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乐
编辑钩沉—谈编写译的素养与实务
殷颖著 道声出版社
我们沒法強迫谁信主奉献,也就不能強迫谁关心文宣圣工。不过,真正奉献事奉主的人,如果关心人的灵魂,必然乐於寻求领人归主,建立圣徒的途径;那么,文宣圣工是不能不行的道路。
如果谁读到这里,仍然有兴趣的话,就该看这本为有心人而写的书。
作者有一个观念,是要把教会文宣事工作得好;他有从事文宣实务的经验,而且有良好的实绩。所以他的纸上谈兵,绝非泛泛空谈。
作者殷颖牧师,是个读书人。从读到好书坏的编印装订,感到痛苦,立下弘愿,要印品质好的书。(页13)
如果是外行人,不会明白这需要;如果是从事出版事业的人,还要有远见,才能知道这是智慧的作法。但在信主的人,这是得救蒙召的外证,奉献事主的表现。这不是为求市场,而是为荣耀主:因为爱我们,救我们的主,配得最好的。
英文中“敬拜”(Worship)这字,源自Woerthscipe,Wurthscipe,基本上Worth,就是“值得”的意思。你估看主值多少,你就付出多少敬重。
中国教会文宣事工的传统,是由宣教士为老板的,华人是打工的。在那样的环境,从事文宣,培养不起多少尊严,也不得参与決策。殷牧接手他宗派港台联合出版总统的时候,就是这样。在1960年代,奢谈独立,而作与一般出版界竞爭求存,不仅要有勇气,肯干,还要有信心,有奉献的精神。
殷牧毅然的摆上了。一系列编,写,译俱优的丛书出版,创下了中文书首销百万的纪录,打开了市场,不仅使教会出版事业盈利,且在许多年之后,仍然为业者所津津乐道。更重要的,是改正了教会文宣事工传统的错误观念,把福音传播到四堵牆外。(页15-18)
科技的发展,促成传播事业的进步与转化;在文字媒介之外,还加上电子媒介,广播,电视。不是新的取代旧有的传播方式,而是演进卻同时並存。教会传播机构,自然应该善用各样的工具,因为“我们传扬祂,是用诸般的智慧,劝戒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歌罗西书1:28)因此,他也参与传播事工。
华人教会事工,有一种现象,是有远见之士引为可惜与可忧的,就是各立门戶,零碎而缺乏合作。此公更天开異想,竟然天真的尝试教会联合的传播工作。那时,他的年纪也不算小了,这似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颇有殉道的精神。只是短期合作则可,长期合作,则成为異床異梦,终不得不散伙。实在是痛心的事,也是可恥的事。(页23)但殷牧的壮志,则可嘉亦可哀也。
书中谈了些“编写译地素养与实务”,是作文宣圣工所不可或缺的,实在是重要。不过,我所最欣赏的,是作者表现的“另有一个心志”,就如进迦南路上的约书亚及迦勒。他一生献身於大众传播,但写了一篇“大众与小众”。
顾名思义,大众传播必须注意大众读者;但不可因而放棄“小众”。因为“小众”並非不可能是群中菁英,能夠影响大众;且今之小众,将为明日大众,因此,绝不容忽视(页30,31)。美国超越派哲学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等人的Transcendental Club学会,他们有名的“小杂志”The Dial,即发行数量少,水准高,虽不自己标榜为“阳春白雪”,或专业什么的,但影响力广大而持久。
论到编辑人,在今天的社会,几乎同於“边际人”,得不到人的注意或认知。单这种肯甘於不为人知的态度,就是真正的英雄了。作者特举出纽约时报编辑的风骨为例。(页35)就在不久前,他们有一名女记者,因为抗拒政治压力,揭发政府官员的黑幕,而不肯透露消息的来源,被判入狱。释放后,依然坚持其粉身碎骨终不悔的精神,这也是新闻工作者奉献的态度。基督徒为主见证,更该有異象,有使命感,把工作作得好。所以本书作者这样的说:“一位有抱负的编辑或出版人,绝不能单着眼於出版物的市场利润,而是以天下为己任,由人的灵魂着眼,来计画你的出版物。”(页41)
作为基督徒,我们不能不怀念当年基督教出版物的领袖文坛,和合译本圣经的改变文化的光荣。到今天,我们至少也该知道见证文学与报导文学的实用(页113-115)。如果连这个都不注意,难免得问:我们还要作什么?
不容讳言,在教会文宣工作是一个冷门,被认为不实际;编辑更是被遗忘的艺术。华人教会用在文宣上的预算,非常之少;教牧不着意读书;如果写不通一封信,沒有什么大不了,只要能夠应付好长执,搞好人事,就可以前途顺利。但如果谁相信有神,所事奉的是神,就要好好记得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的名言:“如果圣徒不读书,卫理会存不到下一代。”因此,该读一读这本书。(異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