆域拓展,所辖种族增多,宗教信仰不能局限於狭隘的萨满教(Shamanism),就趋於兼容其他宗教。
在成吉思汗西征途中,派人邀请道教全真派道长丘处机,询求养生之道。丘当时已年逾七十,远道万里跋涉去晉见。並向那位一世之雄,提出“內固精神,外修阴德”的谏言。成吉思汗未能完全“止杀”,但影响他对宗教的兴趣,和对宗教的共容。这应是“社会机体论”的初始。
成吉思汗在1227年崩逝时,国位传给了窝阔台汗,绝大部分军队,在钟爱的幼子拖雷管辖下,成为深获部众拥戴的统帅。有一次远征,他未死於战阵,凯旋时死亡。
拖雷的正妻克烈.唆鲁禾帖尼,是蒙古帝国最伟大睿智的女性。她共生了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等四个儿子,都成为帝王,因称“四帝之母”。
唆鲁禾帖尼在丈夫去世之后,不肯再嫁,而以一个寡妇,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抚育儿子们成长。她是景教基督徒,又称聂思托利派(Nestorianism)。当时“也里可溫”(Arkagun)泛指景教及天主教。
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登位,建元中统,隐有统一中原的意思,是为伟大的元世祖,是中国历代统治疆域最广的帝王,而元朝短促的九十年中,他一个人在位的时间长达三十五年。
忽必烈雄才大略,襟怀广阔。收纳各族贤士,奉藏人八思巴为“国师”;其重大建树是制订蒙古文。他也任用汉人刘秉忠主中书省,位同宰相;姚枢居要职辅政。
1271年,忽必烈採纳刘秉忠建议,国号改称大元,是取自易经“大哉干元”之义。又委任刘主持规划建造北平,规模宏大,称为中都。
早在拔都西征,势如破竹,欧洲诸国震动,至逼近罗马。当时的教皇英诺森四世(Innocent IV, 1243-1254在位),可能想到前人英诺森三世卻退蛮族的英雄史蹟,只是不便以身犯险,於1245年遣使往蒙古,要其止杀,皈依基督。大可汗因於1246年回信,谕令教皇及欧洲诸王臣服。如此双方意见颇有距离,自然沒有产生可能达成和平的结果。因此,在唯力是视的东西世界,未有理想的沟通。
忽必烈跟历史上的古列王相似,宽容多种宗教;设立崇福司,管理所有宗教。虽然有“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说法,在释道屡次互爭的事件,还算是能夠公正裁決。至於景教的信仰,则显然只限於宮廷和蒙古人,不复见唐代的盛況。
1275年,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 c.1254-1324),随同父亲及叔父,经戈壁,抵达元朝上都(开平),曾晉谒世祖。据说,他在中国居留十余年,到过不少地方,还在扬州作过官。(是否事实,疑信有爭论。)当他在中国的时候,说是看见过福音书流传。
马可波罗归程由泉州海路,大汗还要他带函回去,请教皇派遣一百名博学深思的宣教士,来华教导国人。
后来,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1506)於元世祖崩逝约二百年后,1492年航海远行探险,包括其宗教性目的,要发现抵达中国的水路,以应大汗的请求。
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说:
“罗马世界,盛行不同形式的敬拜—人民以为同样的真实;哲学家们以为同样的虛假;执政者以为同样的有用。如此,容忍不仅产生各行其是,更有宗教的协和。”
这结论真是实的:人民有同样的真实信仰,可以成为有用的力量。
插图:
- “元代帝半身像 冊 元太祖” (国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专区, 撷取自9/2024)
(同载於圣经网 aboutbible.net 之“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