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走廊 ✐2014-01-01

人真正的面目在哪里?

—孙海英,呂丽萍主演易卜生诗剧《培尔.金特》

石衡潭

 

“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我们如今彷彿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模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谜]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哥林多前书13:11-13)

  笛卡儿(René Descartes)说: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自我成为出发点,原点,这标誌着个人的觉醒,也标誌着现代社会的到来。笛卡儿的自我是以思即以理性为核心的,那么,这是否最佳答案,最后结果呢?那倒未必。后来的哲人,思想家,诗人,文学家都在不断思索这个出发点与原点。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是十九世纪挪威最具现代性的戏剧家,他也一直在思索自我这个问题,而在培尔.金特(Peer Gynt)这个奇特的戏剧人物身上,他把这个问题具象为“保持自己真正的面目”与“为你自己就夠了”之间的冲突。

人与山妖的区別

  在整个戏剧中,都贯穿着这个冲突。奇怪的是,道破这一天机的既不是培尔.金特本人,也不是什么世外高人,而恰恰是被人类不恥的山妖大王:

“那边,在蓝天之下,人有句俗话:‘人—要保持自己真正的面目。’这里,在山里,我们沒工夫去考究这种伪善的道德原则,我们的说法是:‘山妖—为你自己就夠了。’”(第二幕第六场)

尽管人类对山妖及其世界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可是人类的实际生活卻常常是按照山妖的金科玉律在进行,只不过披上了人的面目这块遮羞布而已。这点,山妖大王看得一清二楚。

“你们人类是一个样。你们的嘴不停地在讲灵魂,其实你们对肉体的兴趣大多了。”(第二幕第六场)

后来,培尔.金特遇见已经是蹒跚老汉的山妖大王,想让他去铸纽扣人那里证明自己保持了真正的面目,山妖大王说他办不到,因为培尔.金特一直像山妖那么活着。

“你以为我沒有报纸吗?这有一篇题目叫‘山妖的国家主义’,作者在文章里说明,要当个山妖不一定长犄角,屁股后头也不一定长尾巴。关键在於你有的是什么感情!对事物抱什么样的看法!文章最后说‘我们这种为自己就夠了的精神就把山妖的品格赋予了人类。’”

接着,他就举出培尔.金特作为典范。

培尔.金特的浪子生涯

  纵观培尔.金特的一生,他的确活得像一只山妖,而不像一个人。他是一个撒谎者,一个吹牛家,一个幻想者,一个野心家,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利己主义者。从年轻时候起,他就是一个浪荡子,无赖儿,他不从事正当的庄稼活,整天吊儿郎当,惹事生非,被乡里远近的人们所不恥。他去参加英格丽特的婚礼,把说话不中听的母亲搁在了磨坊顶上;新娘不愿给新郎开阁楼门求助於他,他打开了阁楼门,卻把新娘拐到山上,把她糟蹋后又无情地拋棄了。培尔.金特也想做一个好人,可他又总是屈从於欲望。他拒绝山妖们给他安上尾巴,卻又投入了山妖公主热情的怀抱,还与她生出一个人与山妖的混血儿来。他还勾引过阿拉伯女郎,尽管“她的腰身略显肥胖,算不上北欧人心目中的美人儿。”但他还是使尽浑身解数去诱惑她。沒有想到,安妮特拉技高一筹,不仅沒有让他得逞,而且还把他的珠宝偷得一干二淨,随后溜之大吉。他鄙视现代人,认为他们“沒有信念,沒有脊骨。他的灵魂发不出光芒,他的行为沒有分量。”(第四幕第九场)而他自己相信的不过如此:金钱就是力量,武力就是正义。他的发财之道是贩运非洲的黑奴到美洲,把各地的偶像运送到中国。当土耳其人侵略希腊时,他想到的不是帮助希腊人获得解放,而是要借土耳其人赚大钱。他一生追求的是金特式的自我的实现:

“金特式的自我代表一连串的意愿,憧憬和欲望;金特式的自我是种种的幻想,向往和灵感的汪洋大海。这些在我胸襟中洶涌澎湃着,它们使我这样地活着,它们形成了我的自我。可是正如上帝要有大地,祂才成为大地之主,我,培尔.金特,也需要黃金来使我自己成为皇帝。”(第四幕,第一场)

可这金特式的自我並非真正的自我,只不过是把山妖的原则发挥到极致。培尔.金特自己也模模糊糊地记得那句圣经的真理:

“人若赚得全世界,卻丧了自己,赔上自己,有什么益处呢。”(路加福音9:25)

可是他被自己的成功,自己的财富冲昏了头脑,只有在他千金散尽,一无所有时,他才谦卑下来,求告上帝。

“上帝是不会让我这样一只可怜的小麻雀饿死的。我一定要谦卑,並且容上帝一些时间来安排。我必须信赖上帝。我是满心地虔诚。”(第四幕第二场)

