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藝苑掇英


 中國園林簡介


 

中國古典園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築融為一體的游賞環境。在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國、歐洲、阿拉伯)中,中國園林歷史最悠久,內涵最豐富。


發展階段

中國園林萌發於商周,成熟於唐宋,發達於明清。它經歷了5個發展階段:ヾ商周時期,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叢林,以狩獵為主,兼供游賞,稱為苑、囿。ゝ春秋戰國至秦漢,帝王和貴戚富豪模擬自然美景和神話仙境,以自然環境為基礎,又大量增加人造景物,建築數量很多,鋪張華麗,講求氣派。帝王園林與宮殿結合,稱為宮苑。ゞ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人參與造園,以詩畫意境作為造園主題,同時滲入了主觀的審美理想;構圖曲折委婉,講求趣味。々兩宋至明初,以山水寫意園林為主,注重發掘自然山水中的精華,加以提煉,園景主題鮮明,富有性格;同時大量經營邑郊園林和名勝風景區,將私家園林的藝術手法運用到呎度比較大、公共性比較強的風景區中。ぁ明中葉至清中葉,園林數量驟增,造園成為獨立的技藝,園林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私家園林(主要在江南)數量驟增,皇家園林仿效私家園林,成為私家園林的集錦。造園法則成熟,出現了許多造園理論著作和造園藝術家。

類型

中國園林主要有4種類型:ヾ帝王宮苑。大多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而成,一般占地很大,少則幾百公頃,大的可到幾百里的幅員,氣派宏偉,包羅萬象。歷史上著名的宮苑有秦和漢的上林苑、漢的甘泉苑、隋的洛陽西苑、唐的長安禁苑、宋的艮岳等。現存皇家宮苑都是清代創建或改建的,著名的有北京城內的西苑(中、南、北海)、西郊三山五園中的頤和園、靜明園、圓明園(遺址)、靜宜園(遺址)、暢春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帝王宮苑都兼有宮殿功能,其苑景部分的主題多採集天下名勝、古代神仙傳說和名人軼事,造園手法多用集錦式,注重各個獨立景物間的呼應聯絡,講究對意境鏈的經營。ゝ私家園林和庭園。多是人工造的山水小園,其中的庭園祗是對宅院的園林處理。一般私家園林的規模都在1公頃上下,個別大的也可達4、5公頃。園內景物主要依靠人工營造,建築比重大,假山多,空間分隔曲折,特別注重小空間、小建築和假山水系的處理,同時講究花木配置和室內外裝飾。造園的主題因園主情趣而异,大多數是標榜退隱山林,追慕自然恬淡。歷史上著名的私家園林很多,見於記載的就不下1000余座,其中,蘇州、揚州、南京的園林最為人所稱道。ゞ寺觀園林。一般祗是寺觀的附屬部分,手法與私家園林區別不大。但由於寺觀本身就是“出世”的所在,所以其中園林部分的風格更加淡雅。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寺觀地處山林名勝,本身也就是一個觀賞景物,這類寺觀的庭院空間和建築處理也多使用園林手法,使整個寺廟形成一個園林環境。々邑郊風景區和山林名勝。如蘇州虎丘、天平山,揚州瘦西湖,南京栖霞山,昆明西山滇池,滁州琅琊山,太原晉祠,紹興蘭亭,杭州西湖等;還有佛教四大名山,武當山、青城山、廬山等。這類風景區呎度大,內容多,把自然的、人造的景物融為一體,既有私家園林的幽靜曲折,又是一種集錦式的園林群;既有自然美,又有園林美。

