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报 eBaoMonthly.com
寰宇古今 ✐2005-12-01


潍县集中营痛失良师李爱锐

曲拯民

 

  战爭在造成死亡以外使家庭解体,亲人离散或早亡。接受过第一流的大学教育,卻摈棄了在本国的良好就业机会到落后国家去服务,例子是少见的。仅有一支烛光照明,功效本属微小,但它能点亮千万支烛光,卒使暗中大显光明。
  本故事的主人翁李爱锐(Eric Henry Liddell, 1902-1945),就是一位介入以上三种境遇的一位。


李爱锐

  新学书院校长赫立德(Lavington Hart),伦敦会士,物理博士,於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创立该书院,1930年返国,由副校长马尚功(铭芳,山东蓬莱人,1902年文会馆第二十四屆毕业生)代。李爱锐於1925年加入新学书院,在担任各级的科学项目外兼顾体育。那时的教务长是乐嘉立(Charles Longman),另有英籍教师三名,其一是李爱锐的好友顾玉麟(A.P. Cullen),他担任各级的英语与西洋史。
  李爱锐的父母都是伦敦会教士,工作於天津及附近教会,一度奉派河北南部邻近沧州的一个名叫小场(英译Siaochang)的市镇,在那边伦敦会办有医院,学校和教堂一间。因此他於1902年出生天津,与1900年出生上海的哥哥同在小场以及教会里的中国孩子度过愉快的童年。在他以后,李家又添加了弟与妹各一,一共四人。
  李爱锐五岁即远离父母到英国读书,直到读毕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於1924年卒业理学院,是年仅二十二岁。该大学创於1583年,即明万历十一年,是年恰为耶稣会士利马窦,初到北京的时候。
  爱丁堡大学创立虽晚,但在学术水准方面绝不逊於剑桥或牛津。李爱锐在学校里品学兼优並爱好体育,橄榄球,板子球,径赛等,一时体育界认为他可稳得奧林匹克的百米竞赛。
  1923年在某次D.P. Thomson讲道中他获得灵感,自认是他一生思想上极大的转变:教书的环境下必须兼作传述基督大爱和祂救世的福音。
  1924年奧林匹克运动会在巴黎举行。他坚持信仰,不肯参加恰好在礼拜日举行的百米竞赛,但他临时改变主意,去参加后来举行的四百米,居然获得了金牌。此事的经过与決赛成绩一时震惊了世界。他的決心和坚毅至终战胜了环境,原来他未曾为了参加四百米去预作训练上的准备。
  次年,他代表爱丁堡大学参加在格拉斯哥市举行苏格兰全境的运动会,他取得百米,二百及四百米共三面金牌。年纪仅二十三岁的李爱锐一时突然成为体育界的英雄,至少在欧洲各国已成为家喻戶晓的人物。
  爱丁堡卒业的资格以及四面金牌的名气足致他在英国最有名气的中学中觅一教职,环境舒适,待遇优厚。唯他旨在中国,以上条件皆不足以敲响他的心絃。他立志将他所学所得,在科学教育领域外,从事宣传福音,终身为中国人服务。
  运动会结束后的第五天,他经西伯利亚铁路前来中国,路上历十四天。抵达天津后见到他的父母及同胞兄妹弟等,此为二十年以来全家较长时间的欢聚。
  时在1925年北伐初期,中国的反英情绪高涨。原因非常显明:在不平等条约下,中国居民於次殖民状态,关稅不自主,沒有治外法权,失去香港,上海,天津等地有租界或西方人的特殊区域…,至少在天津英租界说来,中国居必守其法律,英国人有自己的社团,商会,官警,法庭,学校,球场,教堂,中国人绝不能轻易参与,仅可当仆役以供驱使而已。英国人大多自尊心重,不苟言笑,加上语言上的隔阂,在中国一般人心目中认为英国人高傲自大。此种观感即使在一般英国专为中国人所创的学校里也继续存在。
  新学书院那时有学生三百多,华籍教职员约二十位。该校自称College良有其因:小学毕业生须先入预备班三年,然后初级三年,高级三年,一共九年。事实上,毕业生足具担任中学教师的学识和资格,否则入国立大学为插班生,少数逕自考入英国本土的大学。
  1927年三月,国民革命军进入南京,英使馆被扰,日使馆被捣毀。事致日本对华政策一向溫和的內阁倒台,继起组阁的是田中义一。他於七月出兵山东,阻扰北伐,造成济南惨案。
  奠都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饬令全国中学举行孙总理纪念週,必读三民主义,不准教会学校举行早祷並禁止一切宗教性的课程。
  李爱锐在此环境下祇有在英籍教员家中及校外举行圣经班,到附近一个中国教会帮助牧师组成英语读经班,在英语的Union Church里做青年人中的团契工作,有时到附近的英军兵营去证道,周末也备极忙碌。李爱锐在新学书院里担任各级的物理,化学等课程。但他至钟情於体育场上与学生相见毫无拘束的戶外生活。他主持的“体育系”,对於优秀的运动员逐年发给奖状。李爱锐给学生的印象是:友爱,同情,真实,沒有民族优越感。
  英国人倘依语言,方言,历史和地域予別,可分“四大家族”,即: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和英格兰。前三家族对英殖民地主义及落后国家的观感大致和英格兰人微有区別,乃属历史所造成,此处从简。
  李爱锐在二十七岁时与年方十八岁的加拿大女子订婚。是年她返国读护理,三年后学成,返天津完婚,时在1933年,李爱锐年逾三十。那时中国的国难方殷。先是於1931年日本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次年又在淞沪间发动一二八事件。同年,满洲国成立,继攻热河,1933年,日军打山海关,战爭扩至长城线,双方签署塘沽协定,以息战爭。先有亲日的热河德王宣布独立,继有冀东伪组织的出现,终於1937年日本军在芦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年末,天津的租界区成了孤岛。
  学校一时在半停顿状态,伦敦会着他前往小场去照顾该地的教会,医院和学校。路上既无车可通,遂取运河,船上一路被劫数次。他虑及家人的安全,遂決定送她们暂去加拿大,一俟战爭平息,再返天津聚首,孰料竟成永诀。那时李家有女儿两个,第二女儿生於加拿大。
  先一年,日本即照会西方各国驻华的领事,着所有西方宣教师必须自抗日游击队区撤至日本的驻防地,“以策安全”。李爱锐祇好放棄小场的工作返回天津。珍珠港事变后,盟国在华的人全被看管。天津新学书院停课,被查封,成为日军财产,李爱锐不得离开英租界。次年,盟国侨胞被集中管理。1943年被送潍县(今潍坊)集中营。(关於营中情形请读戴爱美女士的潍县集中营经历记述)。他在营中教授科学,自编课本,负责运动及健身项目,在青年人中提倡高级情趣的娛乐,领导营中三座廚房其一的工作…,营中“俘虏”约一千五百,每廚房负责五百人的每日三餐,工作至为繁重。