当然,这不过是急难时对上帝的奉承,而並非发自內心向上帝的忏悔。此后,在他內心中,还不断地在“做皇帝”与“要谦卑”之间掙扎。五旬节前夕,他在地里摘蔥头,还在思想这个问题:

“我要在树皮上刮出几个大字:‘这里埋葬着培尔.金特。他为人正派,是万兽的皇帝。’(自己笑起来)皇帝?你这个老傻瓜,你不是皇帝,你不过是个大蔥头。”(第五幕,第五场)

直到最后,看到流星掠过天际,迅速消逝,他才顿有所悟,而向上帝真心忏悔:

“可爱的地球,可爱的大地,你们浪费了溫暖和营养,白白孕育了我。精神界有多么吝啬,自然界卻又多么慷慨!一个人为了生下来,一辈子得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啊!我要攀登顶峰的顶峰,我要再一次看看日出,我要把上帝许下的那块福地看个饱,看到眼睛疲倦了为止。然后,让雪把我埋起来,在我的坟墓上写着:‘这里沒有埋葬什么人。’”

认识到自己在上帝面前一无所有,十分不配,这才是真正的谦卑,也才是找回了真正的自我。培尔.金特用了一生的时间走遍山林,原野,沙漠,海洋,才最后找到自己。

索尔薇格的真心等待

  在培尔.金特寻找真正自我的历程中,上帝使用了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索尔薇格。索尔薇格看的不是培尔.金特的外表,而是他的內心。尽管培尔.金特行为不羁,声名狼借,可是索尔薇格看到他依然保持一颗向善的心,当培尔.金特让海尔嘉传话:“替我求求她,不要把我忘掉!”索尔薇格就打定主意:要把一生交给他,哪怕是住在山间木屋;培尔.金特自惭形秽,決意离开,她就选择了永远的等待。

“冬季过去春天至,相信你总会归来。漫漫岁月夏已过,我答应你定等待。任凭你漂洋过海,主必守护在身边。你升天堂天上见,翘首盼望你归来。”

正是由於索尔薇格这份癡心的,信心的,持久的等待,才终於使培尔.金特浪子回头,重归故里。最后,培尔.金特问:

“我自己,那个真正的我,完整的我,真实的我到哪儿去啦?我额上带着上帝打的烙印,到哪儿去了呢?”

索尔薇格回答:

“你一直在我的信念里,在我的希望里,在我的爱情里。”

而索尔薇格全部的信念,希望,爱情又最终指向上帝,培尔.金特也这样被引领。培尔.金特:

“你好像是作母亲的同她的孩子讲话一般。”

索尔薇格:

“正是这样。可谁是这孩子的父亲呢?听了母亲的祈祷就赦免了他的那位,就是他的父亲。”

这里所说的父亲就是我们在天上的父。培尔.金特终於跪下身子,失声痛哭,向索尔薇格,向天父上帝道出他真诚的忏悔。

人真正的面目在哪里?

  自我並非完全来自自我的追寻,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因为人们常常不明白自己,不了解自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有些人一生都在寻求自我实现,末了卻发现自己离真正的自我越来越远;而当他们愿意放下这个所谓的自我时,那个真正的自我卻悄悄地回到了身上。埃及开罗疯人院的那一幕以一种怪異的方式展示了这一真理。当院长宣佈“绝对理性在昨天晚上十一点寿终正寝”后,疯人院的每一个病人都一一把自己的自我发挥到了极致。培尔.金特以为他们都是失去了自我的人,但院长告诉他事实恰恰相反:

“失去?不,不,可惜你弄错了。正是在这里。人们最能保持真正的面目,纯粹是真正面目。我们的船满张着‘自我’的帆,每个人都把自己关在‘自我’的木桶里,木桶用‘自我’的塞子堵住,又在‘自我’的井里泡制。沒有人为別人的痛苦掉一滴眼淚,沒有人在乎旁人怎么想。无论思想还是声音,我们都是我们自己,並且把自己扩展到极限。”(第四幕第十三场)

最后,那个背着阿皮斯国王木乃伊的农民想像着自己就是国王本人,卻以上吊实现了自己的自我;感觉自己是一支铅笔的霍显用一把刀削尖了它,倒地流血而亡;院长“绝对理性寿终正寝”的宣告就如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上帝已经死了”(Gott ist tot)的宣告一样,最终导致的是自我的无限膨胀,扩张,疯狂,崩溃,毀灭,消亡。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如何来保持自己真正的面目呢?铸纽扣人回答的正好:

“‘保持自己真正的面目’就是把你自己身上最坏的东西去掉,把最好的东西发挥出来,就是充分贯彻上天的意旨。”

也正如威斯敏斯特要理小问答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所说的那样:

“人生的首要目的就是荣耀上帝,並以祂为乐,直到永远。”
What is the chief end of man? Glorify God, and to enjoy Him for ever.

