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散文写作(五)
见证文学
(一)走出见证模式的窠臼
在教会的刊物上,节目单上,或佈道单张上,常常会看到“我的见证”。
这类文章多半是要见证自己得救的经过,或在生活中遭遇艰难,或在困顿中蒙恩的记述。有的见证读来十分感人,但有些一读便觉似曾相识,並且由文章的开始,就能预知结尾。隐隐约约地让我们看到了“我的见证”的撰写模式,有如另一种属灵的“见证八股”;见证的感染力因而大減,就破功了。因此,我们悚然憬悟:见证的文学,要竭力避免落入一贯模式的窠臼。旧鼓词说部中的固定模式是“公子落难,小姐赠金,试场及第,衣锦荣归,完婚团圆”。这类鼓词说部,仅管书名与人物不同,但故事都循此模式进行,你读了开头,便了然结尾。读多了难免厌倦,文中的感染力,也折损殆尽了。
此为见证文学的第一个禁忌,要将见证文章写得不像“我的见证”模式的见证,也许,才是最佳的见证。
(二)见证文的语言
见证文约分为两类,一是写给信徒看的,述说属灵的经验与心得,在教会內与信徒们分享。这种文字多半会引证,套用许多圣经的章节,自然而然地,便会採用熟悉的和合本圣经语言,与信徒相互“交通”。这种“圣经语言”,信徒读了十分舒畅,都能在灵里得到“造就”,並获得“喜乐”。另一类是得救的见证,主要的对象,是给非信徒看的,是要让人读后受到感动,从而相信耶稣。这类见证如再引用大量的和合本“圣经集句”来写作,便不易“交通”了。因为你的对象並不熟悉这八,九十年前的和合本圣经语言,一种隔了许多年代的文体,便无法向现代人作出有效的见证。
即便是向信徒作的见证,应该也不至於标明“本文纯对信徒,对外恕不公开”吧!因此,见证文学的写作,必须要採用当代的文体与语言,才不致因使用过时的语文,而減弱了你见证的力道,甚至折损了你见证的果效。
(三)感人的见证
写见证的目的,多半是要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他人,希望別人因自己的见证受到感动,从而有所改变。这个“目的”虽然很好,但若这种企图心太強,便可能会使用一些比较夸张的语言,甚至设计,造作一些戏剧化的效果,以增強你见证的力度,这样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还适得其反呢。
一个有效的见证,使用的语言文字要自然,要平实。不能做作,不需強调,言词不必刻意修饰,每一句话都掏自心窝,自会引起受众共鸣。常常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自然真实的语言文字,才最能使人受到感动。其实,见证即证道,见证文学,也就是讲章文学。早期教会中一篇最能使人受到感动的讲章,便是彼得在耶路撒冷向犹太人讲的见証,他这篇简短有力的见证,直指心臆,能教犹太听众都感受到信息的扎心(使徒行传2:11-36)。当场便有三千人接受了呼召,並随即施行了悔改的洗礼而归主(使徒行传2:41)。
记敘文学与报导文学
记敘文学不必用浓豔的笔触,与冗长的情节,写来要平实质朴,清澈如水。文笔应亲切明晰,要言不烦。不要掉书袋,无需碰触考据和训诂。忌用艰深的文字,不要让读者猛查字典。著文如行云流水。写来要结构绵密,层次分明。用最经济的文字,写出最想写的內容。敘事说理,文笔既要放得开,也要收得住,不可随意跑马。不要倒敘,更无需铺陈;要以从容不迫的文字,夹敘夹议,写得浓淡适度,语体透明。字数不多,卻禁得起咀嚼。这种文字看似容易,写来卻要相当的功夫。
在二十年代的作家中,写这种记敘文的好手,有一位台湾的乡土作家,便是平易近人,笔名“落花生”的许地山。他有一篇代表作“落花生”。
“落花生”全文如下: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把这块地开辟出来,做个花生园罢。”我们姊弟几个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有收获了。
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的食品,还吩咐这一个节会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 “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都爭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姊姊说:“花生的味儿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它的价钱很贱,无论何等人,祇要喜欢吃它的,都可以买它来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好处固然很多,但它还有一种很可贵的特点。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引人垂涎。它祇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沒有果实,必得你去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东西,卻並不好看。”我说:“人,祇要有用的人,不必要求体面了。”爹爹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沒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的心版上。
报导文学是现今平面媒体的重要阵地,无论大小报刊与杂誌,都佔了最多的篇幅。基本上,报导文学应属新闻写作的范畴;撰述的笔法也应与新闻记者报导新闻相似。文字须扼要,真实,贴切,准确。报导的內涵要注重人,事,时,地,物的真实记录。每一字都要有根据。不能夸张与虛拟。但这种文体也稍稍有異於新闻报导,多半以专栏处理,故文章字数便无形放松,不必如简要新闻的紧缩。但大致也要像新闻写作一样,採用“倒宝塔”的形式;即先报导最关键,最重要的新闻,再逐渐增加报导的情节,让读者逐渐了然整个故事的进展,而得窥全豹。
在新约圣经中,马可福音第十六章,最具备这种报导文学的格式。马可报导基督复活的文章,也採用了“倒宝塔”的新闻写作手法。他将“人”(抹大拉的马利亚,和雅各的母亲马利亚,並撒罗米),“事”(要去膏耶稣的身体),“时”(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阳的时候),“地”(坟墓),“物”(墓门的石头),都有清楚的交代。报导的新闻情节一开始便进入高潮:少年对他们说:“不要惊恐,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已经复活了!”这一句石破天惊的消息,便应是整段新闻报导的“头号标题”。接下来依次再作较详细的记述,並有主复活后续的全面记载。直到基督升天为止。
如比较其他福音书,便可发现马可福音用的文字最简约,但卻报导得最全面。而且〈马可福音〉比其他福音书较早问世,也具新闻报导的时效。
这是圣经中最早的报导文学记载,也是圣经中报导文学的最佳范例。
基督教文学
“声音並不是音乐,蘊藏在声音里的情感,才是音乐。”赫斯贝克,1862年,维也纳。
“文字並不是文学,蘊藏在文字里的情感,才是文学。
情感中最宝贵的是爱;而在爱的情感里,又以描绘神,人二性交织出来的,悲天悯人的十字架的大爱,才是基督教文学。”本文作者,2005年,旧金山。(“谈散文写作”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