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乐
从圣经看如何活得更快乐
邝炳钊著 天道出版社
快乐,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但很少人真的快乐。
有人以为得快乐的途径是纵慾,不限制自己的慾望,让慾望得到满足就快乐了。只是这种快乐,是不能持久的,反会带来长久的痛苦。有人以为该制慾,不让慾望随意发展,会更容易得到满足。这是说,先苦后甜,才是真快乐。有很多钱能夠买豪华的物件,享丰富的筵席,自然是快乐;为达到目的,偷窃或贪污,是得快乐的途径。不过,到东窗事发,琅铛入狱,就不快乐了。
我们常听劝人信主的说:信耶稣,有喜乐,有平安。这样,如果人不快乐,就把救恩介绍给他。但有一个问题:如果信主得救,还是不快乐,该怎么作呢?
本书作者,有很特殊的资格:是执业律师,又是神学博士,修习过基督教辅导学,自然适合於写这样的书。个人认为律师而为神所用,是很理想的;教会历史中,颇有神重用的人,是律师出身,如:加尔文,达祕(John Nelson Darby, 1800-1882),芬尼(Charles Grandison Finney, 1792-1875),司可福(C. I. Scofield, 1843-1921),信手拈来,就很可观。律师的讲话或写书,通常会有条有理,不会信口开河,语无伦次。所以我抱着期望看这本书,结果,沒有失望,颇有所获。
本书的结论,有一段很精警而自然的推理:
我们知道上帝给人很贵重的礼物,就是生命。祂给这礼物,让我们快乐享受,而不是痛苦忍受。若我们在世的日子,悲多於乐,会否浪费了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呢?祂会否因此难过,觉得我们太糟蹋了生命?我们应该紧记保罗的吩咐:“要常常喜乐...因为这是上帝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帖撒罗尼迦前书5:16-18)
这不是一般的苦行主义理论,那是矫揉造作,违情悖理。因为上帝既然是良善的,祂自然愿意人快乐。这快乐,不是一时的快乐,而是恆久的喜乐。
作者说:如果谁立志不快乐,是比较简单的,只要“放任自己消极的情绪”;只是立志快乐,是要有一番努力才行。又说:“最大的快乐不是我们有什么和我们作什么,而是我们是怎样的:人的內涵比拥有的和其能力更重要。”(页6)
本书是从圣经看如何活得更快乐,但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是纯学术性的作品。著者旁征博引,有很多真实的故事,有远方的人,也有就在你身边的人;有古时的人,也有现代的人;有的是叫人不快乐的,有的是在艰难中有喜乐。经过作者的编列,使读者从而得到启发。其中包括的名人,有萧伯纳,罗素,马克吐溫,和海明威等人。他们对人生的观念不同,对“快乐”的定义,和达致快乐的途径,也南辕北辙,常不能实行他们所倡言的;而且如海明威,以自杀作为结束生命的方式,显然不足证明是快乐的结果。当然,我们不能完全以人废言,但读者可以深思明辨,从圣经标准寻索快乐的人生。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
韦斯敏斯德小要理问答(The Shorter Westminster Catechism):“人的主要目的,就是荣耀神,永远以祂为乐。”因此,本书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是“以神为乐”。神是喜乐泉源。在神以外,沒有真正持久的快乐。
作者智慧的名言,值得思诵:“快乐是副产品,不是追求的目的;快乐不是目的地,而是旅程。”(页6)所以,寻乐不能得乐,主耶稣要我们“先求神的国和祂的义”,在生命的旅程中,能夠快乐的度过。
显然的,本书不像市上流行的“如何”手冊一样,应许读者有简易速成的快乐法。荷马史诗中,奧德修的水手们,到了莲国,只要吃下莲子,就可以浑然忘忧,但也忘卻家乡和生命的目标。那並不是福。
怎样会快乐呢?
生命意义
作者解释:基督徒生命的目标,就是完成上帝交给我们的使命。主耶稣在上十字架以前,能夠向天父祷告说:“我在地上已经荣耀你,你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约翰福音17:4)这也是保罗信主后的人生方向,沒有违背那天上来的異象(使徒行传26:19),按上帝交给他的使命,四处传福音鼓励人悔改信主。(页99,100)
积极乐观
被囚在监狱的生活,总不会是理想的。但使徒保罗的监狱书信中,会出现这样的话:“常常喜乐...一无挂虑”(页36)!“保罗提到面对苦难,也指出若从永恆那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来看,就会以现在所受的只是至暂至轻。”
作者也提到另一个经过监狱生活的人,就是约瑟。“约瑟用不同的角度去看所受的苦,他把哥哥卖他到埃及,解作是上帝打发他先到该地。”(页121)有这样的看法,不仅能夠安度苦难,而且到以后升高掌权的时候,也会不怀苦毒,不施报复。
乐观是另一种观点:看见将来,看见神,虽然在人不堪其苦的环境,仍然能夠不改其乐。
祷告交托
书中说到一位精神崩溃的宣教士(页40-42),和一位傑出的医生,学得交托的功课。“要休息,知道祂是上帝。”(诗篇46:10)这不仅是信心的表现,也是谦卑的实际:承认自己不能控制一切,自己不负重担,是快乐的要件之一。
知足感恩
书中有一段特別有意义的话:
犹太教甚至鼓励人,上洗手间后就颂讚:“上帝啊,你为全地的主,愿你得称颂,因为你按你无限的智慧为人造了各种出口。若一个出口应关闭时打开,或应打开时关闭,则人不可以生存。上帝啊,你真配受称颂,你医治人类,又为人行奇事。”这种凡事感恩的精神值得效法。(页173)
诚意想来,这样的祷告,该不是笑谈,而是美谈。
作者建议:“我们应该履行保罗的教训:凡事谢恩。不但在痛苦中数算上帝的恩典並献上感谢,平时也要凡事感恩。”他还提倡:应该有自己的“感恩记录簿”。(页173)会感恩的人,自然是快乐的人。
爱你邻舍
作者很会用比喻和故事寓道。他引几个浅明的故事,讲明爱邻舍的道理,而且叫人及时实行:“最重要的时候,就是现在;最重要的人,就是在你面前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地待人。”(页79,80)
书中讲到一件动人的事实:
一位老宣教士,在远方的旅馆中孤独的逝世。侍役久不见他外出,开门进入房间,发现老人家已经去世,身旁留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六个英文字:“No Reserve, No Retreat, No Regret.”(沒有保留,沒有后退;沒有后悔。)“他一生尽力完成了上帝给的使命,把福音传给人,所以沒有一点后悔,满心快乐回天家。”(见页102)
看这老宣教士的情境:当他走尽生命历程的时候,具备各种不快乐的条件,有愤世自恨的借口;孤单,远在異乡,而且衰老。是谁说过:老人很少快乐的。但他是例外。
老人不快乐的原因,是随着岁月的增加,背负着加重的歉疚和悔恨。但这个老人,临终的“三不”,正与使徒保罗的“三了”凯歌前后辉映:“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提摩太后书4:7,8)
这样看来,无论什么人,无论在什么环境,如果他要,就能夠快乐。有古老的话说:有人可以爱,有事可以作,有将来的盼望,基本上就可有快乐的要素。(于中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