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该隐情结”
有位香港专栏作家写了一篇所谓的“该隐情结”。这位作家恐对圣经不甚了解,故其言论或失之偏颇。但其文中亦提及“原罪”,倒可以讨论。“原罪”一词,如今多半被挪用成某种政治性名词,在某些政治家的口中,笔下,赋予“原罪”另类含义。譬如说,某一种族群,视外来的族裔带有“原罪”,而橫加排斥。
“原罪”正确的解释,出自圣经,记载人类始祖亚当因受恶者引诱,误食神吩咐不可吃的禁果而获罪。亚当的后裔(包括各色人种),皆已由始祖因袭而获罪,即所谓“原罪”。(按:“原罪”一词,並未在圣经中出现,是后来人自己创的。)由於当下人类的DNA几乎完全相同,便一代代传承因袭,永难摆脫。
?论者表示:亚当的初罪,是吃了禁果,但引诱他吃的原因,则是出於人的贪婪,想使自己如神一样,可以明善恶,即欲“神化自我”。?讲得近乎情理。又说亚当的第二代,该隐之所以杀了弟弟亚伯,则是由於嫉妒,此为神对人的第二次考验云云。此种说法便离谱了。亚当的第二代犯罪,主因是“原罪”使然,至於嫉杀或其他罪行,已无关宏旨了。人的第二代犯罪,或有许多不同原因,但根本原因则是“原罪”作祟。按该隐之杀亚伯,並非神对人的第二次试验。所谓“该隐情结”,应指人性中的嫉妒。
因嫉妒而犯罪,在人类史上应佔极大比例。此罪几乎人人难免,只是有些人仅心中嫉妒並未付诸行动,有些人则全力施为,造成他人受难,甚至危亡。翻开人类历史,指不胜屈。
创世记记载的人类第一宗,因“嫉妒”而衍生兄弟阋牆之谋杀案,此后已难以计数了。旧约有一极重大,骇人听闻的案例,即以色列王国的第一位扫罗王,在旧约历史中,成为一个最突显的例子。
扫罗王为以色列人的首任君王,系神派撒母耳所膏立。扫罗是一位大能的勇士,曾多次拯救以色列人脫离非力士人之手,屡建奇功,卻也多次违背神的命令,凭己意行事,故神要另立一王取代扫罗,命撒母耳另膏立大卫接替扫罗。
扫罗王若知所进退,顺服神旨,便可全身而退。但他不此之图,卻忌恨大卫,三番两次欲致大卫於死地,足见其心胸狭窄。大卫为旧约圣经中一位最合神心意的人(撒母耳记上13:14),他行事精明,处事合宜,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能的勇士,力可搏狮虎,但凡事必先求神旨意,不凭一己之能,处处与扫罗相反。扫罗为一代枭雄,凡事全凭己意,行事乖张,多次违背神旨,而且恋栈善忌,处心积虑要将政敌大卫置死方休。
大卫靠神赐他的大能,诛杀了非利士的战士歌利亚,搏得百姓爱戴,妇女们由各城出来,在街上击鼓跳舞,迎接胜利王师,高唱“扫罗杀敌千千,大卫杀敌万万”。这更引扫罗极端忌恨。由於大卫功高震王,扫罗想到大卫终将取代他为王,故想方设法必欲除去大卫。但大卫有两次机会,可诛杀扫罗,卻对扫罗处处忍让。虽神已将扫罗交与大卫手中,可轻易除掉扫罗,但大卫都放过他。因大卫思扫罗为神的受膏者,故不予加害。扫罗事后也皆自责,表示大卫比自己公义,但事情过后,仍要追索大卫性命,可见嫉妒为恶之烈。
当年该隐因其弟亚伯献祭获神喜悅,他不自我反省,卻嫉恨其弟,进而伸手将亚伯打死。后来扫罗王決意要除掉大卫,正为该隐行为之翻版。世人此种行为,已无数次重复,此即所谓的“该隐情结”之不断重演,无休无止,不知伊於胡底。
按“该隐情结”一文作者,为非基督徒专栏作家,可见圣经中兄弟阋牆的仇杀事件,已引起社会普遍反响,非同小可。嫉恨,为人类原罪之一,因此所引起的杀戮事件,无日无之,甚至教会內之信徒,传道人间亦曾发生。因而,这位专栏作者之论述,可提醒基督信徒,引为鑑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