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行腳
在吉隆坡的文字工作训练班结束后,我搭机到槟城去访问。槟城是马来西亚除吉隆坡以外最大的城市,由吉隆坡搭马航国內班机半小时可到。马航国內有一班在凌晨六时十五分的班机,票价只有普通机票的半数,为便利往返两地上班的人而设,十分经济方便,班机常常客满。
槟城有山有水,风物绝佳,城內到处是椰子树,浓浓的绿地,整洁美观。整个的槟城是一个大花园,在这里才能充分体会到南洋的情调。槟城拥山抱海,在万顷苍碧中有佛塔高耸,巍峨壮丽,是著名的万佛寺。山上有植物园,到处是猴子,三五成群在草地上或马路上徜徉,人们由旁走过也不以为意。槟城的海滨则像极了夏威夷,有洁白细致的沙滩,有规模恢宏的观光饭店,坐在澄澈的海滩上,看海鸥低回,数远帆点点,听海涛呓语,我想起了一位槟城老华侨的话:“我曾走遍了世界各地,觉得沒有一处能比得上槟城。”我虽只在槟城住了一天,卻完全同意他的说法。
由槟城再搭马航小飞机,约二十分钟便抵达怡保。怡保是一个有点文化气息的地方,书店虽然仍不易找到,但街上的书攤卻不少。这里也是一个小型的工业城,怡保有很多锡矿,许多小矿仍然停留在半手工业的状态中,沒有充分地开发。我在怡保只有短短的几小时,当地的一位青年诗人杨百合,由老远的地方赶来看我。我们一同去参观了著名的石窟寺,石窟虽曲折有致,石钟乳也还莹白可爱,但可惜洞壁上涂满了名人书画,将绝好的山水弄得庸俗不堪,令人难耐。离去前,我们在一家小店中尝了一碗怡保的名产沙河粉,风味可人,果然名不虛传。
我这次到大马有一个主要的心愿,是想去马六甲看看这个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古城。马六甲小城古朴可爱,有些古老的荷兰式街道,非常狭隘,人们甚至说打开楼上的窗戶,可以隔着街握手问安。但我卻很喜欢这个小城。这里可以看的东西不多,在山上有一处用石头建的古老教堂的颓壁,与圣法兰西斯曾一度埋葬,后来又在迁走的空墓穴的上面覆了铁丝网。蔓草荒冢,断垣残壁,使这小城增加了一些悲涼的气氛。另外一座土丘上有一处古老的碉堡,在海边有一间极小的博物馆,都说明了这个小城小得可爱。
我访问马六甲的主要目的是想看看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米怜(William Milne, 1785-1822)与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的遗蹟。在邮政局旁边有一座浅红色的圣公会基督堂,礼拜堂的墙壁上嵌着一块纪念米怜博士的石碑,记载米怜於1812年到马六甲,在1813到1817年担任该堂的宣教士,於1822年六月二日病逝於马六甲,时方三十七岁的英年。马礼逊博士则早於1807年到马六甲,因清廷不许马氏在中国传教,他便选择了马六甲为根据地,在当地创办了英华书院,出版了第一本英华字典,也出版了中文圣经,並在1815年八月五日与米怜博士及梁发牧师创办了中国报业史上的第一份期刊,名叫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察世俗是用木版刻印,每月出版一冊,每冊十四面,每面十行,每行二十字,文句在右旁圈断,扉页正中刻名称,左下角题“博爱者纂”。右上角刻经书一句:“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博爱者就是米怜的笔名,这一份近代中国首创的刊物弥足珍贵,但可惜在六年后因米怜病剧而停刊。我请一位向导领我去看当初马礼逊与米怜办刊的印刷所,但可惜已遭火焚毀,只余残壁荒煙而已。
散文家钟梅音住在新加坡,早就写信给我,要我到新加坡一定去看她。我们通了电话,她刚刚迁入新居不久,邀我去吃晚饭。梅音的先生伯琪亲自开车来旅馆接我,他们住在海边一栋很大的公寓中,坐在长廊的搖椅上,廊外的草地一直可以伸展到海边,环境幽靜极了,应该是写作最佳的地方,但梅音卻抱怨说先生公司的应酬太多,无法安排时间写作。梅音近来对基督教很有兴趣,正在翻译约翰福音。
当晚在座的还有欧阳夫妇。吃了梅音精心预备的丰盛晚餐,大家坐下来天南地北地聊起来,谈文坛近事,谈出版事业,谈新加坡华侨…因为我次晨要回香港,只好在夜色还未太深的时候收起话题,向海风飒飒,树影婆娑的梅音寓所告別,临行嘱她多写文章,否则实在太辜负那一廊画意和那一抹蓝色的海了。
本文选自作者散文集秋之悸。
台北:道声出版社
(10641台北市杭州南路二段15号,电话:(02)23938583)
(书介及出版社资讯:http://www.taosheng.com.tw/bookfiles-10J/bookfiles-10J024.ht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00028北京市朝阳区西垻河南里17号楼,电话:(010)64668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