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文學


《葉紫和「左聯」後期的新人新作》

第二節:葉紫和「左聯」後期的新人新作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比上述小說作家出現得稍晚,而在描寫農村階級鬥爭 方面有重要成就的作家是葉紫(1912—1939)。葉紫原名俞鶴林,湖南益陽人。當一九二 六至一九二七年湖南農民運動高漲時,他的叔父是益陽縣農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父親 和姐姐也都參加了農會鬥爭。暴見驟雨式的群眾運動使那時還在中學讀書的葉紫受到很 深刻的階級教育,他進了武漢軍事學校第三分校。一九二七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他的叔 父、父親和姐姐都慘遭殺害。葉紫從故鄉逃出後,度過一段時期的流亡生活,對下層人 民特別是農民的生活加深了了解。當他一九三三年在上海參加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並 開始從事創作的時候,故鄉洞庭湖畔農村的鬥爭便成為他的作品的主要內容,他的全部 分創作都充滿著對階級敵人的強烈仇恨。

葉紫有短篇集《豐收》和《山村一夜》,中篇小說《星》,此外還有一些散文。 《豐收》中的六篇小說,除《楊七公公過年》一篇以流亡上海的農民的苦難生活為題材 外,余均取材於湖南農村的生活和鬥爭。《豐收》是葉紫的第一篇小說,它反映了一九 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後農民群眾在地主階級殘酷剝削下組織起來進行抗租鬥爭的過程。小 說中的老農民雲普叔終年勤勞,對地主抱有幻想,而結果則是他「辛辛苦苦種下來的谷 子,都一擔一擔地送給人家挑走」,自己也終於憂憤成病。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力量和動 人的藝術形象鮮明地揭示了:農民如果想不再受地主階級的盤剝和掠奪,除了在共產黨 領導下組織起來對那些「搶谷和強盜」進行鬥爭而外,實在沒有第二條道路。雲普叔的 兒子立秋走的正是這樣一條道路。小說在《無名文藝》上發表後,葉紫這個第一次出現 的新人立刻贏得了文藝界的贊譽。《火》是《豐收》的續篇,它描寫了農民抗租鬥爭的 勃發和進一步開展,像雲普叔那樣的老一代農民站立起來了,抗租的群眾匯合到雪峰山 工農紅軍的革命洪流裡去了。革命群眾的強大威力和勝利前途同反動統治階級垂死前的 恐懼顫抖和瘋狂報復,在小說中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電網外》中的王伯伯同《豐收》裡的雲普叔一樣,也是忠厚勤謹的老一輩農民的 形象。當紅軍迫近自己的家鄉、反動派軍隊架設電網企圖阻擊的時候,他留戀自己的家 屋,不肯隨同兒子去到紅軍那裡,結果是房子被燒,兒媳和孫子被殺,但王伯伯沒有在 反動派屠刀下表示懦怯和畏縮,而是覺悟和勇敢起來。他跳下準備上吊的小凳子,「背 起一個小小的包袱,離開了他的小茅棚子,放開著大步,朝著有太陽的那邊走去了。」 魯迅在《豐收》集的序文裡說:「但我們卻有作家寫得出東西來,作品在摧殘中也更加 堅實。不但為一大群中國青年讀者所支持,當《電網外》在《文學新地》上以《王伯伯》 的題目發表後,就得到世界的讀者了。這就是作者已經盡了當前的任務,也是對於壓迫 者的答覆:文學是戰鬥的!」從這一段話,可以看出《電網外》發表後的巨大影響。其 它如《向導》一篇,寫劉翁媽犧牲生命引白軍進入絕境,對覺醒起來了的老一輩農民堅 強的性格,有著更直接的描寫。

