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比国家利益更高的目标吗?
—戚健电影《天狗》
“人在列邦中要说,耶和华作王,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搖。祂要按公正审判众民。愿天欢喜,愿地快乐;愿海和其中所充满的澎湃;愿田和其中所有的都欢乐!那时,林中的树木,都要在耶和华面前欢呼。因为祂来了,祂来要审判全地,祂要按公义审判世界,按祂的信实审判万民。”
(诗篇96:10-13)
戚健电影天狗是2006年上海电影节上唯一获奖的国产影片,它可能代表着当今主流电影的一种走向。这的确是一部值得称道的电影,它走出了一般主流电影的模式,把一个颂扬英雄的大路题材演绎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又细致深入,情趣盎然,体现了深厚的功力。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的心灵的确受到強烈的震撼,同时也有不少问题涌上心头。为什么一个忠诚的护林员会在所居住的村子里受到孤立?为什么他遭到黑恶势力群殴时无人援手?昏死过去后也沒人救助?为什么昔日的战斗英雄在八秒之內连发三枪击毙三人?为什么案发一开始他被人当作兇犯?还有,天狗依据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又值得吗?
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先呈示那鲜血四溅惨不忍睹的案情场面,再随着调查组的进入而逐一展开答案。许多问题,影片本身已经提供了回答,可还有些问题,似乎还有进一步追究下去的必要。影片中各种矛盾和冲突都是围绕林子展开的。这是一片在干旱的山区极其珍贵的国有林。它是国家的财产,可因它地处泮源村,也成为村里人眼馋的宝贝,更是孔家三兄弟致富的源头。而李天狗是一个退役的老兵,他的薪水是来自政府,他的任务是看护林子。村民与他的关系是吃林的人与护林的人的关系。吃林的人与护林的人的利益,立场与目标是截然相反的,他们之间自然会有矛盾。李天狗作为一个扛过枪打过仗且负过伤的战斗英雄,忠於职守是他的本能,不辱使命是他的目标。把这样一个人投入到利益爭夺的中心,注定要激起惊心动魄的事变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几乎人人都是冲着利益而来的,即使那浓浓的乡情民俗也掺杂着利益的因素。李天狗一家刚一进村,就受到了村长和村民们的热烈欢迎。村长按照泮源村传统,亲自敬上三碗水,寓意“农林一家一水清花”;村民们唱起了信天遊,男女老少还都爭着把自家的鸡羊蛋菜送到他们家。李天狗盛情难卻,桃花则心里乐开了花,这可是顶得上他们两个月的薪水还不止呀!可两口子不知道村民们这样做其实是要李天狗对他们的行为睜眼闭眼,手下留情。沒有多久,天狗就发现,山坡上的树被砍倒了一大片。当他坚決将全部礼物退还,坚持按政策办事时,村民们的态度可就不一样了:大家都不理睬他们一家,甚至水井都不让他们使用,小店掌柜趁机向他们卖高价,村长也藏起身来不闻不问。
当然,李天狗的到来更是挡住了孔家三兄弟的财路。他们在请客吃饭,阿谀奉承,金钱引诱种种手段用尽卻毫无效果之后,就开始来硬的了。先断了他们家的水电,后毀了天狗千辛万苦自己挖的井,最后还精心设计要他的命。为了滾滾而来的财富,他们真的是不顾一切了。孔家三兄弟的行为还可以理解,而同样当过兵的孔青河所做的就令人遗憾了,为了区区六千元利益,他就把刀子捅向了昔日的同道。还有天狗的妻子桃花也不能理解丈夫的行为,成天对天狗骂骂咧咧沒有好声气,最后终於忍受不了这样煎逼的生活,带着孩子回城里去了。这说明邪恶的力量是何等之大,而人性的光芒是何等的弱。
影片正是要在这样的背景与境遇之中来展现李天狗身上的人性光辉,特別是他作为共和国军人的英雄本色。他是带着战士的情怀来进入这片山林的。在他看来,在和平时保护山林与在战场上夺取高地一样神圣。面对孔家兄弟的酒肉攻势,他耳边响起的是战斗中师长的话:“每一寸土、每一棵树,都是中国的!”遭到众人的棍棒殴打身受重伤,他仍然要爬回山冈守护山林。他不畏艰难,自己刨地掘井;他凜然仗义,执手救出受欺儿童。他的确用自己浑身是血遍体鳞伤的身躯树立了一尊顶天立地浩气长存的丰碑。应该说,影片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很成功的。那么李天狗是为何而爭呢?为谁而战呢?我认为:李天狗的形象是代表中国军人,更准确地说是代表中国退役军人,扩大些说是代表捍卫国家利益的人。就是说,他是为国家利益而爭,为国家利益而战。他保护了国家山林的安全,也惩治了盜伐国家森林欺压良民百姓的罪犯。这些当然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可是他这样做是否就解決了所有的矛盾,並能夠最终保护国家山林的安全呢?