基本特徵

國園林是中國建築中綜合性最強、藝術性最高的一種類型,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園林,它們之間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徵,主要有:ヾ追求詩畫意境。自從文人參與園林設計以來,追求詩的涵義和畫的構圖就成為中國園林的主要特徵。謝靈運、王維、白居易等著名詩人都曾自己經營園林。歷代詩詞歌賦中詠唱園林景物的佳句多不勝數。畫家造園者更多,特別是明清時期,名園幾乎全由畫家佈局;清朝許多皇家園林都由如意館畫師設計。園林的品題多採自著名的詩作,因而增加了它們的內涵力量;依畫本設計佈局,就使得園林的空間構圖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ゝ注重審美經驗,通過多種手段調動審美主體的能動性。園林畢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將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現出來,其中的詩情畫意,多半是人的審美經驗的發揮,即所謂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觀賞者的文化素養越高,對園林美的領會越深。東晉簡文帝入華林園說:“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見《世說新語》);明計成《園冶》論假山說:“有真為假,做假成真”,都是強調在園林審美活動中主客觀的密切關系。因此,中國園林特別注重兩種手法,一是疊山理水,因為假山曲水比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繪畫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過匾、聯、碑、碣、摩崖石刻,直接點明主題。兩者都能較有力地引起聯想,構成內在形象。ゞ創造無窮的空間效果。私家園林面積都不大,皇家宮苑又是私家園林的集錦,而詩情畫意的美學內涵則是某種連續委婉的曲線流動。因此必須運用曲折、斷續、對比、烘托、遮擋、透漏、疏密、虛實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無窮效果。所謂“套室回廊,疊石成山,栽花取勢,又在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清•沈復《浮生六記》)等,都是造成無窮空間的手法。々特別強調借景。借景包含借入與屏出兩個相反相成的部分。《園冶》指出:“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俗則屏之,嘉則收之”;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種種手法。中國園林運用借景手法創造了許多著名的美的畫面,如江蘇無錫寄暢園借景錫山寶塔,北京頤和園畫中游、魚藻軒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莊錘峰落照借景磬錘峰等,都是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從有文字記載的殷周的囿算起,中國園林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園林逐漸形成獨特的民族形式,自成體系。

西周素樸的囿

中國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園林是《詩經•靈台》篇中記述的靈囿。靈囿是在植被茂盛、鳥獸孳繁的地段,掘沼筑台(靈沼、靈台),作為游憩、生活的境域。

秦漢建築宮苑和“一池三山”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營造宮室,規模宏偉壯麗。這些宮室營建活動中也有園林建設如“引渭水為池,筑為蓬、瀛”。漢代,在囿的基礎上發展出新的園林形式——苑,其中分佈著宮室建築。苑中養百獸,供帝王射獵取樂,保存了囿的傳統。苑中有宮、有觀,成為以建築組群為主體的建築宮苑。漢武帝劉徹擴建上林苑,地跨五縣,周圍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宮二十,觀三十五。”建章宮是其中最大宮城,“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像海中神山、龜魚之屬。”這種“一池三山”的形式,成為後世宮苑中池山之筑的範例。

西漢山水建築園

西漢時已有貴族、富豪的私園,規模比宮苑小,內容仍不脫囿和苑的傳統,以建築組群結合自然山水,如梁孝王劉武的梁園。茂陵富人袁廣漢於北邙山下筑園,構石為山,反映當時已用人工構築石山。園中有大量建築組群,園中景色大體還是比較粗放的,這種園林形式一直延續到東漢末期。

南北朝自然山水園

魏晉南北朝長期動亂,是思想、文化、藝術上有重大變化的時代。這些變化引起園林創作的變革。早在東漢桓帝時大將軍梁冀大起第舍,“又廣開園囿,採土筑山,十里九2,以象二崤,深林絕澗,有若自然,奇禽馴獸,飛走其間”。這已開山水園的先河。十六國時期,後燕帝慕容熙在平城(今大同)筑龍騰苑,廣袤十餘里,起景雲山於苑內,基廣五百步,峰高十七丈。這時期的筑山以仿真山為主,所以山必求其宏大,峰必求其高峻。