收在短篇集《山村一夜》中的《山村一夜》一篇,是葉紫的另一重要作品。故事是 在深山的風雪之夜裡由一個孤獨的老人桂公公講出來的:一個膽小怕事、受地主階級欺 騙的老漢首告自己參加革命的兒子,以為因此可以受到寬恕,實際上卻把兒子送進虎口, 使他立即被敵人殺害。從桂公公的激動的語調裡表現了作者對舊世界的強烈的憤恨,而 老漢的畏蕙愚蠢和他的兒子文漢生忠於革命事業的高貴品德,也很清晰地顯示了出來。 放棄對於敵人的任何幻想,堅決地跟著共產黨走,才是農民的真正出路,這是在葉紫作 品的真實具體的藝術形象裡曾經反覆證明的生活真理。

葉紫的作品較之同時代描寫農村生活的作品,具有更鮮明更深刻的時代特色。他不 僅寫出了舊中國農村的殘破和貧困,還寫出了農民在血腥鬥爭中的勝利和光明的遠景。 他的故事所描寫的,不是局限在某一地區的孤立的、偶然的事件,而是和整個時代的革 命暴風雨緊密地聯繫著的、按著生活的客觀規律正在出現的事實。他不僅寫了老一代的 農民,還塑造了已經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一代農民的形象;在老一代農民中,他又不僅 寫了他們的苦難和保守,而是寫了他們的覺醒和新生。在他的人物身上,總是閃爍著強 烈、濃郁的革命樂觀主義的色彩。他說過:自己的內心燃燒著「對於客觀現實的憤怒的 火焰」,他從事文學創作,就是要「刻劃著這不平的人世,……一直到人類永遠沒有了 不平!」(註:《我怎樣與文學發生關係》,生活書店《我與文學》1934年版第41頁)這 樣一種革命的激情和信念,促使他在作品中努力反映舊社會的必然滅亡和新社會的必然 誕生,它們不惟使人讀了憤怒,同時也使人讀了鼓舞,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在敵人百般 摧殘下所取得的堅實的成績。

葉紫還寫過一些散文。一九三六年,他曾將它們輯成《葉紫散文集》,卻因為抗日 戰爭爆發,未能正式出版。其中所寫各篇,大多取材於包括他在舊軍隊那段生活在內的 實際經歷。抗戰爆發後,葉紫由上海返回湖南故裡。當他開始撰寫醞釀多年的長篇小說 《太陽從西邊出來》,僅僅寫了四萬余字,貧病交迫的生活就奪去了他年輕的富有才華 的生命。這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不小的損失。

以反映土地革命而受人注意的另一作者是丘東平(1910—1941)。他的家鄉廣東陸豐 縣,曾是農民運動較早蓬勃興起的地區之一。東平少年時期在兒童團中受過革命教育。 一九二八年春,他參加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起義」,並在革命政權中做過工作。海陸豐 蘇維埃運動失敗後,他過著艱苦的流浪生活,也曾在十九路軍中任職,參加過上海「一 二八」和熱河抗日戰爭。這些切身經歷,為他的創作提供了比較扎實的基礎。一九三二 年,當他在「左聯」培養下開始發表《通訊員》等短篇小說時,就以農村革命生活的真 實描寫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長夏城之戰》和《沉鬱的梅冷城》兩集中的作品,講述著 紅色區域發生的一個個動人故事,刻劃著各式各樣平凡而又堅強的戰鬥者的形象。《多 嘴的賽娥》寫一個在舊社會備受虐待與欺凌的童養媳,為完成革命任務而獻出生命;這 個向來被人誤認為「多嘴」的人物,被敵人抓住後,「堅決地閉著嘴,直到被處決」, 不曾絲毫吐露「身上所攜帶的秘密」。《紅花地之守禦》速寫式地描畫了一個平易近人、 豪爽樂觀的地方武裝指揮員,在一次防御戰中出色地指揮隊伍,消滅了數倍於自己的敵 人。《一個小孩的教養》敘述一個天真少年在反動的保衛隊面前因缺少警惕,致使其父 慘遭殺害的故事,既反映了根據地人民對革命政權的密切支持,也表現了敵人的無比奸 詐與兇殘。《中校副官》則借抗日前線國民黨軍隊中一個正直、愛國的軍官的被殺,揭 露了蔣介石媚日反共的真面目。東平的小說注重客觀描繪,絕少主觀抒情議論。作者重 視人物性格的刻劃。但有時由於對人物氣質把握得不很準確,以致在某些形象身上出現 一種近乎神經質的毛病(如《通訊員》一篇中,主人公林吉因護送任務未完成,而痛苦 到了竟至於自殺的地步)。

