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走廊 ✐2006-03-01


两个浮士德

—现代“超人”的旅程

于中旻

 

  影响西方文学甚深的“浮士德”(Faust, or Faustus),据传确有其人,是德国的一个魔术家和星象家,学问渊博,品德不好,因而声名狼借。他约死於1540年;因此,马丁路德一代人,可能知道他的事蹟更多。
  在1587年,有一本书Faustbuch出版,作者不详,演义浮士德故事;经过翻译,遍传欧洲。


马洛

  英国剧作家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把浮士德The Tragicall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Doctor Favstvs)写为剧本,在伦敦演出,颇为轰动一时。其剧共分为三部:
  1. 浮士德与魔鬼魔非思托斐勒(Mephistophilis)立约;
  2. 浮士德享受超自然的能力,功成名随,享罪中之乐;
  3. 契约的终满,也就是浮士德悲惨的死亡结局。午夜十二时的钟声一响,浮士德的身体迸裂,肢体內脏散佈台上,观众掩面,不忍卒睹。
  据说:在1609年,由当时名演员艾伦(Edward Alleyn)饰浮士德。当演至用邪术召鬼的时候,居然魔鬼真的出现,极为恐怖。此后,艾伦退出剧坛。
  马洛虽然生当以莉莎白时代的英国,宗教改革确立,但仍然受天主教思想影响,因善功得救,善恶果报。他笔下的浮士德,自然也是结局悲惨。
  马洛与莎士比亚同时,齐名而早亡,是诗人,剧作家。他写了帖木儿Tamburlaine),代表崇拜无限的武力;马尔他的犹太人The Jew of Malta),代表爱慕无限的财富;和浮士德Doctor Faust)代表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正是古往今来,人心同一的问题。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的名著浮士德,虽然根据同一个故事,但结局不同,也更为有名。
  歌德在莱比锡(Leipzig)和司陶斯堡(Strasbourg)大学修完法学,但他像文艺复兴和启明运动时代的人,喜爱多方面知识,对文学有更深的兴趣,兼及神学,政治,天文,科学,医学等,成为通学大儒。


莱星


歌德

  德国文学家莱星(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781)是当时有名的神学家,写过而未完成的剧本,给浮士德故事好下场。显然的,他受马丁路德神学和启明运动思想的影响,认为追求知识是高尚的事,不应该处罚;所以他以浮士德与神和好为结局。
  歌德1775年到了韦玛(Weimar),从大公的图书馆里,看到马洛和莱星的作品。

  歌德学问渊博,得韦玛的少年公爵Duke Karl August赏识,引为知己,倚畀甚深,顾问,首相,财政,建设,外交,诸务鞅掌,集大权於一身,真是万人之上,但文学方面就不得不放下了。
  后来歌德再回到文学上,在朋友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一再要求之下,才完成了开始已久的诗剧浮士德上集(1808年),共6565行;演出甚受欢迎。他又再断续的写下集,终於在1832年逝世前不久完成。全剧共12111行,从开始写作,前后超过半世纪。在相当的程度上,浮士德有些跟歌德相似。

  歌德的浮士德,模仿约伯记的结构。开始的时候,三天使长在天廷,魔非思托斐勒(魔鬼Mephistophles)晉见上主,要求试探神的仆人浮士德。得到允准,也有限制。不过,它不是借着苦难,相反的,是用“成功”来试探。
  浮士德梦想作“超人”:他要有最深最广的知识,最高的能力。
  在书房里,他钻研各科各类的知识,仍然不能餍足,就研究役鬼的邪术。鬼也正在想役使浮士德。並不意外,当他召鬼的时候,鬼就被他召来。
  鬼出现了。不过,鬼的形象並不好看,使他惧怕厌恶,不想同它打交道。文士形状的魔非思托斐勒,正跟他情投意合。於是二者正式签了合约:在一定时间內,魔非思托斐勒听任浮士德呼喚役使,为所欲为,成功他的愿望;但到某日的午夜十二点正钟响,浮士德交出他的灵魂。
  合约运作得很成功。浮士德真个心想愿成,权力,财富,美色,样样俱备,享尽人间的一切荣华富贵。
  无奈时间一天一天接近;浮士德寿数满足,也就是合约满期。浮士德临终了。但钟的时针脫落,並沒有敲响。魔非思托斐勒掌握浮士德灵魂成空;浮士德赖神恩典,在天使拥护下,升达天庭。
  这样,浮士德得救了;魔鬼悔恨,愤怒,懊丧,失败了。如此,浮士德成为喜剧收场。
  歌德生在德国,是宗教改革后的文化背景,相信因信称义的真理,产生喜剧的结束。

  歌德以后,十九和二十世纪,有不同的诗人和作曲家,把浮士德改编成为歌剧,交响乐,和各样的文学形式。不过,都不能同歌德作品的伟大成功相提並论。

  浮士德追求无限的知识,无限的能力,成为现代文化的典型。浮士德的梦想,是现代许多人的梦想,催动科学的进步,也使人的慾望扩展,不惜与魔鬼立约,出卖自己的灵魂。
  神学家,科学家,社会学家,不少人都有同样的感觉,用同样的意喻:人类历史的时钟,早过了十一点钟,有人以为离午夜十二时只差五分钟。那将是无尽的黑夜。


汤恩倍

  英国史学家汤恩倍(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1975)称浮士德是:“现代欧洲人的灵魂”。他以为这样不自限止的扩张,将要导致毀灭;只有赖神的恩典,才有得救的希望。
  汤恩倍也说,六千年的人类历史,证明圣经的话:“罪的工价乃是死。”(罗马书3:23)他不是福音派基督徒,所以略去了那经文后面的结语:“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这是悲剧与喜剧结局的差別。
  现在,趁着还有“今日”的时光,每人都可以选择,如何写自己“浮士德”的结局。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金玉食粮议 ✍于中旻

寰宇古今

法国煙云南北路(下) ✍郑国辉

寰宇古今

方济(法兰西斯) ✍史述

艺文走廊

也无风雨也无晴 ✍殷颖

寰宇古今

鱼我所欲也 ✍曲拯民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太平洋小岛 ✍松桂

谈天说地

无中生有 ✍余卓雄

寰宇古今

钻石的故事 ✍曲拯民

谈天说地

八福临门 ✍余卓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