西晉時已出現山水詩和游記。當初,對自然景物的描繪,祗是用山水形象來談玄論道。到了東晉,例如在陶淵明的筆下,自然景物的描繪已是用來抒發內心的情感和志趣。反映在園林創作上,則追求再現山水,有若自然。

南朝地處江南,由於氣候溫和,風景優美,山水園別具一格。南齊文惠太子(蕭長懋)開拓元圃園,多聚奇石,妙極山水。湘東王(梁元帝蕭繹未登位前封號)造湘東苑,穿池構山,跨水有閣、齋、屋。齋前有高山,山有石洞,蜿蜒潛行二百餘步。山上有陽雲樓、樓極高峻,遠近皆見。這個時期的園林穿池構山而有山有水,結合地形進行植物造景,因景而設園林建築。在北朝,北魏官吏張倫在宅園中模仿自然造景陽山。這個時期對於植物、建築的佈局也發生了變化。如北魏官吏茹皓營華林園,“經構樓館,列於上下。樹草栽木,頗有野致。”從這些例子可看出南北朝時期園林形式和內容的轉變。園林形式由粗略地模仿真山真水轉到用寫實手法再現山水;園林植物由欣賞奇花异木轉到種草栽樹,追求野致;園林建築不再徘徊連屬,而是結合山水,列於上下,點綴成景。南北朝時期園林是山水、植物和建築相互結合組成山水園。這時期的園林可稱作自然(主義)山水園或寫實山水園。

佛寺叢林和遊覽勝地

南北朝時佛教興盛,廣建佛寺。佛寺建築可用宮殿形式,宏偉壯麗并附有庭園。尤其是不少貴族官僚舍宅為寺,原有宅園成為寺廟的園林部分。很多寺廟建於郊外,或選山水勝地營建。這些寺廟不僅是信徒朝拜進香的聖地,而且逐步成為風景遊覽的勝區。此外,一些風景優美的勝區,逐漸地有了山居、別業、莊園和聚徒講學的精舍。這樣,自然風景中就滲入了人文景觀,逐步發展成為今天具有中國特色的風景名勝區。

隋代山水建築宮苑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在東京洛陽大力營建宮殿苑囿。別苑中以西苑最著名,西苑的風格明顯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園的影響,採取了以湖、渠水系為主體,將宮苑建築融於山水之中(見隋西苑)。這是中國園林從建築宮苑演變到山水建築宮苑的轉折點。

唐代宮苑和游樂地

唐朝國力強盛,長安城宮苑壯麗。大明宮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萊山獨踞,池周建隻廊四百多間。興慶宮以龍池為中心,圍有多組院落。大內三苑以西苑為最優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連環。長安城東南隅有芙蓉園、曲江池,一定時間內向公眾開放,實為古代一種公共游樂地。

唐代的離宮別苑,比較著名的有麟游縣天台山的九成宮,是避暑的夏宮;臨潼縣驪山之麓的華清宮,是避寒的冬宮。

唐代自然園林式別業山居

盛唐時期,中國山水畫已有很大發展,出現了寄興寫情的畫風。園林方面也開始有體現山水之情的創作。盛唐詩人、畫家王維在藍田縣天然勝區,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築點綴,經營了輞川別業,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詩情畫意的自然園林。中唐詩人白居易游廬山,見香爐峰下雲山泉石勝絕,因置草堂,建築樸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繡谷花(映山紅),夏有石門雲,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峰雪,四時佳景,收之不盡。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柳州城南門外沿江處,發現一塊棄地,斬除荊叢,種植竹、松、杉、桂等樹,臨江配置亭堂。這些園林創作反映了唐代自然園林式別業山居,是在充分認識自然美的基礎上,運用藝術和技術手段來造景、借景而構成優美的園林境域。