「左聯」培養的青年作家中,發生較大影響的,還有周文(何谷天,1907—1952)。 他曾在川康邊區的軍閥隊伍裡生活過,作品也大多取材於舊軍隊和地方政權,描寫了上 層的傾軋和下層的受苦;但又不限於這類題材,在短篇中還展現了社會許多角落的眾生 相。在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七年的四五年間,周文先後寫有《分》、《愛》等四個短篇 小說集,中篇《在白森鎮》,長篇《煙苗季》(註:《煙苗季》共十二章,先以《煙苗 季》為題,出版了前八章,後四章,作為《煙苗季後部》另行出版)。他說過:「從現 實主義在中國被提出來」以後,他對這種創作方法「不斷地在研究和探討」(註:《我 怎樣寫〈山坡上〉的》)。這種努力,得到了魯迅的關懷和支持。他的小說,著重人物 性格的刻劃(如《一天幾頓》、《陳司事》等)和環境氛圍的渲染(如《熱天》、《父子 之間》等),沒有什麼複雜的情節。不少短篇,往往近乎生活速寫和人物素描。優點是 寫得生動細膩,富有生活氣息,尤其是善於捕捉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具有個人的特點; 但有些篇章所展示的社會畫面不夠廣闊,思想深度也嫌不足。在他的創作中,留有舊現 實主義的明顯影響。這位曾經十分勤奮「多產」的作家(他還因此把一個集子取名《多 產集》),抗戰爆發後,主要從事其他革命工作,除中篇小說《逃亡者》外,不再有多 少創作問世。

雖非「左聯」成員,卻曾參加反帝大同盟、社會科學研究會等團體,並且在創作傾 同上也與左翼作家一致的,是吳組緗。他從一九三□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最初的作品 通過一些個人的悲歡離合,寫出了頑固保守的社會勢力如何摧殘著新的生機。隨著思想 發生變化,他的筆鋒轉向急劇破產中的皖南農村。一九三四年前後產生較大影響的《一 千八百擔》和《樊家舖》,就是《西柳集》、《飯余集》中較為優秀的作品。前一篇的 副標題為《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寫》。「八十八房、好幾百家」(註:在《西柳集》 中原為「一百八十多房,二千多家」,這裡根據的是《吳組緗小說散文集》,人民文學 出版社1954年5月北京第1版)的宋姓家族的地主豪紳們為了爭奪宗祠一千八百擔積穀, 丑態百出。作者剖析深入,筆致細膩,在活潑流暢而富於個性的對話裡栩栩如生地畫出 了眾多人物的性格。結尾處寫農民搶谷的場面,更反映了農村革命的勃起和地主階級日 就滅亡的命運。《樊家舖》裡的線子夫婦,原是勤勞純樸的青年農民,但在地主盤剝、 官廳敲詐下,男的不得不去搶劫財物,女的為了要取得一筆錢去營救獄中的丈夫,竟致 親手殺死自己的母親。通過這個悲慘的故事,作品對舊社會作了深刻有力的暴露和批判。 雖然氣氛比較陰沉,但作家著力描寫樊家舖地方的殘破和騷動景象,穿插了地主階級惶 惶不安、倉猝逃走的場面,把故事的發展放在廣闊的時代背景上,使得小說具有更深廣 的社會內容。作家自己說過,這兩篇作品「都以昂揚之情歌頌了被壓迫人民的崛起與勝 利前途,對壓迫階級及其統治勢力的走向崩潰滅亡,則投以痛快的嘲笑」(註:《吳組 緗小說散文集﹒前記》)。此外,像《天下太平》、《某日》等篇,也為讀者所稱道。 吳組緗的作品,真實地寫出了動亂的農村現實和發生於其中的各種複雜的糾葛,具有較 高的現實主義成就。

