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可贵

郑板桥
郑燮(板桥)是个喜率性自然的人。在一封寄弟书信中,表明他仁爱之心,並且托弟弟教导儿子:“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习也。”这出於真性挚情的信,值得思想: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娛悅,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絪縕而出,上帝亦心心爱念;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
这是他认为強把鸟捉来,放在笼中豢养,是有违上帝造物的宗旨,是背天心的不仁行动。信后又有附言说明: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遶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洗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翬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鉅细仁忍何如也!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虽然爱花,爱的卻不是瓶中花。他曾对人说:“我爱孩子;但我不愿你把孩子的头拿下来给我。那不是什么爱的方式。”这跟郑板桥的看法差不多。
![]() 泰戈尔 |
![]() 萧伯纳 |
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是印度诗哲,於1913年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个亚洲人得奖者。他有一首诗,颇像童话,很简单,是两只鸟儿。
两只鸟儿
有一只鸟在金笼里,
另一只鸟自由在林间。
沒有人知道神有什么意愿,
把两个弄在一起,有一天。
林中的鸟儿说:“啊,笼里的朋友,
我们一起飞去树林里。”
笼中鸟回答说:
“我们来同住在笼里多靜谧。”
“啊,不!”林中的鸟说,
“这样被枷锁我绝不愿意!”
另一个回答:“哎呀,
在丛林里我就会失迷。”
林中鸟坐在枝头上
尽情的唱它所有的野调。
另一个背诵它学来的熟套,
他们所说的语言不相同。
林中鸟请求说:
“笼中的朋友,唱一曲林间的歌吧!”
“请学个笼里的调儿,我林中的爱友。”
另一个作出回应。
林中的鸟儿说:“啊,不!
我不愿唱学来的曲调。”
另一个回答:“哎呀,
我可不懂林中的歌谣!”
林中鸟说:“天空碧蓝,
任飞,总飞不到边。”
另一个回应:“看,这笼多有条理,
四面都是那么安全!”
林中鸟说:“何不让咱同去,
在云间任意翱翔逍遙?”
另一个说:“好不好我们安居
在一角落里经营我们的爱巢?”
林中鸟说:“啊,不,
那里面怎有空间可飞翔?”
笼中鸟叹气说:“哎呀,
白云哪有棲息的地方?”
就这样,一双鸟儿彼此相爱着,
卻沒有办法更相近。
隔着笼子他们两喙相啄,
又靜默的对视。
他们各不了解对方的情形,
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同—
孤单,他们拍着翅膀
互相抱怨彼此呼应。
林中鸟说:“啊,不,
笼子的门会把我给关上。”
笼中鸟说:“哎呀,
我沒有高飞的力量!”
1892年七月
你看天高任鸟飞,自由有多么可贵!但另外的考虑,是安全比自由更重要,饭碗有保障,是最重要的;他可以把经济上的需要,来代替自由。这个交易,是否值得?价值观念不同,決定生活的方式。
你可曾把自由換了什么吗?
圣经中最大的要旨是什么?
自由!
人被魔鬼引诱,犯罪的结果,是失去自由。耶稣基督降世为罪人在十字架受死,是要救赎人得以自由。(加拉太书5:1)
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奴役,虽然有饭吃,是用失去的代价換得的;神借羔羊血的救赎,使他们得以自由,经旷野而进入迦南。(申命记6:23)
愿得救的圣民,不仅要从埃及出来,还要把埃及从心中除去,过真正自由的生活,荣耀主。阿们。
那里就得以自由。
哥林多后书第三章17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