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趣飘送 ✐2005-11-01


纽奧良-爵士乐的搖篮

应乐

 

  路易斯.阿姆斯壮(Louis Armstrong, 1907-1971)对爵士乐的定义,曾经说过:“若你非问不可,你是永远不会知道的。”爵士乐並沒有一定的面貌和定义,每个人都有他心目中有的“爵士乐”。

  八月二十九日,一场热带飓风从加勒比海卷入美国南方,密西西比河水破堤,将爵士乐之都纽奧良淹在十多呎深的水里,造成美国史上最严重的天災,无数的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巨大。昔日密西西比河畔,炎炎夏日的黃昏传来黑人们节奏清新的诉说着一日辛苦工作后的轻松恣意歌声停了,河畔的小酒馆里的即兴的乐韻淡淡的被这场水災搁浅了!
   纽约港口的火炬的自由巨像,展翅的飞鹰,和瘦削山姆叔代表了美国的形象,代表美国独特的音乐就是爵士乐了。虽然源於由非洲传来的音乐,美国南方的黑人农奴,经过一天的劳累,晚霞里用动人歌声,哼了一天得辛劳,歌唱着所信仰的神给他们的引导和平安喜乐,辛酸里充满了盼望。黑人教会的诗歌哺育出美国独特的爵士乐,历来爵士乐的歌手不少也是教会诗班的成员。蓝调並非失意的叹息,而是充满爱,工作,奋斗和盼望的內心表达,自由释放的流露。
   爵士乐原於黑人灵歌,后发展到节奏蓝调(R&B),搖滾音乐等,演变成音乐的主流,独树一格。爵士乐表现是多样性,充满实验,注重非洲音乐所具有的“即兴演奏”特质,生机蓬勃,具有新颖创造力,这也就是爵士乐最引人入胜之处,也是其他音乐所欠缺的。爵士乐是由欧洲及非洲两种音乐体系的融合,加上美国特有民族性所产生的结果。

  爵士乐搖篮的纽奧良,历经许多国家的统治,最后才回到美国的怀抱。不同的音乐文化相存共容,纽奧良的黑人音乐就在这个时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经过法国统治的黑奴们被允许拥有自己的宗教仪式,举凡葬礼遊行,宗教聚会,黑奴们崇拜敬畏的欢乐歌声响彻云霄;这些声音便是日后爵士乐的灵魂。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传播媒体勃起,於是爵士乐向各地和不同社会阶层伸展,促成与白人文化的融合。虽然路易斯阿姆斯壮(Louis Armstrong)及金奧利佛(King Oliver, 1885-1938)等人的唱片依然被拒於白人音乐世界之外,爵士乐的种子已孕育其中,日后以白人乐手为主导的Dixieland乐派更受纽奧良乐派影响而产生的产物。到了20年代中期,美国颁佈禁酒令,使得当时芝加哥提供爵士乐演奏的酒馆转变成为由当时义大利及美国黑社会所控制的私酒供应站,因此有许多爵士乐手转进纽约,因而兴起了搖摆乐(Swing)。
   被誉为“搖摆乐之王”的班尼顾德曼(Benny Goodman, 1909-1986),促使搖摆乐广为流行,他塑造自己乐队的个人色彩。随着是保罗惠特曼(Paul Whiteman, 1890-1967)大乐团,贝西伯爵(Count Baise)大乐团及伟大的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 1899-1974)大乐团橫扫乐坛,这就是爵士乐的黃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主奏者具有单独表演的能力,带动热烈气氛,造成了许多明星级的独奏乐手,对以后爵士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0年代,新的乐手渐进脫离传统,爵士乐在新兴文化的影响之下,在旋律,和声及节奏方面进行了一次急速的大整合,BOP因而诞生。开创BOP风格的两位大师分別是小喇叭手迪西格里士比(Dizzy Gillespie, 1917-1993)和萨克斯风手查理派克(Charlie Parker, 1920-1955)。他们用新的演奏方式,在演奏中延长独奏的时间,不断改变換气氛,不同乐音融合交替,将惯常的断句以不平衡的旋律连结起来,开创新的令人鼓舞的旋律。BOP的原意本是“噪音”,也就是因此而来!在BOP声中,合声变得更加复杂,使得独奏者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50年代,爵士乐在纽约已今非昔比,乐手纷爭为转向西海岸发展,加上当地娛乐事业的兴起,由白人主导的音乐也就风行一时,造成了所谓的“西岸爵士”(West Coast Jazz)风潮;在此时,由著名的小喇叭手麦尔斯戴维士(Miles Davis, 1926-1991)从事“酷派爵士”的创作和实验,对爵士乐发展改革。酷派爵士与具有黑人音乐寻根性质的“精纯爵士”(Hard BOP)各在美洲大陆蓬勃发展。部分的乐手也受到古典音乐风的影响,在爵士乐理隐藏著古典音乐风,姑钢琴大师比尔艾文斯(Bill Evans, 1929-1980)与现代爵士乐四重奏(Modern Jazz Quartet)等。
   到了50年代末期,在约翰科川(John Coltrane, 1926-1967)及查理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 1922-1979)两位大师的乐风中孕育下,新的风格出现。到了60年代,约翰科川,奧涅科曼(Ornette, Coleman),西席尔泰勒(Cecil Taylor)等几位爵士乐手,结合非洲原始音乐及欧洲现代主义的素材,开创了无调性的自由爵士(Free Jazz),音乐的表达意渐变念抽象,使得部分习於传统的乐迷不能适应。Beatles与搖滾乐的诞生,爵士乐在美国渐渐淡落。
   爵士乐乐手目标转向他乡,为欧洲的爵士乐带来了观摩,交流的大好机会,在欧洲揭起爵士乐狂,造就不少新欧洲爵士乐手。而美国本土,仍有不少乐手希望在音乐创意及商业价值上得到发展,在乐器加入了电子合成器,使大众更能接受爵士乐,这就是后来风行於70年代后期的Fusion Jazz乐风。到了80年代之后,许多年轻乐手感觉电子音乐华而不实,转向Acoustic传出乐器,爵士乐家放棄了物质世界的追求,投向理性自然的生活。爵士乐也就在这种情況下重新被肯定,认同,超越了音乐的本身,成为了一种生活品质的追求。

  密西西比河河水退了,乐韻渐渐响了,来得更明亮,更新鲜,爵士乐的火重在爵士乐之都纽奧良燃烧,火凤凰展翅冲破云端。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译名与译音 ✍于中旻

寰宇古今

圣殿沧桑 ✍史述

谈天说地

福音社会主义 ✍于中旻

谈天说地

撒种 ✍于中旻

点点心灵

牧者之歌 ✍吟萤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重遊北京 5 ✍郭端

谈天说地

散谭师友 ✍于中旻

艺文走廊

谈美国教育 ✍于中旻

点点心灵

大理点石成金 ✍余卓雄

点点心灵

彩虹 ✍余卓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