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李冰父子二人像
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在战国末期,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灌县)岷江出山口处,兴建了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蜀志华阳国志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是中国最早的水位观测设施,也可能是世界最早的。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雒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父子治水功业的纪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对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的技术的要领。“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把基要的理论,作成如此通俗易懂的话,自然会使人记忆。每年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都集会二王庙举行祭祀,並每岁维修完工后的放水典礼。
李冰在治水过程中,排除了种种阻挠,坚決用科学的方法治理水患,而且成功解決了秦王的亲戚华阳侯的嫉妒,及所制造的一系列谣言中伤,及时处理了工程中的状況。
李冰,战国末期人。籍贯,生卒年月不详。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涝即旱,因此有“泽国”,“赤盆”之称,居民世代同洪水作斗爭。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吞併蜀国。秦为了将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決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並派精通治水的李冰为蜀守。其在任的时间,沒有文献记载,约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间(公元前277至250年)。
李冰学识渊博,知天文地理。他決定修建都江堰,以根除岷江水患。他作过长久徒步实地勘查,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玉垒山附近,以保较大的引水量,並形成通畅的渠首网。虽然史籍记载简略。但以此为基础,结合现今都江堰工程结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鱼嘴是在宝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因堰的顶部形如鱼嘴而得名。华阳国志记载:李冰“壅江作堋”,“堋”就是指鱼嘴。它将岷江分为內外江,起航运,灌溉与分洪的作用。飞沙堰是个溢洪排沙的低堰,它与宝瓶口配合使用,能保证內江灌区水少不缺,水大不淹。宝瓶口是控制內江流量的咽喉。史记“河渠书”记:“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就是指李冰开凿宝瓶口。因“崖峻险阻,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再浇冷水,使岩石易碎裂,得以劈开玉垒山,凿成宝瓶口。宝瓶口不仅是进水口,而且以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节水的水门,对內江渠系起保护作用。宝瓶口这一岩石渠道,十分坚固,千百年来,在岷江激流冲激下,並未被冲毀,有效控制了岷江水流。清.宋树森“伏龙观观涨”诗云:
我闻蜀守凿离堆两崖劈破势崔巍
岷江至此划南北宝瓶倒泻声如雷
李冰修成宝瓶口之后,“又开二渠,一渠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称为外江,一渠由永康过郫入成都,称为內江”。这两条主渠沟通成都平原上分佈的农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网。
在修建都江堰工程中,李冰创造了竹笼装石作堤堰的施工方法。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決。破竹为笼,径圆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而且,笼石层层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的空隙,減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
李冰还创用石人测量岷江水位。蜀志华阳国志载:李冰“作三石人,立之水中,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这是见於记载最早的水则,说明他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涨落的大致幅度。除都江堰外,李冰並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如“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经什邡,郫,別江”;“穿石犀溪於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经临邛与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等。上述水利工程,史籍均无专门记敘,详情多不可考。此均说明李冰是颇有建树的水利工程专家。
在任蜀郡太守期间,李冰还对蜀地其他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其中食盐的制作,很为重要。他“识察水脈,穿广都(今成都双流)盐井诸陂地,蜀地於是盛有养生之饶”。在此之前,川盐开採处於非常原始的状态,多倚赖天然咸泉,咸石。李冰创凿井汲卤煮盐之法,开创了巴蜀盐业生产的新页,也是中国史载最早的井盐生产纪录。李冰又在成都修了七座桥:“直西门郫江中曰冲治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下石犀所潛渊中也;城南曰江桥;南渡流曰万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亦曰笮桥;从冲治桥而西出折曰长升桥;郫江上西有永平桥。”这七座桥是大干渠上的便民交通设施。
李冰所作的这一切工程,尤其是都江堰,对蜀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后,蜀地发生了极大的变革,千百年来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得彻底根除。唐代杜甫云: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
从此,“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飢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水利的开发,使蜀地农业生产迅猛发展,蜀地成为天府之国。西汉时,江南水災,“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代“剑南(治今成都)之米,以实京师”。渠道开通,使岷山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而且有名的蜀锦等当地特产,亦通过这些渠道,运往各地。正是由於李冰的创建,才使成都不仅成为四川且是西南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同时成为中国工商业和交通极为发达的城市。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中国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佔有光辉的一页。其悠久的历史,举世闻名,其设计之完备令人惊叹。中国古代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著名的还有芍陂,漳水渠,郑国渠等,但都先后废棄了。唯独李冰建的都江堰经久不衰,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和运输等多种功能。
李冰为蜀地的发展,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民永远怀念他。两千多年来,四川人把李冰尊为“川主”。
近人对李冰的功绩也极讚赏。1955年,郭沫若到灌县的时候,特为题词:
“李冰掘离堆,凿盐井,不仅嘉惠蜀人,实为中国二千数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术专家。”
1974年,在都江堰枢纽工程中,发现了李冰石像,其上题记:“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作於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说明早在1800年以前,李冰的业绩已为人民传诵。后人作对联歌颂李冰治水功绩: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衣食尽是此公赐予;
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述说李冰功业,可称十分恰当。联中“六字炳千秋”,说的就是“深淘滩,低作堰”的话。另一佳联云:
不为名传世
唯思利及人
联语对仗工整,本来名与利是俗得怕死人的字儿,如此简单使用,变成那么可爱!这是李冰品格的切宜衡论,也像范仲淹的圣贤存心,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是所有牧民者所应该有的。但人慾橫流,为患过於洪水,而李冰那样的人,似乎在所有时代,都严重缺市,多么可惜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