唐宋寫意山水園

從中晚唐到宋,士大夫們要求身居市井也能鬧處尋幽,於是在宅旁葺園地,在近郊置別業,蔚為風氣。唐長安、洛陽和宋開封都建有大量第宅園池。宋代洛陽的第宅園池多半就隋唐之舊。從《洛陽名園記》一書中可知唐宋宅園大都是在面積不大的宅旁地里,因高就低,掇山理水,表現山壑溪池之勝。點景起亭,攬勝筑台,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巧得自然之趣。這些名園各具特色(見洛陽名園)。這種根據造園者對山水的藝術認識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現山水真情和詩情畫意的園,稱為寫意山水園。

北宋山水宮苑

北宋時建築技術和繪畫都有發展,出版了《營造法式》,興起了界畫。宋徽宗趙佶先後修建的諸宮,都有苑囿。政和七年(1117)始筑萬歲山,後更名艮岳。艮岳主山壽山,崗連阜屬,西延為平夷之嶺;有瀑布、溪澗、池沼形成的水系。在這樣一個山水兼勝的境域中,樹木花草群植成景,亭台樓閣因勢布列。這種全景式地表現山水、植物和建築之勝的園林,稱為山水宮苑。

元明清宮苑

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大力營造宮苑,歷經營建,完成了西苑三海(見北海、中海、南海)、故宮御花園、圓明園、清漪園(今頤和園),靜宜園(香山)、靜明園(玉泉山),及承德避暑山莊等著名宮苑。

這些宮苑或以人工挖湖堆山(如三海、圓明園),或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如避暑山莊、頤和園)。宮苑中以山水、地形、植物來組景,因勢因景點綴園林建築。這些宮苑中仍可明顯地看到“一池三山”傳統的影響。清乾隆以後,宮苑中建筑的比重又大為增加。

這些宮苑是歷代朝廷集中大量財力物力,并調集全國能工巧匠精心設計施工的,總結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造園經驗,融匯了南北各地主要的園林流派風格,在藝術上達到了完美的境地,是中國園林的寶貴遺產。大型宮苑多採用集錦的方式,集全國名園之大成。承德避暑山莊的“芝徑雲堤”、仿自杭州西湖蘇堤,煙雨樓仿自嘉興南湖,金山仿自鎮江,萬樹園模擬蒙古草原風光。圓明園的一百多處景區中,有仿照杭州的“斷橋殘雪”、“柳浪聞鶯”、“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曲院風荷”,有仿照寧波“天一閣”的“文源閣”,有仿照蘇州“獅子林”的假山等。這種集錦式園林,成為中國園林藝術的一種傳統。

這時期的宮苑還吸收了蒙、藏、維吾爾等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如北京頤和園後山建築群、承德外八廟等。清代中國同國外的交往增多,西方建築藝術傳入中國,首先在宮苑中被採用。如圓明園中俗稱“西洋樓”的一組西式建築,包括遠瀛觀、海晏堂、方外觀、觀水法、線法山、諧奇趣等就是當時西方盛行的建築風格以及石雕、噴泉、整形樹木、綠叢植壇等園林形式。這些宮苑後來被外國侵略者焚毀了。

明清北京宅園

元建大都後,城內外漸有私園構築,明清時興建日盛,參見北京宅園。

江浙文人山水園

明清時期,江浙一帶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南京、湖州、杭州、揚州、無錫、蘇州、太倉、常熟等城市,宅園興筑盛極一時(見江南園林、揚州名園、蘇州名園、太倉園林)。這些園林都是在唐宋寫意山水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強調主觀的意興與心緒表達,重視掇山、疊石、理水等創作技巧;突出山水之美,注重園林的文學趣味。

近代

1840年鴉片戰爭後,特別是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園林歷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主要標誌是:公園出現了,西方造園藝術大量傳入中國。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個時期,中國園林發生的變化是空前的,園林為公眾服務的思想,把園林作為一門科學的思想得到了發展。一些高等院校,如中央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開設了造園課程。1928年曾成立中國造園學會。

