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报 eBaoMonthly.com
谈天说地 ✐2025-10-28

敢反独裁首领的华娜拉

于中旻

 

恶人虽无人追赶也逃跑;
义人卻胆壮像狮子。
违棄律法的夸奖恶人;
遵守律法的卻与恶人相爭。(箴言28:1,4)

  希特勒作为纳粹德国领袖,以世界霸主自居;他当权的年日,一意孤行,在所有民主国家权要面前,从来不知道屈服,让步。不过,就在他权势如日正中天的1938年,卻为一名弱女子破例了。
  华娜拉(Nora Waln, 1895-1964)於1895年六月四日,生於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格兰平山(Grampian Hills),是一个公谊会(Quaker)家庭。她进入斯沃斯莫尔(Swarthmore College)大学,该在1919年班毕业,但因为公谊会注重慈善服务,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外救济工作,宁肯失去毕业的机会。1918年,娜拉随法国救护车,在敘利亚服务。
  欧洲的战爭结束后,1920年,她访问中国,在那里,与一林姓家庭建立了持久的友谊,继续住了十二年。在中国期间,遇到了一个英国人,敖兰希尔(George Edward Osland-Hill, c.1884-1958),因为当时中国的邮政由英国人主持,所以他在邮局任高级职员,年纪比她大十一岁,娜拉称他为“泰德”(Ted),異地相识,相爱而於1922年结婚。
  娜拉在华的那段时间,经历中国的混乱和苦难,为文报道遙远的神秘国度;改朝換代的阵痛,军阀的割据,列強的侵凌,报道孙中山想望“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的领袖列宁,意图使中国成为苏联共和国之一,也见证日本进佔东北,並满洲国的产生。她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和道德观,感受到这个饱受侵凌的老弱国家的脈搏,抽搐和流血。
  1934年,泰德退休了,因他一生爱音乐,为了达成他学习音乐的心愿,先入伦敦Royal College of Music,又去法国住了一年半,继去德国再学音乐。娜拉不太愿意,最后接受了丈夫的決定。因此,他们移居德国一直住到1938年。她写了一本书,寄到英国,要在那里出版。但文中有对纳粹不满的地方,被邮检发现而沒收。纳粹告诉她,如果他肯改写,为纳粹说说好话,就可让她出版;她是公谊会信徒,坚持必须凡事诚实的原则,“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断然拒绝说:宁可牺牲生命,但不能牺牲真理。
  不过,她未至牺牲生命,获允离开德国,书稿卻不准带出去;她凭记忆重新写过,成为1939年出版的Reaching for the Stars,竟然成为世界第二畅销书,后来在美国出版,名为即将来临的风暴,在德国领袖所著语无伦次的畅销书我的奋斗Mein Kampf)之先,使人识破纳粹的谎言,不要对其保持幻想,有助世人认识纳粹真相。书中敘述其如何发展,批评纳粹,並预言其将为害世界;但她说,德国是如此优秀文化的国家,人民有理性,希特勒和纳粹必不能长久控制。这揭露纳粹政权的书,自然惹动他们的忿怒,竟然囚禁她的亲友,以为报复。华娜拉本於公谊会仁慈服务的传统,无法坐视別人无辜为自己受苦,宁可自投网罗,去了德国,挺身而出,表示书是她自己写的,应该为其內容和任何后果负责,甘愿自己进入监狱,以代替无辜的亲友。不过,纳粹不愿监禁中立国美国的公民,兼因她已经颇为有名,如果她因写作说真话,因而连累亲友入罪监禁,实在说不过去;也许有些可能是,为她无畏的义勇感动,或怕这位如此为真理坚定的表现,会作出更极端的行动,就更不值得了。无论如何,当时的希特勒和纳粹,衡量利害之下,不得已作出稀有的让步,把娜拉和她的亲友们一同释放了。他们离开德国,去了英国。
  在第二大战期间,娜拉夫妇把他们的家,作为暂时的收容所,适时作发光的灯台,和建造在山上的城,接纳从德国,挪威,和捷克等地私运出来孤苦的孩子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轴心国失败了,娜拉去德国出席过纽伦堡对纳粹的审判(Nuremberg Trials ),后和泰德再度来到中国。由於娜拉精通中国语文和四五种方言;她並到过蒙古;由於她通晓当地语言,住过许多当地人家,所以能夠作有深度的傑出报道,就亲身所到的地方,不仅是所历並亲眼所见的实況,更能夠认知他们的文化和感受;她见过许多政要名流,包括毛泽东,和麦克阿瑟,也深及平民百姓,所以不同於道听途说,或闭门造车者可比。而为星期六晚邮,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等著名报刊,继续撰写文章,当然是出色的真情实況的报道,受到读者欢迎;而她所著述多种书籍和单行本,也经译成不同的文字,流传颇广。
  1949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继而韩战爆发。娜拉到韩国和日本。她曾先后住过二十三个日本家庭作客。这勇敢的女记者,参与麦克阿瑟率军趾高气扬的登陆仁川,为身历其事的六名记者之一;她並随美军前进,直抵鸭绿江岸中国边界;及至中国志愿军反攻时,险些被俘,如果不是逃得夠快。她留在东方,得以报道麦帅被杜鲁门免职,然后黯然消隐。
  在地球表面上多年漂泊,娜拉选择与孤单为伴,与異国人民同住。有一项希奇的事,真理总是与艰险结伴同居;要採访真理,必须赴艰蹈危;娜拉追随危险,为的是见证真理。最后,还是从绚烂归於平淡,娜拉与丈夫決定,还是去欧洲度其晚年。在那里,泰德先她於1958年离世,享年逾七十。华娜拉到了古时曾被称为“地之极”的西班牙,也就是圣经中的“他施”,定居在南部阳光海岸的Malaga地方,一直到1964年九月二十七日,走完她人生的旅程,安然逝世。

插图:

  1. “Photo of a Lioness Drinking Water” by Dorota Semla (Pexels.com, accessed 10/2025)

(同载於圣经网 aboutbible.net

https://ch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251002

 

©2004-2025 翼报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