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卷 絹本 設色畫 縱35.6公分 橫1152.8公分
北宋張擇端原作,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摹畫而成。
絹本。淡設色。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960-1234)相當流行的題材,其中以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最為有名,他以清明時節作為引子,展開對汴京的精描細繪,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受到歷代喜愛,因而有許多仿本的出現,其中最有名的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此圖描寫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城郊清明時節的繁華景象。廣闊而詳盡地展示了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情景。尤其是城郭、市肆、舟車以及結構精巧的拱橋,無一不刻劃得精細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當時杜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情況。此圖規模宏大,場面壯觀,但結構謹密,人物和景致的虛實、疏密、動靜具有鮮明的節奏。筆意古雅,用界畫來表現各類建築,而人物等則以兼工帶為的筆法描繪,使整個畫面既規整準確,又生動活潑。這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不朽傑作。卷後有金張著、張公藥,元楊準,明吳寬、李東陽、馮保等人題記。曾經北宋內府,元內府,明朱文徵,清內府鑒藏。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時,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緻,界畫橋樑、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

《清明上河圖》  

關閉此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