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钱者谈
蒙古帝国和元朝元币
从小学,中学,读历史课开始,我对蒙古帝国和元朝原无好感。蒙古人统治中国不到一百年,就中国悠久历史来说並不重要,加上那些既生疏又不易记得的人名,各种版本的写法又有不同。更甚者,是那些令汉人后代怀恨的事:1.人民家中不准有切菜切肉用的刀,每若干戶只限一把,必锁在井边。惟此说可能限於某地区,並非全国性;2. 蒙古人贱视读书人,例如:一官,二吏…九儒,十丐,此说也未必确切。试举一例,宋宗室之赵孟頫,被世祖以至第四代的仁宗所器重,官翰林院,优礼有加,卒赠魏国公尊衔。元末,中国人在月饼里加进“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条,这件事也未在历史课读过。后世如此口传,无非是在重溫旧恨。
沒有蒙古帝国就不会有元朝,所以在此先写蒙古帝国和它的创始人铁木真(Temujin),正名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汗(Khan)实应作可汗(Khanghan)。汗是族长,但可汗等於族长之首,盟主或说帝王,实“木兰词”中所说的“可汗大点兵”的可汗。成吉思汗不仅由於作战英勇,有领导能力而获此尊称,也是经过族长会议的选举过程。由於可见古代的蒙古民族不失民主风度。
成吉思汗时代,在黑龙江上游西到贝加尔湖之间,散居着许多讲蒙古语和突厥语的游牧民族,彼此语言勉強相通。例如:鞑靼(Tartar),乃蛮(Naiman),拓拔(Toba),回鹘(Uighur)等十几个部落。远在东汉时,鲜卑(Toba Tartar)的领袖,已是蒙古各部落的盟主。南北朝时,以拓拔为主流的慕容,宇文,乞伏等部落,皆称鲜卑。相传古拓拔族世居贝加尔湖滨,原为李陵的后裔;及至鲜卑人所建的北魏覆亡,到了盛唐时代,鲜卑人已全部汉化了。唐末大乱的五代时期,自北方南来的契丹人(Khitan Tartar)建立了辽国。不足二百年,被长白山下西来的女真人(Juchen Tartar)建立的金国吞併。女真人的言语和蒙古语本不相同。
金国的军队里,蒙古子弟参加的人数很多。此在说明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关系良好。成吉思汗的曾祖父,以族长的身分某次被金熙宗(1136-1149)邀请前往赴宴,酒醉半酣,捋了金熙宗的胡子,此事引起金朝官员的不快。事后,金熙宗邀请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再来,他拒绝了,因此双方渐渐失和。后来成吉思汗曾祖父的侄儿被选为可汗,一次出外亲送女儿出嫁,路上被鞑靼人攻击,被虏,送给金国,父女皆被钉死。事在成吉思汗出生的前后。此后,蒙古人(原写作蒙兀)对鞑靼人及金国失和,也伏下了后征服金国的导火线。
蒙古人中有互相抢婚的恶风俗。成吉思汗的母亲原是被抢而来的,但不久其父 即与岳家通好。成吉思汗九岁时父亲带他去岳家相亲,半途卻被另个部落的族长看中了,这个“脸上放光,眼中有火”的成吉思汗,在岳父家住了三年多。后来他父亲去领他回家,在路上因喝了酒中毒而死。
成吉思汗是长子,奉养寡母,抚育三弟,一妹,同父異母的两弟弟等,共同过着艰苦的生活。某次,匹马单枪地自贼人手中夺回八匹失去的马;又一次於被俘时带着头枷将看守人打昏,跳河顺流而下遇救。像这样的惊险生活度过十多年,在结婚前后又交了许多智勇朋友,后来他们都被封为百戶,千戶。在成吉思汗领导下,他们征服了王汗,乃蛮汗,太阳汗等许多部落。他作战的秘诀是:进退快速;一人两骑,俾另一骏马有休息的机会;每十人为一组,不可分散,不准遗下受伤的人;绝不凌辱或处死投降的俘虏;战利品涓滴归公;凡不肯投降者全城屠之;自愿投降部族的子弟编为禁卫军,等於人质,渐渐全受感化,成为心腹,储才备用。人数初为八十,等到成吉思汗在四十四岁被蒙古各部落选为可汗时,人数已达万人,其中一千是弓箭手,一千夜间值卫,八千日间供作战。成吉思汗所制定的纪律,成为蒙古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因素。蒙古军全盛时期有九十五个千戶,四个万戶,说明兵力十万以上,而绝大数为骑兵。史家有谓:其军力虽中国的汉唐盛世,全不能与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相比。但据西方史书所载:成吉思汗与他的四个儿子,先后统率下的军队多至五十万人。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於1206年成为可汗时,金朝在中国北方建国的皇室已屆五代,正是南宋的中期宁宗的开禧年间。成吉思汗打过一次金国的中都-北京,等於为他叔祖父雪恨报仇,但深知不易全面征服。北京城破后,他找到原来辽国宗室在金国任尚书省员外郎的耶律楚材(其母为汉人)予以重用,后来他继事成吉思汗的第三子太宗,前后凡十数年,官至中书令,制定了蒙古帝国的法令。
太宗时,有亲信献议杀尽黃河以南的汉人,将佔地改做草原供牧放马匹。耶律楚材力主不可,应令汉人生存,俾可收稅纳粮,以充蒙古军西进的费用。他这一语不知救了若干万人的性命。西方史有记:蒙古军在一百年间一共杀了一千八百万人,未知是否包括亚洲人,又此数字何所根据?是否只是欧洲史家的反宣传?
