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为害
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事主。(罗马书12:11)
圣经从不轻易宣佈咒诅。圣徒行事的原则—“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罗马书12:14)
圣经卻又说—
懒惰为耶和华行事的,必受咒诅。(耶利米书48:10)
以色列人进迦南时,照摩西的吩咐,利未人在以巴路山宣佈咒诅,都是有关违背律法的罪,最后是:“不坚守遵行这律法言语的,必受咒诅。”百姓同声应和,说了十二次的“阿们!”(申命记27:14-26)都是重大违法事件,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读得一清二楚,並沒有说“懒惰”受咒诅。
这不是说,在个人一喜一怒之间,增加了律例;或是孩子贪玩晏眠,懒惰不及“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就遭受重罚。受咒诅的原因,是“懒惰为耶和华行事”;換句话说,是沒有爱神所爱,恨恶神所恨恶。这才是大事。
违背神的旨意,怎能说不是大事呢!
魔鬼很少教人公然违背神,卻叫人慢些。这是那恶者的狡猾处。它不叫你造反,只建议你怠工:“何必那么着急,像是你自己的事!”
by Suki Lee
老底嘉教会,表面上並沒有严重过失,属灵病征,是“不冷不热”的懒散,作起事来,沒劲。沒兴趣。有人形容那是殖民地政府的文吏作风—事情忙了,他请病假;似乎是习惯,后来真的会事忙病生。有人给借口:那是工作压力致病!其实,有负担就是给压力。
有人染上了那病,说是缺乏休假。你想,实在应该让他去休长假吧!最适合的去处是阴间—在那里,可真无所事事。
圣徒对神的话,要诵读,更要“昼夜思想”,才可正确遵行而蒙福。(诗篇1:2)有话说:“懒汉的头脑是魔鬼的工场。”又说:“魔鬼会给懒惰人的手找到工作。”是说头脑与手,都不可闲懒失用,任其鏽腐。
也许,最值得警惕的话:“懒惰是道德的坟墓。”因为自己懒惰,就省力节劳,将当作必作的工,推给別的人完成,自己一个指头都不动,实在是偷窃別人劳动成果,必然是道德败坏。
懒惰推托环境—“因冬寒不肯耕种,到收割的时候,他必讨饭而无所得。”(箴言20:4)收割是季节末了,该收庄稼,沒有粮食收在仓里,卻向人乞粮求食,何其羞愧。
懒惰为害自己—“懒惰人放手在盘子里,就是向口撤回,也以为劳乏。(26:15)这显示懒惰的无知,美食当前,他卻坐视不取,缺乏营养,飢饿,又怪得谁!这描述不少人对於主的话如此态度。
懒惰编造谎言—懒惰人说:“外头有狮子,我在街上就必被杀!”(22:13)他不想出门,发明出辙离谱的理由;狮子不在丛林,离穴上街,正可以充稀罕的山珍,哪能作赖在家门內的借口!
懒惰失去安全—懒人在家里,並不安全,“因人懒惰房顶塌下;因人手懒,房屋滴漏。”(传道书10:18)给人避风遮雨的房屋,里面住的人手懒失修,不在头顶上遮蔽,反会砸在头顶上,叫你头破血流。怪得谁?
与懒惰相反的是殷勤,人可以自己比较,決定应该走怎样的道路—“殷勤人的手必掌权;懒惰的人必服苦。”又说:“懒惰的人,不烤打猎所得的;殷勤的人,卻得宝贵的财物。”(箴言12:24,27)在此所说的“掌权”无关政治地位,是说殷勤可以成为主人,支配懒惰的苦役;而他们在心理上越不愿意工作,越以服事人为苦。
懒惰的人,是因为沒有盼望。有盼望的人,现在殷勤工作,将来得赏赐掌权。
说来好笑,你可能听过,近代懒惰人发明一个术语:“过热烧尽!”(Burnout,过劳)
如此,合法的怠工—今日事,明天再说。
明英宗时的状元钱福(1461-1504),看到推“明天”的“志士”,觉得可惜—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文嘉(1501-1583)为文征明次子,家学渊博,诗文书画俱工。仿钱福作歌勉励后人—
今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昨日歌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
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
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韩愈说:“业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随。”是在其“进学解”中,教诲他博士精英弟子的话。前句常被人引用,懒惰是学业的致命伤;其实,那只是一半,后句是告诉学者,要避免思想的懒惰—学而不思,只跟着前贤人云亦云,那正是中国文人千百年来的恶习常规。最可悲的是对朱熹的迷信盲从,导致错解孔子教训,贻羞儒家,难辞懒於思考之咎。
所罗门的警语,可以作所有活人的座右铭—
凡你手所当作的事,要尽力去作。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沒有工作,沒有谋算,沒有知识,也沒有智慧。(传道书9:10)
想来在那里,要申请义务劳动,也沒有机会。
祝主所爱的圣徒,立志不作懒惰人—有“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因盼望我们主耶稣基督所存的忍耐”(帖撒罗尼迦前书1:3),殷勤事奉,直到主临。阿们。
插图:
- “Wheat Field in Close Up Photography” by Suki Lee (Pexels.com, accessed 5/2025)
(同载於圣经网 aboutbibl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