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
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彼得前书5:5)
怎么能谦卑呢?答案很简单,是真知道自己—我原来是那么的无知,无有,无能。
约伯该是个很好的例子。
一位完人之范
圣经中还沒有另一个人像约伯,不仅是圣徒的模楷,还得神把他当作不可能毀坏的傑作,向仇敌夸耀。
耶和华问在地上找麻烦的撒但:“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沒有?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约伯记1:8)这人好到举世无二,无以复加,也就容不下更多的赐福。以后,是约伯经历试炼,苦难,不仅家破人亡,还遭受身体的损害。
古时的人,有初级的“发达神学”,以为神赐福给人富裕康泰;反之,苦难就是犯罪的结果,遭受神的责罚。这是约伯三个朋友的问题。他们根据这错误假定,一直“欲加之罪”;当然目的还是帮助约伯。
我们沒有理由推断约伯是骄傲。他完全沒有义务接受错误的,不能证实的指责,控告。进入对垒辩驳,使双方发了火,大家都想赢,失去了和平的理论心境。
神自己涉入。祂完全沒有兴趣折服谁,只是溫和的俯就人狭小的智域—“耶和华从旋风中回答约伯”,提出问题叫人自己去想:你在那里吗?你知道吗?你能吗?(约伯记38:1)这正是显明神的全在,全知,全能(38:1-41:34)。狭小短命微弱的人,无法与神在同样的理解,认知,记忆,能力水平,怎么可以一同讨论呢?这项困难,惟在於人就是人,不能成为神,不能充分了解神。所以必须谦卑。
约伯承认,接受。“约伯为他的朋友祈祷,耶和华就使约伯从苦境转回;並且耶和华赐福他的,比他从前所有的加倍。”(约伯记42:10)
谦卑,得更多赐福的道路。约伯诚实接受,得更多赐福。约伯为他的朋友们祈祷,神也赦免他们的愚妄。
两个法利赛人
圣经中提到“法利赛人”,给人典型的印象,是自以为义,假冒为善。如果你说谁是“法利赛人”,可能很难跟那人善意,或维持友好关系。其实,耶稣绝对沒错;错在人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耶稣设一个比喻:“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稅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的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义,姦淫,也不像这个稅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稅吏远远的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路加福音18:10-14)
这比喻,显然真有这么两个人,也可说两类人—那法利赛人的“祷告”,是“自言自语”,可都是真确的,並沒有错;那稅吏可浑身是错,他自己知道。但耶稣的结论,卻出人意外—稅吏回家去,法利赛人也回家去;稅吏比那法利赛人“倒算为义”了!这不是耶稣的伦理标准不同,也不是祷告的地方有差別—“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耶稣指出毛病出在哪里,耶稣总是正确的诊断出病因:法利赛人的行为都沒有错;因为他的自高,使他不能蒙恩典,得称义。稅吏的行为,自然难达应有的道德标准;但他谦卑,使他得以称义。
这里有另一个法利赛人—使徒保罗见证说:“我原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长在这〔耶路撒冷〕城里,在迦玛列门下,按着我们祖宗严紧的律法受教…”(使徒行传22:3)这同一见证人又说:“我是法利赛人。就热心说,我是逼迫教会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腓立比书3:5,6);“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然而我蒙了怜悯…给后来信祂得永生的人作榜样。”(提摩太前书1:15,16)
保罗並不自惭是法利赛人;他也不比其他的法利赛人低一头—他敢自称“无可指摘”;为什么又是“罪魁”呢?因为他得光照,自己谦卑下来,而“蒙了怜悯”,得恩典。
人知道自己需要神的“怜悯”,就是自卑。他不是自以为作得好,得神的回报,或是薪酬;是需要神的怜悯。骄傲的人愿意得人称颂,崇拜,向他贡献—绝沒有谁会想到贡献“怜悯”,因为那是语意上的矛盾;怜悯是乞求,虽然不必搖尾乞怜,可以沒有尾,但要得恩典,蒙怜悯,必不可缺少谦卑。
如何保持谦卑
谦卑既然是蒙福的道路,人应该都走上这简单的道路。可惜,並不尽然。
多马亚奎那(Thomas Aquinas, 1224/5-1274)是中世纪的哲学家,神学家,被称为“天使教师”。有人问他,那般的有学问,怎地不骄傲呢?他回答说:“因为我有常识!”有常识,可以使人保持谦卑—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远比知道的多。这可是小孩子的态度,是真理。
为什么长大反迷失呢?耶稣告诉人必须回转:“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马太福音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