汉语2009版《培尔.金特》的特色

  培尔.金特发表於1867年,是一部诗剧,原本並非以上演为目的,直到1876年,才首次在挪威首都上演。这次在北京上演,演职人员还是对原剧本做了一些刪节与调整。被刪掉的场景有:第一幕第二场;第二幕第二场,第四场,第七场;第三幕第一场;第四幕前十一场;第五幕第一场,第二场,第四场,第八场,第十场大部分等。被刪掉的人物有:铁匠,安妮特拉,勃格等。刪掉这些场景与人物,对戏剧的整体並沒有太大的损害,而使得主题更加鲜明了,也让演员和观众不至於审美疲劳。还有对场景有一些调整:原剧第一幕第一场是培尔.金特与母亲奧丝对话,而现在換成了第五幕第三场葬礼,使它成为第一场。葬礼是人生的总结,在葬礼上,牧师在致辞中提出了人要“保持自己真正的面目”这一重要主题,並且希望死者“在上帝面前得到应有的位置的时候,他不再是个残废。”这都是点睛之笔。这个死去农民默默无闻的一生也成为培尔.金特忙忙碌碌一生很好的映衬,上帝看重的是人的內在价值而非表面喧闹。铸纽扣人的戏在原剧中主要安排在第五幕第七场,第九场与第十场,而在现在这个汉语版中则分插在不同的地方。这样的安排加強了对培尔.金特的提醒,也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感。铸纽扣人一直在寻找培尔.金特,要把他再次回炉成一颗纽扣:

“他曾违抗为他安排好的命运。他一生是个失败者。必须把他当作废铁,送到铸勺里去。”

而培尔.金特拒绝服从:

“我要拼到底。我抗议。干什么都成,我就是不当废铁。”

铸纽扣人一再劝说他:

“亲爱的培尔,其实你用不着这么大惊小怪。说实在的,你从来也不曾保持过自己真正的面目!你就是永远消失掉,又有什么关系!”

铸纽扣人说:如果不愿意,必须拿出证明。他还会在下一个十字路口等着。这也是在提醒每一个人:人生有限,我们必须尽早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的回答:是做一块废铁还是保持自己真正的面目?在台词方面汉语版也略有改动:原剧最后培尔.金特的忏悔是面对索尔薇格的,而现在加上了对上帝的忏悔。这使得整个剧情与气氛达到了高潮,加上孙海英饱含激情的念诵,让观众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浪子回头金不換,上帝永远张开怀抱迎接他们。
  在舞美方面,汉语版也有许多的创意。主要的道具是石人像,这与原剧中提到了斯芬克斯像相关。这些石人像始终在向剧中人和观众发出“人是什么”这个斯芬克斯之谜。原剧中倾斜的磨坊改成了倾斜的教堂,这也具有深意,表明人的价值已经颠倒混乱了,培尔.金特在这种背景下所做的都是一些荒唐事,如把母亲搁在屋顶上等等。金色的天马,禾秸等视频背景与相应的音响效果也开阔与深化了观众的视野与想像,观众似乎亲眼看到培尔.金特驾着骏马把母亲送入了天家大门。最后,牧师带领众人走向观众,天空响起讚美诗“奇異恩典”,这也是神来之笔。呂丽萍与孙海英的表演也都可圈可点:呂丽萍身兼母亲与索尔薇格两个角色,反差很大,她表演得自然贴切,遊刃有余。老母亲恨铁不成钢又处处维护着儿子;索尔薇格语重心长恆久等待。这些呂丽萍都是用心灵在演绎。看到这些场景时,我忍不住淚水长流。母亲,妻子的爱都是支撐人生命的重要力量。培尔.金特这个角色的年龄跨度很大,对演员形体动作与言语台词的要求都很高,孙海英能夠举重若轻,实在难得。一开始,培尔.金特是个浪荡少年,他全身的每一个部分都在活动,沒有安靜的时候;后来,他有极大的內心掙扎与煎熬,他的语言极具分量与意味。面对流星的独白等都是荡气回肠,令人深思。可以说,孙海英,呂丽萍伉俪用身体,语言,激情,才华,用全部生命在舞台上展现了培尔.金特的人生之旅,也让观众亲身感受到生命的目标,归宿究竟在哪里。

“万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归於祂;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阿们。”(罗马书11:36)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东亚复荣圈 ✍于中旻

谈天说地

社会主义资本家—子贡 ✍亚谷

艺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风

谈天说地

彩虹 ✍于中旻

谈天说地

这家是教会 ✍于中旻

点点心灵

你的人生能否重来? ✍吟萤

谈天说地

示每拿教会:至死忠心 ✍于中旻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新奧尔良 New Orleans ✍郭端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牆 Walls ✍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