成吉思汗的亲信和士兵,绝不限蒙古人,各民族都有:畏吾儿(今写作维吾尔),摩尼,回,佛教徒,西域人,中东人,欧洲人。汉人之被起用,始於成吉思汗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
给成吉思汗掌管国尔的大臣塔塔统是畏吾儿人,他奉命用畏吾儿字母写蒙古语,此后蒙古人才有了文字。畏吾儿文是自右向左写,蒙文则效汉文自上向下写。西方历史对塔塔统和耶律楚材这两位功臣,都有记述。
成吉思汗在被选可汗以前可能目不识丁,但绝不会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里所写,是一个“只识弯弓射大鵰”的老粗。毛泽东比一般人读书都多,可能他不肯读元史,亦可能他故意将成吉思汗贬低。秦皇,汉武更难和他本人相比了。
成吉思汗在后来二十年之间,招降了贝加尔湖西岸的六部落,降服了畏吾儿,入大同,居庸关和中都北京,致金国迁都开封;征西辽(辽亡於金,迁新疆西部后是为西辽)打花拉子模(古波斯极东的一省,即今阿富汗),四度打归顺金国的西夏(今宁夏,甘肃,青海一带)而亡之。长子拙赤(Juchi)於招降新疆境內七个部落后,深入西伯利亚中部,打进俄国,后来死於军旅,长孙巴禿(Batu)遂做了俄国的盟主,被封钦察汗国。成吉思汗於1227年病歿甘肃境內,相传事先落马受伤,享年六十五岁,葬於何地,终无所考。今日內蒙自治区呼和浩市的陵墓,无非是一衣冠塚或纪念堂。后世称成吉思汗为元太祖。

忽必烈
依遗命,次子(Chitagai)受封中亚的察阿台汗国;三子斡歌台(Ogotai)在蒙都和林继承大统,皇号太宗,伐金,亡之。太宗死於毒酒,事后其子古余克(Guyuk)继位时,正在欧洲督师,暂由太妃摄政。古余克皇号定宗,在位仅三年,暴卒。此后大权旁落成吉思汗的第四子(Tuli)的家族。1251年,长子蒙固(Mangu)即位,皇号宪宗,八年后去世。此时除了后来的元朝帝国外,共分为四大汗国,蒙固的胞弟旭烈兀(Hulagu)领地中东的伊尔汗国。1260年,忽必烈(Kublai)在多仑即位,后来领地中国及西伯利亚东部。四年后,他将蒙古帝国的京都和林迁到北京,开始加強金国原有地区的统治,並对付南宋。元世祖於1271年正式登基,成为中国元朝第一位皇帝。但八年后,南宋才宣告覆亡。此时,蒙古帝国的全部疆域远至今日的俄国和匈牙利,西南到波斯湾,东北到堪察加半岛,是人类有史以来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蒙古对南宋通使,远在蒙古灭金十五年之前,此后双方关系时好时坏。蒙古军旨在西征,一时无心南下;而蒙古王室內部多有权利上的爭夺,其他汗国莫不有此现象;加上蒙古帝国不曾建立一个世袭的体系,爭夺领导成为各汗国百年以后的致命伤。
蒙古军南下先攻取的是绥远,陕西,四川,湖南,湖北,各地宋军渐渐不战而降。宋恭宗知大势已去,遂宣告投降,皇室眷属全部被俘北上大都北京。在浙江,福建的文天祥,张世傑,陆秀夫三人等於最后三条支柱,把南宋的寿命延长了三年。文天祥和陆秀夫俱进士及第,张世傑堪称勇将,力战后身亡。文天祥在福州匡扶端宗,终至被俘系狱,三年不屈,被杀,元世祖惜之。他的“正气歌”永垂后世;陆秀夫则与皇弟一同跳海自杀,免得受辱。