租界的公園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國家利用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建立租界。他們用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在租界建造公園,以滿足殖民者的需要,并長期不准中國人進入。這種公園比較著名的有上海的外灘公園,或稱外灘花園(現黃浦公園,建於1868年;圖1),虹口公園(建於1900年),法國公園(又名顧家宅公園,現復興公園,建於1908年);天津的英國公園(現解放公園,建於1887年),法國公園(現中山公園,建於1917年)等。1926年,在五卅運動和北伐戰爭的影響下,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才內定將公園對中國人開放,後於1928年上海外灘公園(20世紀20年代)

中國自建的公園

隨著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清朝末年,便出現了首批中國自建的公園。其中有齊齊哈爾的龍沙公園(建於1897年),無錫的城中公園(建於1906年),北京的農事試驗場附設公園(建於1906年,現為北京動物園的一部分),成都的少城公園(建於1910年,現人民公園),南京的玄武湖公園(建於1911年)等。這些公園多為清朝地方當局所開闢,祗有無錫城中公園為當地商人集資營建。

辛亥革命以後,北京的皇家苑囿和壇廟陸續開放為公園,有1912年開放的城南公園(先農壇),1914年開放的中央公園(社稷壇,現中山公園),1924年開放的頤和園,1925年開放的北海公園。許多城市(主要在沿海和長江流域)也陸續建立公園。有些是新建的,如廣州的中央公園(現人民公園)和黃花崗公園(均建於1918年);四川的萬縣西山公園(建於1924年)和重慶中央公園(建於1926年,現人民公園);南京的中山陵(建於1926∼1929年),建築為建築師?彥直設計,園林為園藝家章守玉設計,是氣勢宏偉的優秀陵園。有些是將過去的衙署園林或孔廟開放,供公眾遊覽,如四川新繁的東湖公園(1926年開放),上海的文廟公園(1927年開放,現南市區文化館)。到抗日戰爭前夕,在全國已經建有數百座公園。抗日戰爭爆發直至1949年,各地的園林建設基本上處於停頓狀態。

在中國近代公園出現的同時,一些軍閥、官僚、地主和資本家仍在建造私園,如府邸、墓園、避暑別墅等。較有代表性的是榮德生建的梅園(1912),王禹卿建的蠡園(1927),均在無錫。這一時期建造的私園一種是按中國傳統風格建造,不過藝術水平已不如明清時期;一種是模仿西方形式建造,一種是中西風格混雜(當時稱為“中西合璧”),都很少有優秀作品。

西方造園藝術的傳入

西方造園藝術傳入中國,雖然可上溯到清代乾隆時期的圓明園西洋樓,甚至明末清初東南沿海一帶一些紳商的私人花園,但影響很小。租界建造的公園和宅園才使西方造園藝術為較多的人所認識。租界公園的風格,以當時風行世界的英國式為主(見英國自然風景園)。小公園以英國維多利亞式較多,如上海的外灘公園和天津的英國公園;大公園如上海的虹口公園和兆豐公園(現中山公園,建於1914年)多為英國風景式的。

其他風格的造園手法,在租界的公園和那個時期的一些中國園林中也可找到。例如上海的凡爾登公園(現國際俱樂部)和法國公園的沉床園,都具有明顯的法國勒諾特爾式風格(見法國園林);河南雞公山的頤樓和無錫錫山南坡的水階梯,顯然具有意大利台地園風格(見意大利園林);上海的匯山公園(現楊浦區勞動人民文化宮)局部風景區是荷蘭式的。

無錫城中公園(20世紀30年代)另外,入侵中國的俄國、德國和日本等帝國主義,也把它們本國的園林風格帶到中國,例如天津就曾建有俄國公園、德國公園、大和公園(都已毀壞)。但這些國家的園林風格在中國的表現都不是很純正的,外來的各種風格常常互相混雜或者同傳統的中國風格相混雜。外來的園林風格除了對沿海、長江流域和個別邊疆省份(如雲南、新疆、黑龍江)有明顯影響外,對廣大中國內地則影響甚微。

           

>>>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