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本網站園地公開
請賜稿

 

 
藝苑走廊
書 法



書法簡介   文房四寶    宣紙   毛筆   硯台       


一種固體硯磨顏料。通常為黑色塊狀。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之一。主要用於書寫、繪畫、拓碑等。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中,墨的使用改善了文字的儲存條件,推進了文字的傳播和演化速度;墨與其他中國書畫材料結合運用,形成了中國書法和繪畫藝術的獨特風格;墨對中國印刷術的發展,是不可缺少的物質因素之一。 

簡史

中國約公元前50世紀的彩陶和約公元前14世紀的蔔辭甲骨上,遺留有黑色的紋飾和文字,可視為墨的痕跡。原始墨的黑色顏料直接取之於自然物質,如雷炙、燃燒後的有機物炭質、煙炱、動植物分泌物(墨魚汁、氧化的漆樹脂),以及色土和有色礦石(煤、石黑)等。1980年陜西臨潼姜寨村仰韶文化墓葬出土一套完整的繪畫工具中的黑紅色礦石,須用研石壓住在硯上兌水研磨後才能當顏料使用,即是墨的一種雛形。 春秋、戰國時的文字著述中,出現了墨的內容,如《尚書•呂刑》中有:“墨罰之屬千”的記載;《禮記•玉藻》中有:“蔔人定龜,史定墨”的記載。出土的同期實物竹簡、木牘、帛書上的文字,經考證有許多是用毛筆蘸墨書寫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代墓葬出土的古墨殘塊,是由人工將色素原料與連接原料拌和後製成固態墨的最早實物。早期墨的色素原料為松煙,是松樹枝幹和根熏煉後得到的黑色煙炱;連接原料為鹿膠、麋膠等動物膠。原料拌和後用手捏製成瓜籽形、螺形或丸形,使用時還需用研石壓住在硯上研磨。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制墨集中在?麋、延州、扶風(今陜西千陽、延安、鳳翔)等地,其中以?麋產墨最為著名,後世常以?麋作墨的別稱。漢代出現了以制墨傳世的人物田真。宮廷中設置了專門掌管紙、墨、筆等物的官員。東漢時墨形逐步發展成用手摶攥坯料做成饅首形和兩頭細、中間粗的“握子”,可以直接拿墨在硯上研磨,以後,研石逐漸消失。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釋“墨”為“書墨也,從土黑”。三國時魏國(220∼265)書法家韋誕在制墨原料中加入真珠和麝香一類添加材料,使墨的色澤和光澤持久具有“一點如漆”的效果。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中的《合墨法》第一次系統地記載和分析了制墨工藝。 漢末到唐代中期,制墨區域逐漸移向易水、上黨、潞州(今河北易縣、山西長治等地)一帶。唐末,墨工李庭?利用黃山優質松樹資源,又改進了搗松(加工松煙)、和膠(松煙與膠的配比和拌和)工藝,在添加原料中增添了玉屑、龍腦、生漆以及籐黃、犀角、真珠、巴豆等十二物,從原料拌和到制墨成型要經過反復錘敲達“十萬杵”之多,使煙料和膠原料細膩均勻,工藝十分精湛。李庭?墨色澤光艷,質地細膩。李墨的出現,是中國制墨工藝趨向成熟的標誌。 至遲在南唐以前,制墨已由徒手成型轉變為模具成型,使墨的內在質地更加堅密細膩,墨的形態發生根本變化,墨體厚薄均勻規正,棱線挺直,輪廓形制和表面紋飾漸漸豐富起來。李庭?墨中有“劍脊龍紋圓餅”、“雙脊鯉魚”、“烏玉?”等品種。 宋代制墨手工藝進入成熟階段。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安徽、四川等地均有制墨,湧現諸多制墨名家,其中以安徽黃山一帶制墨最為興盛。繼李墨工藝之後形成了體系更完整的徽墨工藝。此時,制墨原料方面出現了重大突破,以桐油煉製的油煙取代松煙成為制墨的主要色素原料。桐油煙墨在黑度、光澤、滲透、層次、耐水性和墨色穩定等方面,都明顯優於松煙墨。1978年安徽祁門北宋墓葬出土“文府(大府)”墨一錠,雖然已在水中浸泡了800多年,質地和外形都沒有明顯變化。宋代文人涉足制墨成風,陸續出現了關於墨的專著,如蘇易簡著《文房四譜•墨譜》、晃說之著《墨經》、李孝美著《墨譜》、何氫著《春渚紀聞•墨記》。宋代成熟的制墨工藝和理論一直在制墨手工業中傳承。 明代出現制墨作坊替代原來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墨進入了商品化階段。最為著名的制墨名家有程君房和方於魯。程君房在全面研探各家制墨工藝的基礎上有許多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所制的墨堅實細膩,黝黑滋潤,墨色深沉,光採持久;不僅質地優良,而且款式圖案豐富精緻,集中了明代徽墨的精湛工藝。傳世的程君房墨仍完好如新,光澤湛然。程君房編刊的《程氏墨苑》和方於魯編刊的《方氏墨譜》,完整地保存了兩家各自墨品的圖錄,共近千種,是研究墨錠形制的重要史料,也是明代徽派版畫藝術的優秀作品。 明嘉靖、萬歷(1522∼1620)和清康熙、乾隆時期(1662∼1795)是制墨的全盛時期。墨在數量、質量、工藝技術、裝飾藝術等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墨的內在質地日臻完善,制墨手工業的探索和競爭內容集中到了墨的裝飾形式上。形制款式有長、方、圓、扇、方柱、圓柱、棱柱、雜?、不規則形等等,刻意變化,題材層出不窮,圖樣紋飾趨向精美絢麗。休寧派著名墨家汪中山將裝飾性名品匯集成成套的“集錦墨”,把墨的藝術欣賞價值推向了新的層次。在墨的造型中,綜合了繪畫、書法、詩文、雕刻藝術和工藝技巧等,墨由書畫工具跨入了工藝美術品的領域。 清代徽州制墨業最有聲望的有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形成“徽墨四大家”。曹氏徽墨1914年參加東京博覽會,獲金質獎章。胡開文超頂漆煙徽墨1915年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章。清末,謝嵩岱、謝嵩梁借鑒傳統制墨的配方和工藝,創制了液體墨汁,在北平開設專營墨汁的作坊“一得閣”。液體墨汁雖然不能完全取代塊墨,但取用方便,是中國傳統書畫用品的一次革新。1840年後,用工業方法生產的色素炭黑成為新的制墨色素原料。 除中國之外,公元前13世紀埃及已經使用炭質和植物膠製成墨。公元前11世紀這種墨曾傳到西亞地區。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也有用諸如炭化的象牙、骨類、油類和礦石等製成的固態墨。但是,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墨沒有保留下來。 


                                           
>>>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