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报 eBaoMonthly.com
谈天说地 ✐2011-12-01

第三个人与第十九个人

-终於出现了一个好撒玛利亚人

殷颖

 


Parable of the Good Samaritan, 1670
by Jan Wijnants(1632-1684)

  耶稣在两千多年前讲的那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路加福音10:30-37),提到了祭司(传道人),信徒(利未人)及撒玛利亚人(外邦人)三人,都看见了那个被強盜打伤,剝去衣裳的遇难者。但前两者皆望望然不顾而去,(“就从那边过去了”)。这两位见死不救的冷漠人,应皆为遇难者的同乡,更为同一信仰的教徒,但他们对遇难的同胞均未施救,擦身而过。惟有第三个路人,此人是一个異乡人,原本为犹太人唾棄的異族与異教者,看见这位遇难者便发了慈心,上前出手相救,並将遇难者扶上自己骑的牲口,带到旅店,予以救治,並预付了各项费用才离去。主讲的这个“好撒玛利亚人”故事,已经让我们读了觉得痛惜与遗憾。但在两千多年之后,在中国大陆卻发生了另一个类似的故事:“小悅悅事件”。2011年10月13日,在广东省佛山市,两岁多女童小悅悅,在马路上被车撞了两次,奄奄一息。车祸发生后她身旁有十八个路人经过,都看见了受伤的小女孩,都不愿停下来施以援手,不顾而去(有街边的录影为证)。直到第十九位路人出现,是一位五十八岁的拾荒妇人,陈贤妹。她经过时自然而然地动了慈悲怜悯心,帮小悅悅找到家长送医救治。但因误了救治的黃金时间,在医院中掙扎了七天后离开人间。这一事件,引起各界強烈反应,媒体与报纸连台连篇报导,由大陆扩及全世界,成为一个热议题。我在同一家报纸上便陆续剪下了约十几份报导与评论,讨论十分热烈。
  两千多年前基督讲述好撒玛利人的故事,冷漠人与好人的比例为2:1。今天在小悅悅事件中冷漠人与好人的比例则为18:1,冷漠人增加了九倍,好人仍然只有一位。报导与评论中,有官方,媒体政论者,学者等,大家都口吻相同一致批评佛山人的冷漠。佛山人也並非完全冷漠,有数百人聚在一起宣誓:“不要做冷漠的佛山人”。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则表示,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
  媒体最新民调,官德,医德,师德都已沦丧:“向钱看导致缺德”,使中国过去的礼义之邦沦为缺德社会。又谓“中国道德已倒退十年”等等,在各种反省与探讨中,网民也有相反的意见。民调显示:如有人倒在路边,你见了应如何做?六成受访者选择打110(报警),但不要靠近伤者。愿意直接帮忙的人不到一成,八成选择悄悄走开,因为“做好人代价太大了”。有三成受访者对小悅悅事件中冷漠的十八个人,表示“理解”与“支持”,认为不应过於苛责冷漠的路人,因许多情況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存在不一定合理,存在一定有原因。)
  10月19日的报导,长沙市有一人被车撞倒,好心人将伤者送医,卻遭伤者之子要求赔偿3500元。救助的好人怕被打,只好赔钱了事。可见好人做不得。针对此事件北大副校长呼吁要重拾助人道德,公开鼓励要做好人好事,如果中间发生风险,北大要无偿提供法律支援。中国青年报也表示要发动舆论制裁,在网上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校长撐腰年”,一时爆红。这都是小悅悅事件发展的余波。这不禁使我想起四十多年前(1966.4.30),由於一位美国留学生狄仁华,在台北中央日报副刊上撰写了一篇“人情味与公德心”,批评台湾人当时的自私冷漠,只重人情不讲公德,也曾引起台大,政大等发起“青年自觉运动”。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便无疾而终。希望小悅悅事件引发人对生命的态度能有所改善。
  基督对律法师所提出要求解释的“爱邻舍如同自己”,因而讲了这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然后问律法师说:“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邻舍呢?”那人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两千多年过去了,犹太人的社会仍然是一个冷漠的社会。举世七十亿人口的国际大社会正历经各种天災人祸的打击,世人多半表露出冷漠的态度。弥迦先知在二千七百年之前便已道出了上帝的心意:“耶和华[上帝]岂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么?…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迦书6:7-8)耶稣在传道时,常常“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马太福音14:14),这就是神爱世人的心,也是基督讲这个“好撒玛利亚人”的背景。但世人的心卻因为罪的缠绕与自私的欲望而冷漠了。这便是在基督讲述中,面对一个被強盜打伤性命垂危的人,卻望望然从那边过去了。小悅悅事件发生后眼见这个小生命血流满地,躺在血泊中,亟待援手,卻有十八个人由她身旁经过不顾而去,直到第十九个人,一位拾荒的妇人出现,才毫不考虑伸出了援手。
  在“好撒玛利亚人”故事中的前两个人,一个是祭司,即职业在圣殿中供圣职的人,一个是犹太人,应为一位上帝的信奉者,二人都具有宗教背景,且均世代受恩,但眼见遇难的同胞在垂死中掙扎,卻不顾而去。小悅悅事件中前面的十八个人呢?有沒有一位宗教徒?平时持斋唸佛,进庙献香油钱者,或按时到礼拜堂中聚会读经祈祷者,何以也能狠下心肠面对一个待救的生命,不顾而去?也许这位信徒想过:“我已将当纳的奉献捐给教会了,这种善事应由教会来做”。但今日的教会呢?在公益项目下列了多少预算呢?由於经济不景气,教会中主要的预算(如人事,宣教…)都顾不上,怎有力量去做社会救济工作。如今专做慈善事业的“慈济”正如日中天,救济急难的大业已涵盖全世界,不如让他们去做吧。教会只关切人的灵魂才是最重要的,因宣教的事工应远比救济重要。然而上帝与基督的天心,是这样想的吗?
  “好撒玛利亚人”是救助遭強盜洗劫打伤者,“小悅悅事件”中的第十九个人是唯一发了慈心伸出援手的人,但这两个人好像都是社会的边缘人,既不是社会中的主流,也非社会中的清流。撒玛利亚人是平素为犹太人瞧不起異乡人,拾荒者更是下层社会在穷困中掙扎的人。这两位虽然平时遭受不公平待遇,並未愤世嫉俗或存仇恨心报复心,而是充满悲悯情怀,愿舍己救人。这不正是弥迦先知说的“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之心”的典范吗?其实,也不必用民调或上网来调查,我们自己扪心自问一下,在这两组人中,我是否也能成为“好撒玛利亚”中的第三人,或“小悅悅事件”中的第十九人呢?

https://ch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111208

 

©2004-2024 翼报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