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报 eBaoMonthly.com
书香阵阵 ✐2006-10-01


读书乐

健康有道

林振时著  福音文宣社

 

  有人以为教会只讲属灵的事,传福音,何必讲身体卫生?
  圣经说:“操练身体,益处还少;惟独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提前四:8)其实,使徒在这里所说的,不是操练身体和操练敬虔的绝对不能相容;而是作二者好处的比较,並不是说敬虔的人不该注意身体健康,更不是说,忽略身体健康,就自然成为敬虔。相反的,圣经讲“重生”,自然是表明先有肉身的生,有今生,才有来生。如果沒有天然的生,就说不上重生。圣经並不提倡“二元论”,以为身体与灵魂是相反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等;卻说到:

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並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哥林多前书6:19,20)

  这样说来,圣徒不仅要保持身体的圣洁,也应该顾惜自己的健康,像保守神的殿一样。主耶稣印证旧约的教导:

“以色列啊,你要听,主-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马可福音12:29-31)

  爱主爱人是当行的,说来虽然简单,但若沒有身体,或不能胜任的身体,就无从作到。所以,保持健康,是遵行主命令的条件。
  记得:好几年前,去医院探访一位年老的传道人。想不到他说:“不要相信人的话,病中是祷告的时候;要在健康的时候祷告,多多祷告,到病痛中,就不能好好祷告了。”这也是说到保持健康的重要。因此,常希望基督教出版社,会有本讲医药卫生的书出现。

  作者以多年从医的经验,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写了本书,从心理卫生到生理卫生,兼及个人卫生和公众卫生;不是说教,也不是专谈医药,而是给读者作保健参考。书中有些术语,中文因使用地区不同,说法有異,就提供中英对照,是设想得很周到的表现。
  本书比坊间此类书更好的地方,是针对读者的需要,辟除有些华人传统的成见,非常实用。比如说:“吃什么,补什么”(页23-25),华人几乎以为天经地义,集非成是,以讹传讹,为害不浅。著者直接指出,那是不科学的,沒有那回事。这也可以帮助人,节约不必要的浪费,更有助於保持生态平衡。作者说:

我们需要的是氨基酸,不必去強求昂贵的食物,食物再昂贵,那些酵素也照样分解,不分贵贱。...我们信徒在明白这道理之后,要以身作则,以圣经的教导为指针,去影响我们周围的人,而不应该跟随潮流,无原则的享用美食。(页24,25)

  这段话,不仅是真知灼见,也见仁者宅心,可比圣贤,值得留意。
  第二部分“健康讯号”(页75-110),体征病象,一般保健书中较少讲,是很有益的。找病绝非无事忙,而是能夠及时诊治,迟则贻悔。
  从书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已经走出诊疗室,但不改济世的仁心,仍然沒放下学习,赶得上时代。否则抱着旧地图,自然不合用。从前以为是“不治之症”,现在已经可以轻易治癒了。且不说陈旧中医的那套阴阳五行,肾睪不分,大众已经知道不是那回事了。就连心思情感,中西过去都这样说,其实“心”不能思,但沿用成语,並不等於认同过去的思想。书中穿插风趣的典故,不仅当轻松笑话,也可使我们知道,医学距用理发匠作外科手术的时代,已经进步了多远,应该珍惜前贤所作的贡献。
  偶见有用词欠当,当归於编者的疏忽,是该避免的。如说到:“公羹公筷”(页194),公筷不难明白,“公羹“是什么呢?原来“调羹”是汤匙的另称,汤匙,茶匙,药匙,简称都是“匙”,调羹则不能简;“羹”是加味较浓的汤,不能以“羹”代替调羹。实际上,在餐厅或一般家庭,公用的Serving Spoon,大致已经通用了。又在论到药皂的时候,说石碳酸只能“调味”(页30),这可不得了,真要“病从口入”了;“调味”只限於烹调。以上两事似乎相关,说来当笑话,无伤大雅也,可莫实行。至於专业性的意见,就不能提出了。

  老子有个弟子庚桑楚,是畏垒地方的贤人;南荣趎来见求教,庚桑楚自知才小,要他去见老子。南荣趎带着干粮,走了七日七夜,见到老子。有一段很有意义的会话。老子劈头启发他,“带了一大批的群众同来”,意许多人的成见。南荣趎自知不敏,只得退一步:“若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卫生”一词的来源由此。
  这个有关卫生的小故事,颇有值得思想的地方:首先,要除去许多不正确的成见;其次,不要以为看了这本医生的书,就明白了医药的大道,无病长生;但当知道,参照实行,不讳医忌疾,才可以卫生保身。这包括注意身体的和心理的健康,还要皈信基督,得着永生。
  在各专业中,医生信主的比例最高。医者学习养成系统思考,谨慎从事,使有一种责任感,因为医生错误,有时沒有从新来过的机会。从解剖和观察,知道人体构造的复杂精巧,会与诗人一同感歎,向神说:

“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处被联络;那时,我的形体並不向你隐藏。我未成形的体质,你的眼早已看见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写在你的冊上了。”(诗篇139:14-16)

  这样的情思,在字里行间,常会流露出来。如果把人体当作是偶然的产品,看不见人灵魂的价值和创造的主,能作好医生的可能,即使会有,也必然減低。最敬业负责的人,把给人治病当作修換零件,对国家交差,工作的乐趣的来源定会失去,也就谈不到什么爱护,什么仁心仁术了。
  在“医学信息的评估”章中,作者提到,“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医生的话信一半”(页225)。这文章我也读过,还记得,那文是一位医生写的,其人曾任医学院长,题目是:“医生的话信一半就可以了”,刊载在一本医学杂志。他为什么这样说呢?作者举出三个理由:一是医生常规定病人作什么,而少说到不作什么;一是医学不是全知,医生也不是全知,医学上常有新的发现,有时发现另一面,有时且与前面的宣断相反;一是各人体质不同,诊治和用药量也就不同,就像饮酒,有人千杯不醉,有人半杯脸红,无法以偏概全。大意如此。这未言,未知,未全的三项考量原则,岂不也可用於科学研究,用为写文章,及观事处人,的智慧吗?
  现代人讲究健康饮食,为的是享受今生,延迟与死亡的约会;这类书也纷纷应市。不过,其正确可信的程度,颇有疑问。但本书是基督徒的作品,从身体结构,看出创造主的傑作,指出拥有这些器官的责任,由保健防病,到诊查修复,无所不备。一卷在手,读来不止消閒,是乐事,也有实用,盼毋错过其中的信息,就有福了。(于中旻)

https://ch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61031

 

©2004-2024 翼报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