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6-12-01


名士掠影话青岛

史直

 

  名士,当然是知名之士。名士和名人不同,他们不是权势人物,不一定有什么财产,但是对社会有影响,在一般人的心中有分量,甚至受景仰。掠影这两个字就更清楚了,掠过而有影子,指的是人,其含义是一剎那,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或几十年。就永恆的宇宙来说,人的整个一生不过一剎那。如此说来,掠影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时间伸缩性很大。青岛呢!那是山东省青岛市,名士的诗文里必有介绍。我於二十一岁到青岛工作,七七事变的前两年,加上敌伪统治下的八年和胜利以后满了三年才离开,那时我屆三十三的足龄,因此在中国政府统治下的青岛只住过五年。


青岛掠影-座落信号山下南坡的原德国驻青岛的总督府
后来被称为迎宾馆


王垿(1857-1936)


王垿作品

  王垿有两个孙子在煙台是我的同学,比我年长的名叫世荣,比我低一班的名叫世相。
  王垿是山东莱阳人,清末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內阁学士,礼部侍郎等高职。王的尊翁也是进士,胞兄也中了进士,成了“一门三进士”的局面,传为佳话。王垿同时也是书法家,直到民国初年在北京还流行着一句话:“非垿不成匾”,还有一个较严肃的说法:“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谭是指着谭鑫培,他是京剧艺术大师。王垿的字有点临摹康熙,但用墨较淡,自成一家。若说干隆的字有肉无骨,不妨说王垿的字有骨而缺肉。唯此仅系个人的浅见罢了!
  民国成立后,看中了青岛,王垿买宅,题“寄庐”於其上。他晚年过着半退隐的生活。创礼贤书院的德国汉学家卫礼贤设:“尊孔文社”及“藏书楼”,王垿参与活动並捐赠书籍。他组织“耆年会”和一些满清遗老欢聚,吟诗作画,展书法。他热衷同乡会,有助於慈善,给人题字写匾。崂山一个道观“明霞洞”三个大字是他写的。1935年,我从家乡到青岛开始就业,他在先一年逝世,享年不到八十,葬在莱阳,听说城不大的莱阳,在大街,小巷里一时掛满了各地送来的輓幛。


   康有为(1858-1927)


康有为

  我存有一张青岛市老地图,见康有为墓在市东北李村区靠近崂山,由此可知广东南海出生的康老先生晚年曾息影於此。这位旧文学大师康南海有人以“新圣人”称之,因为他出言必行。他倡孔子之道来正人心,孟子之道以修明政治,为我幼年时先辈人士所常称道。1889即光绪开始亲政之年,他不顾自身安危,上书清廷请求改革。那时“老佛爷”慈禧一旦忿怒,仍可下令斩他的头。五年后,甲午战爭,中国大败,失地赔款,他胆敢联合全国晉京参加考试的举人集会,写“上清帝万言书”,並在北京创“強学会”。三年后山东曹州发生“教案”,德国借口強佔胶州湾,他再度上书,並蒙光绪召见,遂有史上的“戊戌政变”,失败后一度流亡海外。民国肇始,他做错了一件事。民国六年即1917年,清末曾任两江总督,民国成立后任长江巡阅使的张勳突然自徐州率师入京迎宣统帝复辟,为段祺瑞所败。康有为鉴於北京政府腐败,各省的督军私心太重,参加了张勳的复辟运动。失败后,他访问了在青岛隐居的恭亲王溥伟。溥伟是咸丰六弟的长孙,曾任禁煙大臣,是清宮少壮派的领袖。康有为对市容,居住环境和附近的崂山有良好的印象。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六十四岁的康有为偕家人来此定居,可惜好景对他来说祇享有五年,似乎一时伤於酒食或因食物中毒而逝,他写郊景:

岛屿幽深是会泉,海山楼阁似群仙。
月明穿过樱花路,尚想花开感往年。

  会泉也写作汇泉,部分作半岛形伸入海,有炮台跑马场,公园和隐於丛林中的八大关路高级住宅。青岛的特色是绿树和红瓦楼房相映,建於五座小石山之间,其石质坚而色浅,沒有泥沙流失之虞。德国建设青岛历十六年,市区及住宅区的建筑以式样出奇制胜,不重复和偏重德式楼房为鼓励。每辟一条山路,同时必敷设上,下水道,因此沒有污水随泼或雨后积水之弊。1914年日本攻入德国经营下的青岛,佔据了七年,添设仿效东京的东本愿寺的神社一座和日本人的住宅区,在会泉公园里沿路植樱花树,名曰“樱花路”,触景生情。康有为想到德,日先后统治青岛遂有以上感怀。他又写崂山:

青山碧海海波平,汗漫重遊到太清。
白果耐冬多阅劫,崂山花闹紫薇明。

  崂山之东南有青山村,因此“青山”两字具双重意义,其附近山上有太清宮。白果即银杏,耐冬是否就是忍冬,不详,都是常青树。紫薇又名百日红,落叶乔木,开花紫红与白色相间。
  康有为在青岛担任“万国道德会”长。他一生著书六冊,可惜我一本也未读过。即读,也不见得通达,因为我的旧文学程度太差。
  康有为於1927年逝世,但他的诗文和事蹟直到我到青岛就业以后继续传诵於青岛市民间。


高恩洪


高恩洪

  1924年,胶澳督办高恩洪倡办私立青岛大学。本来在1922年青岛收回后,督办公署已设学务科专司发展市內的教育。是年,在高恩洪鼓励下,由青岛士绅刘子山等捐资设立私立青岛中学。又有山东各地士绅陈雪南等兴资创立胶澳中学,此为青岛市第一间公立中学,唯早在德治期间已有中学两间即德华书院和礼贤中学,早在1909年山东巡抚前驻德公使孙宝琦与德政府合作,创立山东特別高等学堂,又称德华大学,分法,医,工,农四个学科,自开办到德国在青岛败於日本为止,校龄仅五年。大学停办后,学生纷纷转入上海同济大学。
  高恩洪创私立青岛大学,他自任校长,自开课后校龄仅四年,经费兼有赖军阀张宗昌的山东省政府,1928年北伐军入济南,张宗昌出亡,私立青岛大学即停办。
  高恩洪是山东蓬莱人,在吳佩孚支持下曾任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交通总长,胶东道道尹,素为教育及公益事业非常热心,在煙台的短期任內,经美国红十字会“以工代赈”的援助兴建煙台潍县间的汽车路,在青岛任內创中,小学和大学,政府为和各地广大民众所称道,虽身为官僚,当列作名士,並非过誉。


蔡元培(1868-1940)


蔡元培

  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蔡元培是民国初年中国教育界最响亮的人物。倘若他不来德治下的青岛避难,可能不会赴德国深造;若不是留学归国的学人,他就不会有资格被聘为大学校长。
  早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和国学大师章太炎组织中国教育会,利用上海的苏报宣传革命思想,清廷於二十九年闰五月初五日逮捕了章太炎及苏报主笔,蔡元培逃到青岛暂避。他在青岛苦读德文,广交德国朋友,遂后前往德国留学。辛亥革命,他已四十多岁,返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民主和科学来支持新文化运动。1919年北京发生“五四”运动,影响全国,他於1923年辞职。1929年蔡元培受邀请在青岛假德国的原有军营筹建国立青岛大学担任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有:杨振声,何思源,赵太侔,傅斯年。杨振声历任中山,武汉,燕京,清华各大学教职,遂被推为首任校长。蔡元培一家人当时住在校舍北面山上一座小楼里。大学开课后,人员增多,蔡元培在市內定居,这座小楼就成了女教员和职工宿舍,它一度为江青的住所。这一年,蔡元培已六十四岁了。
  何思源当时任山东省教育厅长,赵太侔后来任山东大学校长,傅斯年任台湾大学校长。他三位都是本省出生。
  青岛市东南临海宮殿式的水族馆是蔡元培奔走各地募捐的成就。它是中国当年仅有的一间,是青岛市民包括我自己乐看,过后还想再看的地方。

杨振声(1890-1956)


杨振声

  出生山东蓬莱,出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的杨振声,担任青岛大学校长。他第一原则是定必延揽国內第一流学者来担任教授;第一贡献是创设海洋生物学系,使青岛成为中国全国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他的原则先实现了:在上海找到了诗人闻一多,来担任文学院长兼国文系教授,也找到了作家梁实秋担任了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他的贡献最后也见到了果效:后继青大的山东大学也设有海洋学院,逐渐发展成海洋大学,另有属於中央研究院的海洋生物研究所也设在青岛,都是独特的也可能是全国唯一的。驰誉国际间的海洋学家曾呈奎执教及工作於此逾五十年。
  国立青岛大学的命途多舛。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中国政府的“镇靜,不抵抗”态度使全国人民忿怒,血液澎湃。1932年青大学生到南京请愿,激怒了蒋介石,下令惩办“肇事”的学生,青大学生全体罢课抗议,杨振声“引咎”实在是被迫辞职。他一生坚守大学教育的岗位,直到逝世。传闻青岛市某公园中有他的塑像。


