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本網站園地公開
請賜稿

 

 
藝苑走廊
書 法


董其昌


董其昌(西元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松江華亭人。

他的楷書最早是學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後改學虞永興,又上溯鍾、王,參以李邕和柳公權,對蘇軾的書法也頗有會心。行、草方面,對於淳化帖閣用過功,尤其喜愛懷素和米芾。他憑眼力和心思,攝取古人的筆法和結體的奧妙,加以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面貌,而這種面貌外表不與古人相同,精神往往與之暗合,正顯示他對趙孟頫復古的一種改革態度。

由於他反對精熟,所以臨摹古人書法特別強調筆墨形跡之外的情趣。因此他在臨摹各家書法時,都純粹的表現他個人的面貌與筆法;所以曾經批評趙孟頫的書法「因熟得俗態」,說他自己是「因生得秀色」,強調生與熟一方面固指技巧的熟練與否,更重視寫字時的心態,換句話說,就是強調創作時的精神狀態,講究書法中不可言宣的禪趣,故將蘇軾以來個人主義抒情的書法理論推到了高峰。後來清代的劉墉、何紹基等,臨摹古人書法也往往採取這個辦法,劉墉更有所謂「似即不是,是即不似」的議論,始作俑者正是董其昌。

                                           
>>>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