創作傾向與左翼作家相似的還有羅淑(?—1938)。她有《生人妻》、《地上的一 角》、《魚兒坳》等三個小說、散文集。其中《生人妻》一篇,寫四川沱江上游山地裡 的一個農民,在貧困無助的情況下終於不得不出賣妻子的故事,作者以女性的敏感和同 情描畫了這一對夫婦的悲劇命運和純樸真摯的感情。就題材而言,這篇小說頗與柔石的 《為奴隸的母親》相似。但柔石著重表現母親的順從和由此而來的屈辱,羅淑卻突出妻 子的倔強和從而爆發的抗爭;不僅寫出了農民的深重苦難,也表現了他們最初的覺醒。 由於寫得深切動人,《生人妻》發表後受到文藝界的重視和好評。

「九一八」事變以後,陸續有一批文藝青年從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下的東北流亡到關 內。其中有些人已經有過一段創作經歷,有些人在左翼文藝運動的推動下開始文學活動。 他們懷著對於敵偽的仇恨,對於鄉親的眷戀,以及早日光復國土的願望,創作了不少反 映東北人民鬥爭生活的作品,比較著名的有蕭軍、蕭紅、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等,被 人稱為「東北作家群」。他們的作品中影響最大的是《八月的鄉村》和《生死場》(這 兩部作品與葉紫的《豐收》一起,由魯迅編入《奴隸叢書》)

蕭軍(田軍)的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出版於一九三五年。作品描寫一支由中國 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的活動,比較寬廣地反映了他們與敵偽軍隊,漢奸地主的戰鬥, 他們內部不同成份、不同成員之間的矛盾,他們在不同社會階層——主要是農民群眾— —中間引起的反應。陳柱司令、「鐵鷹」隊長和在敵人凌辱下覺醒起來的李七嫂等形象, 真實地體現了東北人民保家衛國、團結抗日的戰鬥要求。作品著重地表現出這支游擊隊 在血泊中成長的生動歷程,揭示出不前進即死亡、不鬥爭即毀滅的主題。小說在有關學 生出身的肖明和安娜,尤其是兩人的愛情糾葛的刻劃中,對於他們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 識分子的弱點,雖然也有所批判,更多的卻是同情,不免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義。但就 整個情節來說,「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難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 粱,蟈蟈,蚊子,攪成一團,鮮紅的在讀者眼前展開,顯示著中國的一份和全部,現在 和未來,死路與活路。」(註: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田軍作〈八月的鄉村〉序》) 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抗日救亡運動蓬勃開展的形勢下,小說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蕭 軍除短篇集《羊》、《江上》外,還寫有長篇《第三代》(後改名《過去的年代》),反 映辛亥革命後東北人民的鬥爭,生活氣息濃重,藝術上也更見成熟。

當《八月的鄉村》出版時,魯迅就指出:「這書當然不容於『滿洲帝國』,但我看 也因此當然不容於中華民國。這事情很快的就會得到實證。」(註:魯迅:《且介亭雜 文二集﹒田軍作〈八月的鄉村〉序》)事實果然不出魯迅之所料,除了反動報刊上所謂 作者是「從蘇聯回來,為『共產黨』的走卒」的喧器外,混入「左聯」的張春橋化名狄 克,也攻訐小說「技巧上,內容上,都有許多問題在」(註:《我們要執行自我批判》, 載1936年3月15日《大晚報》副刊)。魯迅立即撰文,斥責這是「實際著抹殺《八月的鄉 村》的『自我批判』,其實是在向敵人「獻媚或替『他們』繳械」(註:《且介亭雜文 末編﹒三月的租界》),衛護了這部作品,也揭露了張春橋隱藏在「左翼」名義下的真 實面目。