闻一多(1899-1946)


闻一多

  诗人闻一多,也是一位文学家,作家,湖北人。他不但专长唐诗,宋词,对西方特別是英国的诗集研究很深,后来的诗人陈梦家和臧克家都是他的学生,国家或学校发生问题,他总是同情青年学生,后来他成了闻名的民主人士。原青大的校址即今日海洋大学所在,花园里有闻一多的半身塑像。1933年杨校长被迫辞职后,他也请辞他往。中日战爭时期他执教昆明的西南联大,相传大概是为了支持某种学生运动被国民党的特务谋害。请读他对青岛的观感和怀念如下:

…簇新的,整齐的楼房,一座一座立在小小山坡上,笔直的柏油路伸展在两行梧桐树的中间,起伏在山岗上如一条蛇。谁信这个现成的海市蜃楼,一百年前还是个荒岛?
沿海岸处有许多伸长的山角,黃昏时潮水一卷一卷来,在沙滩上飞转,溅起白浪花,又退回去,不厌倦地呼啸,天空中海鸥逐向渔舟飞,有时在海水中的大岩石上,那巨浪撞击着岩石激起一两丈高的水花。那儿再有伸出海面的栈桥,去站着望天上的云。海天上的云彩永远是清澄无比。夕阳快下山,西边浮起几道鲜丽耀眼的光,在別处永远看不见的。
…从长期的海雾中带回了春色,公园里先是迎春花和连翘,成篱的雪柳,还有好像白亮灯的玉兰,软风一吹就憩了。
…两行樱花,蜿蜒在山道上。你在树下走,一举首只见樱花繡成的云天。樱花落了,地上舖好一条花溪。接着海棠花又点亮了…丁香,红端木天天在染织这一大张地毯。…
到夏季来,海边沙滩上,人像小鱼一般,曝露在日光下,怀抱中是熏人的咸风,沙滩边许多小小木屋,屋外搭着伞蓬,人全仰天躺在沙上,有的下海去游泳,踩水浪…

  闻一多酷爱大自然,爱海。节录这几小段,他丰富的感情已充分流露出来,留给后世,也激起了我思乡的幽情。
  写本题的上一半止於闻一多,包括他对青岛观感的摘句。在闻一多的前面也写出了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简单事蹟。今再重复一句,杨振声的最大贡献是,延揽国內第一流学者来担任教授,结果闻一多和梁实秋最先入选。至於其他名教授,本文也必有交待。这些名教授不但给青岛大学增加了声望,也使青岛市文化气氛大量升高,见於中日战爭前本地报纸的专栏,文学副刊和新杂誌的充实或产生。同时各中学也竞聘许多名作家来担任国文老师。


梁实秋(1903-1987)

  我早年对梁实秋的印象是,他参加清华考试成功,於1925年出国。该期有谢冰心,而他两人的感情也很深厚,卒因两岸政府的隔山终不能再会面。我在煙台长大,幼年时期本地人对谢冰心的尊翁谢葆璋耳熟能详,因为他原担任煙台海防营营长,於清末助海军提督萨镇冰创立煙台海军学堂並担任第一任校长。谢冰心十二岁才离开煙台,故对於煙台及其海边有深厚的感情,屡见於其作品。


梁实秋

  梁实秋自认是北平人,若写的散文涉及家乡旧事,人或环境,所用乡语和情调可说登峰造极,当代出其右者不多。梁实秋在青岛大学工作仅满四年,但对於青岛和海也具深厚的感情。老实说来,梁实秋堪称中国第一流的教授,他兼为作家,西方文学史专家,我今日案头摆的最新实用汉英字典就是他主编,实用而周全。他在青岛大学教授“欧洲文学史”和“莎士比亚”,这是两门最难的功课。难怪他在1934年应聘北京大学,全体外文系生联名上书教育部挽留。那时学校已改成国立山东大学,他对青岛恋恋不舍浓厚的感情见於他的文章里。他租住的房子是依年立合同,每次预交租金一年。行前房东坚持给他退租三个月,梁实秋卻坚持合同条件,拒不肯收。结果房东送了厚礼当作偿还。他十分感叹,说:“青岛真君子之国也!”青岛是个新兴都市,直到我於1948年离开,仅具五十年历史,各省的人都有,唯在中日战爭前仍能保持北方淳朴的古风,的确难能可贵。他在“谈闻一多”一文中说:

青岛的天气冬暖夏涼,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我们立刻就认定这地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夠标准宜於定居。

  他晚年在台湾写一散文“忆青岛”,其中更多佳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对我沒有什么号召力。…我虽足跡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两粵,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首推青岛。
青岛的外貌仍有德国人的痕跡…青岛的整齐清洁市容一直维持下来。我想在全国各都市里,青岛是最干淨的一个。
青岛位於东海之滨,在胶州湾入口处,背山面海,形势天成。…推开北窗,有一层层的青山在望…青岛之美不在山而在水,汇泉海滩宽广而水浅,坡度缓,作为浴场据说是东亚第一,每当夏季遊客蜂涌而至。
自青岛驱车至九水(崂山)就是山麓,清流汨汨,到此尘虑全消。舍车扶策步行上山,仰视峰嶝,但见参嵯翳日,大块的青石陡峭如削…到了黑龙潭观瀑亭已经疲不成兴。其他胜境如清风岭,碧落岩则祇好留俟異日。
青岛好吃的东西很多,牛肉最好,销行国內外…青岛的海鲜也很齐备…青岛白菜远销上海,短粗肥壮而质地细嫩…
一般山东人的特性是外表倔強豪迈,內心敦厚溫和。青岛民风淳厚,每於细民见之。

  他对青岛的风景包括海滨,浪潮,公园等也有详细的记述。今限於篇幅,又因闻一多所写的选得夠多,故省略之。但有一件趣事应当写下记忆:梁实秋和杨振声,闻一多,赵太侔,方令孺等八人每屆週末,假日找一家饭馆饮宴一次,自称“八仙”。元剧的“八仙庆寿”祇何仙姑是女姓,青岛的八仙则有方令孺(1897-1976),当时在青大担任国文系的讲师。她是安徽桐城人,同宗先辈在康熙间出现一名进士──方苞,是桐城派的宗师。那时的李云鹤即江青在大学图书馆工作,住同一宿舍,是方令孺班上的旁听生,赵太侔(1889-1968)原任青大的教务长,山东青州人,於杨振声请辞后,改新名国立山东大学后出任校长。
  梁实秋口出对联:“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这个“拳”字是指着“划拳”,两者互猜伸出手指的数目罚酒为戏。胡适博士在北平慕名来看,手上带有妻子赠送有“戒酒”两字的戒指才躲过一场拳战和醉倒青岛。
  自八仙每週饮宴这事来看,可知青大同人过的是水乳交融,欣然乐之的生活。
  1987年台湾放宽了人民到大陆探亲的禁戒,梁实秋正在准备前往,最重要的探访对象是谢冰心和老舍夫人胡絜青。不料突病不治而逝。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我已简写了王垿,康有为,高恩洪,蔡元培,杨振声,闻一多和梁实秋诸名士的生活点滴,但其各个人我则未得一睹,唯舒舍予例外。
  依稀是1950年在香港,前期同学王其如约友好五,六人同吃饭,他着我和老舍並肩坐,那时他刚自海外讲学归来。记得我对他说:“国共两党的手伸不到香港,何不以自由之身在香港从事写作如同易君左等作家一样?他答:我必须回到我家人的身边。不久老舍返国直到文革告终,外间才听到他投水自杀的消息。
  王其如一生从商,怎会和老舍有交谊?我想原因不外老舍和他妹夫丁观海在山大是同事的关系。丁观海战前和战后在山大教物理,老舍於1934年是中文系的教授,丁家大儿丁肇中则是诺贝尔奖的得主。1980年代丁观海送我两张小照。一是丁肇中领奖时的镜头,另一是与两儿子的合照,丁夫人早逝於台湾,她生前被誉为“国大之花”。


老舍

胡絜青

  老舍喜爱武术和京戏。他在青岛短短任內新结识了不少知心好友:洪深,王统照,臧克家,吳伯萧,赵少侯,孟超,赵太侔,王亚平,丁观海等。老舍在山大执教祇两年,请辞,专心写作。夫人胡絜青(1905-2001)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一度在青岛市立女中教课,老舍是满族人,向以北平为家,七七事变她攜子女北上,他则随军撤退大后方,胜利后,山大在青岛复校,赵太侔重任校长,请老舍担任中文系主任,只因他适在海外讲学迟返,至终在1950年代是否上任不详。老舍写了一篇“五月的青岛”,今摘录之:

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爭着开放…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公园里自然无须说了…山上有了绿色,嫩绿,所以比松柏比得发黑了一些。谷中不但填满了绿色,而且颇有些野花…五月的海就彷彿特別的绿…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腳,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涼,浪不高,船缓缓地走,燕子低低地飞,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咸味混到一处,荡漾在空中…心好像飞到天边上那将能看到的小岛上去…海岸上微风吹动少女们的发和衣,何必再去到影院中找那有画意的景儿呢!这里是初春浅夏的后晌,风里带着春寒…学生们特別忙,換制服,开运动会,到崂山,舟山去旅行…別处的学生来参观…马车都新油漆过,马虽依然清瘦,而车辆体面了许多,好做一夏天的买卖啊…那专做夏天生意的咖啡馆,酒馆,旅社,饮冰室…都红着眼等着那些避暑的外国兵舰与各处的阔人…到那时青岛几乎不属於青岛的人了…那么,且让我们自己尽量的欣赏五月的青岛吧!

  青岛作家韩同文寄来一张老舍塑像的照片,塑像立在市內一间小公园里,身前有红色花岗石碑,上鐫“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黑石刻书六冊,白石刻其遗言百余字,极尽设计之美,纪念之诚。

 

王统照(1897-1957)

  山东诸城人王统照原在北平中国大学教书,多次前来青岛探亲,觉得此地的写作环境优美,遂辞职前来青岛定居。谈到诸城,它原为古瑯琊(琅邪)地,其郡主王姓之后,才学之士辈出,远如晉朝王右军羲之,献之父子:近如东菀的王宠惠博士,曾屡任部长和国际法庭的法官。鄞县的王正廷博士,曾任外交部长和驻美大使。其祖先各於“五胡乱华”时期南移。
  王统照初期执教铁路中学和市立中学,任国文教员,次经朋友相助创青潮,是青岛有史以来首次文学刊物的诞生。他写小品文讚青岛之美,其平凡的一面和崂山里人民穷苦俱有。例:

沿着海岸的太平路,莱阳路,随了汽车队的穿行,这真给我以重遊的满足。一面是碧波明淨的大海,一面是山上参差的楼台,汇泉一带的新建筑与团团的一大片草场,那么柔又那么绿。…恰巧不是上潮的一天,浅水,明沙,分外显得有趣…斜对面的青岛山,小小的山峰孤立在那里,披上春天的薄衣。
东镇原是一个小小的村庄,现在成了工人,小贩住区。自然,马路,电话,汽车哪样都有…仿佛到了中国较大的乡村一样。
你看这荒山薄岭,瓢大的地,碗大的田。在山凹和山沟里才有人煙。就是扛轿,砍柴,靠山吃山。哪里来你们吃絮了的白米,面?先生!这地瓜干味道真不恶。包管你一口都不能嚼!去年咯,一秋冲翻了沙窝,这点东西充饥也捞不着。


王统照

  他写出了在崂山道上轿夫的话。
  他平生傑作山雨与茅盾(1896-1981)的子夜並列,亦同时出版,被称为“子夜山雨季”。国民政府认为此书的內容含有太重的阶级斗爭意识,勒令禁止,直到改正並刪去其中一章才许再版。1936年王统照自青岛去上海主编文学月刊,会同巴金,茅盾,鲁迅,郭沫若等共同签署了文艺界言论自由的宣言。
  抗日战爭胜利后,他在青岛受聘山东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兼民言报出版潮音文学周刊的编辑。当年我是该报的长期读者。王统照向以青岛为家,逝於1957年,死因不详。

  我借重名士话青岛的目的已达,限於篇幅,就不再添写什么。唯其他名士和名人值得写出的很多,他们的事蹟须靜待他人。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福音社会主义 ✍于中旻

谈天说地

译名与译音 ✍于中旻

寰宇古今

圣殿沧桑 ✍史述

谈天说地

先知先觉 ✍刘广华

艺文走廊

铅字的怀念 ✍吟萤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重遊香港 2 ✍郭端

谈天说地

芝生谷底 ✍亚谷

书香阵阵

读书乐:我为何相信 ✍旻

寰宇古今

大明湖的藕 ✍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