忽必烈在登基前,曾亲征高丽和云南的大理国。登基后,日本拒不朝贡,遣师伐之(1274年),遭遇飓风船覆败归。陆路打占城和安南(1284年),攻金齿,缅甸,八百媳妇(1290年)即今云南以南诸国;並遣舰船到爪哇(1293年),旨在扩展疆土。倘不说失败,也未见有显著的成就。蒙古军秉承成吉思汗的指示,在战术上总是成功的;但只能初时取胜,而乏长期性的政治效能。例如:元朝所派出等於节度使的“达鲁花赤”,除了极少数例外全是蒙古人,派在路,府,州,县,而这些蒙古人,全不解汉语或识得汉字,因此和部下与人民隔阂至深。蒙古人以下是色目人(西域各民族),第三等是汉人,而汉人也分两等:上者为原金国土地上的北方人,下者为南宋故土的南方人。
![]() |
![]() |
元朝给西方国家良好的印象是,自欧洲到东方,路上是通行无阻,接纳西方宗教,接迎罗马教宗来使,还有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所写的遊记,他曾在扬州任职达鲁花赤三至四年。元曲也就是杂剧之盛,给元朝大增光辉;其起源始自大都北京,然后传至南方,初时有作家十人,其他以省而计:河北十八人,山东五人,山西六人,河南与湖北各一人,共三十一人。蒙古立元朝以后,二十年间偶有科举,但不取士,一般饱学之士抒情诉怨,写故事,做为娛乐,又可成为实用的民间表演艺术,集道白,唱工,表演,简单的道具和器乐之大成,亦后来开创各种戏剧的先导。直到我的幼年,也就是二十世纪初叶,山东各地乡村里每到正月还有唱“小戏儿”组成班子的义务演出,或自动由听者献捐,以充演者的伙食费。此即元朝杂剧仍在延续中的说明。
史家有统计:中国历史帝王中,年逾七十的有汉武帝,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和明太祖;年登八十的只两人,自贻倾覆的梁武帝(南朝)和忘恥偷安的宋高宗(南宋)。以上统计出自明朝的史学家,清朝各皇未计在內。
元太祖成吉思汗在位22年,太宗斡歌台在位12年,定宗古余克在位三年,宪宗蒙固在位八年各不列下表,自元世祖忽必烈起各皇帝列如下:
帝称 |
皇号 |
国祚 |
备註 |
世祖 | 至元 | 31年 | 有铸币並发行“中统元宝交钞” |
成宗 | 元贞,大德 | 13年 | 有铸币並发行“至大银钞” |
武宗 | 至大 | 4年 | 有铸币 |
仁宗 | 皇庆,延佑 | 8年 | 有铸币 |
英宗 | 至治,泰定,致和 | 8年 | 有铸币 |
文宗 | 天顺,天历 | 3年 | 不详 |
宁宗 | 至顺 | 3年 | 有铸币 |
思宗 | 元统,至元,至正 | 36年 | 有铸币(元朝国祚97年) |
(注:元世祖於至元八年才入主中国) |
皇号和国祚的年数,元史不同的版本出现差異。“中统元实交钞”分十种不同的票面,最小的是铜钱十枚,最大的是两千枚,称为“二贯”,等於银子一两。此兌換率和民国初年相差甚微。后来发行的“至大银钞”原则上是以银为本。纸币可随时与硬币兌換,因此币制稳定,直到元朝末期。至於图示的铜币有无伪制在內,须经专家才能辨別。
银锭开始使用於汉朝。元宝重五十两,中锭重十两。民间使用的“碎银子”规划不一,交易时秤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