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走廊 ✐2004-09-01

2004 香港印象

殷颖

 

  我在过去一,二十年中,曾多次去香港,因当时我主持的出版社在台,港均有业务,故一月中会有数日在港工作。多半住在九龙窝打老道的青年会。因我的出版社刚刚在青年会宾馆的对面。而居港期间的活动,也多半都在九龙的旺角与油麻地一带,很少过海到香港去。我虽因工作访港频繁,但对香港的印象卻不佳,因我不但不喜欢香港的殖民地文化,也因不谙其语言而感到相当隔阂,卻从未打算要深入地去研究一下香港的文化。但此次在台北读了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上“三少四壮集”中蔡珠儿的专栏,並根据陈映霞的介绍去买了蔡珠儿的云吞城市南方绛雪二书,读后才对香港完全改观。蔡珠儿应为我所见到最成功的香港代言人,但不幸她所代言的香港,卻是一个失去了昔日“东方之珠”耀眼光芒的香港。而蔡珠儿能在七年居住香港期间,不单对香港情深似海,而且更能吃透了香港文化的精髓,进而再将香港完整地,深入地介绍给读者。其用情之深,之挚,令人感动。蔡珠儿虽侨居香港,但卻比香港人更香港,读了她的文章,不仅使我感到遗憾与惭愧。因为过去数十年穿梭港,台,匆匆过往,卻从未认真地,向它看一眼,实在是太愧对这个“云吞城市”了。
  我在2004年四月因故再次造访香港,这次我並未住进过去住过的青年会宾馆,而且连旺角一带也未去。这次我是由旅行社安排住在尖沙咀的粵海饭店,粵海饭店位於尖沙咀的宝勒巷,是界於金巴利道,金巴伦道与加连威老道之间的一条小街。巷內及附近佈满了餐馆,不少是二十四小时营业的饮食店,比以前住在油麻地时更方便。但这次我访港的印象卻比过去完全改观,几乎变成了我不认识的陌生城市了。尖沙咀附近的建筑虽略有改变,但基本上並沒有多少不同,不同的是人,是九七之后由后殖民地文化中蛻变出来的另一种残留殖民色彩,及迎拒间之一国两制的矛盾而尚未真正统一的鸡尾酒式的复杂文化。


人山人海的香港街头

  疾行在尖沙咀街上的,是依然拥挤的人群。其中百分之八十是青年人。上班族的男士们都是西装领带,手提公事包。女的都打扮入时,衣着清涼,肩披手袋。男女均手持行动电话,边走边讲,旁若无人,几无例外。而男女青年都身材苗条,体态轻盈,几乎人人可以上电视或报纸作瘦身广告的代言人。我居住旅馆附近的几条街道,都挤满了大大小小的饭馆,用餐时卻几乎座无虛席。多半是上班族的青年人。街道上除餐馆外,便是形形色色的手机店,以及年轻男女的服饰店,与各式各样的化粧品商店。我走遍了几条街卻找不到一家书店。街角上的书攤所陈列的多为服饰与娛乐杂誌。以往常见的几种报纸与杂誌,多半找不到了。如今报纸的首版头条都是商业与娛乐新闻。政治新闻藏在你不易找到的小版面,且多语焉不详。这说明现在的香港人只关心商业与娛乐,他们似乎对政治不感兴趣,因为政治是他们的痛腳。但今年记念六四与七一,香港卻又有几十万人涌上街头,好像又非常政治。这似乎都是香港的残留殖民意识与九七回归所纠结酝酿出来的复杂情绪吧。
  我由这些在街上匆忙走过的茫茫的人潮风景中,可以体认出香港人的失落,无奈,与对前景的茫然。他们一手提着公事包或是拉着手袋,一手将手机固定在耳旁,面无表情地向不同方向奔走的情景,一直在撞击困惑着我的心灵,茫茫然的人群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使人有一种伧楚的感觉。我有时会将这场景推远一些,好像在看一幅海市蜃楼。眼前这幕鲜活的人群动画,好像並不是真实的存在。
  不知久居在凤凰山上的蔡珠儿对此种情景有何感想。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艺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风

谈天说地

儒家社会主义的理想 ✍亚谷

谈天说地

信仰宗教与文学 ✍于中旻

谈天说地

金玉食粮议 ✍于中旻

谈天说地

人权与政权 ✍于中旻

点点心灵

早春的消息 ✍音凝

寰宇古今

模范教牧贝克斯特 ✍史述

谈天说地

咬了一口苹果之后 ✍殷颖

点点心灵

“比”的生命哲学 ✍湮瀅

寰宇古今

迈尔的旷野呼声 ✍冯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