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报 eBaoMonthly.com
谈天说地 ✐2015-06-01

中国名花-莲

刘广华

 


  莲花又叫做荷花,因为莲花与荷花同属一个家族,古人叫做水芙蓉。莲花原产中国,在水中生长,所以又称出水芙蓉。莲花所结的果叫做莲子,莲花的根就是莲藕。荷花的叶子比较大,很有用途。在世界大城香港种莲花,似乎比较困难,除非住在天台或新界。笔者住在美国的迈阿密,莲花和荷花都种过,非常成功。莲花有日间开花的,也有夜间开花的,而夜间开花的比较香。对笔者来说,荷花的香气最好,因为浓而不俗,令你忘不了它。俗语说,各花入各眼,正如情人眼里出西施,沒有一种花是不可爱的。笔者喜欢莲花有两个原因∶第一,已故內人的名字叫做爱莲,是她祖父替她改的,因为她的祖父很爱莲花,曾经收集全国有名的品种,种在他的莲塘里面,公开给遊客观赏;第二,受了大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爱莲说”影响。周氏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理学相当於哲学。“爱莲说”原文如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晉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靜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笔者试试先把“爱莲说”翻译为白话文,然后与读者们分享其中的哲理:

  生长在水中和陆地上面的草本花和木本花,令人喜爱的实在太多了。晉代陶渊明独爱菊花;自李家所建的大唐以来,世上的人很爱牡丹花;而我则独爱莲花,因为莲花从塘泥里面长出来卻沒有被染污,在清水中洗澡卻沒有妖气,茎是中通外直,不打橫生也沒有旁枝,香气远播而清鲜,像一个少女长得亭亭玉立,你只可以站在远处观赏卻不能夠肆意玩弄它。所以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豪;莲,是花中的君子。真可悲!对菊的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闻了;对莲的爱,与我相同的还有谁呢;对牡丹的爱,正合乎众人的口味啊!

  晉继汉而生而远不及汉,汉人对汉仍然十分怀念,只恨江山已改,人事全非。因此,有许多高雅人士选择过隐居的生活,不求名利,不恋富贵,寄情於山水文艺,陶渊明就是一个代表人物。陶渊明曾经当过晉官,后来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过隐居的生活。陶渊明最有名的文学作品就是“桃花源记”,是一种避世的哲学思想。当今人人都谈入世哲学,追求名利,讲现实而向钱看,谁还傻头傻脑的去追求世外桃源呢?所以周敦颐说得对,今天爱菊花的人实在太少了。

  唐朝是中国第二个黃金时代,唐人追求声色犬马,新潮享受,唐明皇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因为他除了宠爱杨贵妃之外,后宮还有三千佳丽,建华清池,天天饮酒取乐,不理朝政,不关心百姓。这就是唐亡的主要原因,可是唐代的享乐主义,一直影响着唐后每一个朝代,直到如今。

  1998年,当美国克林顿(Bill Clinton)总统访问中国的时候,西安以唐礼接待,非常豪华。周敦颐说得对,“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代表繁华富贵。周敦颐不是说人人都爱牡丹,而是说人人都“甚爱牡丹”。“甚爱”就是爱到癫狂,死也不肯放手。我们住在海外的侨胞听说,中国一直在考虑採用牡丹做国花,只因毛泽东喜爱梅花的缘故,所以至今还沒有最后決定。

  笔者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住在海外的一个无名的小华侨,然而,里面还带着中国人的血脈。因此,笔者斗胆暂时离开一下主题,发表一点个人对梅花的卑微意见。笔者认为梅花最有资格代表我们大中华,梅花是我们民族的花。朝代会更換,国家会兴衰,但是大中华民族永远生存大地。当年慈禧太后下旨定牡丹为大清国花,希望大清帝国永远繁华富贵,今天慈禧太后和大清帝国在哪里呢?圣经说:

“至於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样;他发旺如野地的花。经风一吹,便归无有;他的原处,也不再认识他。”(诗篇103:15-16)

  本文是谈莲花,不是讲梅花。周敦颐称莲花为花中之君子,君子一辞,凡是中国人都懂得它的意义,不用笔者在这里解释。数千年来,君子是我们中国人做人的标准,交友的对象,处事的原则。所谓做人要做一个君子,交友要交君子,处事要有君子之风。笔者从小就经常听到母亲这样叮咛∶“交到好人成君子;交到坏人变乞儿。”笔者相信,所有为人父母的,都盼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做一个君子。既然是这样,我们为什么不种植莲花,用来做实物教材呢?住在大城市的年轻父母,为什么不带自己的儿女到有莲塘的农村去旅行,让他们从小就亲眼看见莲花怎样生长呢?


周敦颐

  周敦颐的“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但是影响后世深远。为此,笔者要介绍一下这个伟人,作为本文的结束。周敦颐生於1017年,死於1073年,年仅56岁,为人正直清廉,胸襟广阔,一生热爱莲花。当他死前一年,抱病在身,与好友三五,坐在他家的池塘旁边,欣赏莲花,一时有感,写下这篇不朽名作,字字珠玑,启人心窍,百读不厌。

https://ch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150604

 

©2004-2024 翼报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