蕭紅(1911—1942)的中篇小說《生死場》也出版於一九三五年。這本作品真切地反 映了東北人民淪陷前後的生活,正像魯迅在序文中所說的,它是「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 堅強,對於死的掙扎」的一幅「力透紙背」的圖畫。小說的前十章描寫淪陷以前的東北: 在哈爾濱附近的廣大農村裡,「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農民們把耕田的老馬 送進屠場換來兩塊紙幣,隨即全被地主奪走;人民試圖用自己的力量懲罰那些吸血的剝 削者們,但得來的卻是監牢和更沉重的災難;年輕的一代牢牢記住親人慘死的仇恨,隨 時準備索還血債;疾疫伴隨饑餓奪去人們的生命,威脅著每一個活著的人。自第十一章 以下,描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後廣大人民的苦難和鬥爭。他們「生是中國人,死是 中國鬼」。在鬥爭失敗後,他們認識到只有再組織起來去當革命軍,才是正確的道路。 於是辭別殘破的家鄉,走向更艱苦、更漫長的路程。作品沒有一條貫串全局的故事線索, 它只是許多生活畫的連續。因為作者觀察的深入和筆致的細膩,在明麗的畫幅中含蘊著 感人的力量。在民族矛盾迅速上升為主要矛盾的歷史條件下,沒有因此忽視階級矛盾, 從而真實地寫出了東北人民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的深重災難。這是小說的 可貴之處,也是它勝過同一時期不少同類作品之所在。繼《生死場》之後,蕭紅還寫有 《曠野的呼喊》、《手》、《小城三月》(短篇)、《馬伯樂》(中篇)和《呼蘭河傳》 (長篇)等作品。其中如《手》通過一個染匠的女兒在學校裡因為一雙黑手受到歧視的故 事,有力地批判了資產階級的學校教育。作品構思既巧,描寫亦復深婉動人。寫在抗日 戰爭時期的《呼蘭河傳》,在過去生活的回憶裡表現了作者對於舊世界的憤怒,但也流 露出由於個人生活天地狹小而產生的孤寂的情懷。蕭紅還有以「悄吟」的筆名發表的散 文集《商市街》和《橋》,內中也不乏優美之作。

端木蕻良,在這個時期裡寫有短篇集《憎恨》。正如書名所顯示的那樣,作者在其 中懷著強烈的憎恨心情描寫了東北人民在敵人鐵蹄下的悲慘的生活。集首《鷙鷺湖的憂 郁》一篇,表現手法簡練而含蓄,是東北農村生活的一幅淒厲郁怒的畫圖。舒群的短篇 《沒有祖國的孩子》,背景同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威脅下的東北,主人公卻是失去了 祖國的朝鮮孩子。小說通過中、朝、蘇三國少年的真摯友誼,表現出對於侵略者同仇敵 愾的激憤。此外,他還寫有中篇《老兵》等作品。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大家所熟知的青年小說作家還有葛琴、草明、歐陽 山(羅西)、荒煤、奚如等。這些青年作家當時都是在「左聯」領導和影響下進行創作的。 他們在思想和藝術上的成就以及後來的發展並不一致;但總的說來,從葉紫到「東北作 家群」諸作家的作品,無論題材的開闊、思想的健康和表現技巧的熟練,較之早期的無 產階級革命文學有了顯著的進步。特別是在正面地、大規模地描繪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 寫出人民群眾的覺醒和力量,揭示革命的勝利前景等方面,都在創作實踐中取得了可喜 的成就。  

上頁  目錄  下頁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