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
应该说,李天狗的三枪只是用简单的方式解決了孔家三兄弟的贪婪问题,而沒有解決更多村民对山林的觊觎问题,而且孔家兄弟死后,就不会再兴起张家兄弟,李家兄弟吗?实际上,这背后牵涉的是国家利益,村民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牵涉的是如何来保护国家利益的问题。在影片中,把国家利益摆到了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可是对村民集体利益卻比较忽视,个人利益更视为蔑如了。国家利益固然崇高,可是它也是众多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综合,而不应该与之相对立。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应该适当考虑和照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而这些在影片中是看不到的。村民们除了一纸禁令外,看不到他们能从山林中得到什么好处,最大的可能也就是採採蘑菇了。政策制订方面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这场悲剧的根源之一。其实,制订政策者和当局者也了解村民的实情,也知道政策的尴尬。所以,他们把李天狗派到泮源村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下面钱活泛点。这就说明,他们也承认或者默许:在护林员和村民之间,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交易。政策是政策,现实是现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都是人尽皆知的常情了。以前从来沒有一个人将政策执行到底,大家也就相安无事,上级也就大而化之。可偏偏遇上李天狗这个认真的,一切也就不一样了。他的认真实际上是给领导,给村民,也给自己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或者说他把一个从来沒有人想真正解決的难题扛在自己肩上了。这是他的尴尬处,更是政策的尴尬处。一个政策要以一个人众叛亲离舍身忘命为代价去执行和维护,而站在他对面的大多数是与他自己一样的父老乡亲,甚至有时候还包括自己的妻子,那么这个政策的合理性是值得考虑的,其成本也是需要掂量的。如果说泮源村独特的环境习俗与李天狗特立独行性格碰撞成就了他惊天动地的壮举,那么他作为一个植物人躺倒在床上之后,谁又会成为李天狗第二呢?又应不应该有李天狗第二呢?
影片在结尾给予了这样的暗示:十二年后,他的满副戎装的儿子回来看望父母,他将继承父亲的精神与志愿,他将成为李天狗第二。在抽象的意义上,这是成立的;可是在具体意义上,我们实在不愿他再次重复自己父亲的命运。一腔热血一杆钢枪並不是解決问题的最佳方案,一寸土地一棵树木也不是要捍卫的终极目标,还应该有比这更人性更适宜的方式,还应该有比这更神圣更高远的目的。就是在影片本身中,我们也看到了国家和国家利益的有限性。天狗是为保卫国家领土而负伤的,他的五十六名战友更是为国捐躯了。对此,我们首先的反应是敬佩与景仰,可靜下来认真一想,还是觉得事情不那么简单。按照影片所交代的时代背景,天狗所参与的那场战爭应该是1980年代与南方某邻国的那场战爭。天狗与其战友当初自然是为国家利益而战,可是现在我们国家又与那个曾经开战的国家和好如初了,甚至密切程度都超过从前。那么,当初为国家利益所流的血又有何价值有何意义呢?可见国家的目标是变化的,国家利益也非永恆。昨日为国而战的英雄,到今天就已经不合时宜了。一个人把生命的终极价值与目标系於随时会变化的国家利益不是很危险吗?要知道:国家不是“天”,国家利益的卫士也不是“天狗”。“天”比地上的国家要高得多大得多,天国卫士的力量与胸怀也要比国家卫士強得多广得多。地上的人们啦,还是多思想神的话语吧!
“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以赛亚书55:8-9)
只有在我们对那一点点利益不再固执不再癡迷的时候,只有在我们对所坚持的不再视为毫无疑义的时候,只有在我们为他人设身处地的时候,只有在我们因一切而举目向天的时候,我们才能夠找到解決问题的终极方案,我们才能夠踏上一条和谐平安的道路。
影片在表现民情风习方面还是非常成功的。整部影片都採用山西方言,使人物个性容易得到彰显。如李天狗的憨,桃花的泼,老村长的猾,刘全德的怯,看井老头的迂,孔家兄弟的橫,都通过方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要是採用普通话,效果肯定大不一样。还有欢快热闹的欢迎仪式,高亢浓烈的信天遊歌声,尘土飞扬的田间道路,垣高牆厚的深宅大院,都是一幅幅西北高原的风情画。在这样的地方发生这样的故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本文选自作者电影评论集电影之於人生
山东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