集中营的大门內侧仍保持着乐道院原来面貌未变


原乐道院医院

  当年在营中有一位年纪不满二十岁,煙台內地会中学毕业生,后来在英国获哲学博士的柯喜乐(Norman Cliff)有如下报道:

每屆李爱锐轮流主讲圣经,人数总比往常多些。他能将所领受的全部诠释得透彻,所以每次去听他的讲论洵属必要。犹记得,他在选读‘登山宝训’(虛心,哀恸,溫柔,飢渴慕义,怜悯,清心,使人和睦,为义受迫),並做讲解,最后有了结论:当反覆细读,深思其含义,必在日常生活中予以实践。不规避,不推诿,不淡化其真正的意义。这是我们应有的信条,所以应该在‘使徒信经’上加上这两句:我今相信登山宝训的全部,实践於日常生活中…。李爱锐实在是一位言行一致的人。

  今日至少路德宗即信义会每屆主日礼拜,必诵读使徒信经(Apostles Creed)是为接受纯正信仰的见证与表示。
  柯喜乐的曾祖母是戴德生的亲姊妹。柯家的四代有多位曾先后在远东从事宣教工作。
  营中的人在营养不良的环境下,遭受虛弱,多病,焦虑,失望,神经衰弱的摧残。李爱锐的情形亦同,但他不比一般常人,他须负责廚房,做学生们的科学教员,操场上的教练,青年人行为和晚上消遣节目的导师,礼拜堂里的讲员。慢性的脑瘤使他初感头痛,继之畏光和响音,身神俱感不安。1945年一月他进入营中的医院。
  救世军所组成的乐队予全营至高情趣的娛乐和鼓励。李爱锐请求乐队在院前奏出Sibelius所写名交响乐曲Finlandia其中优美的一段,后来为基督教诗歌採用。


李爱锐记念碑

  Be still my soul, the Lord is on thy side.
  Bear patiently the cross of grief and pain.
  Leave to thy God to order and provide.
  In every change He faithful will remain.
  Be still my soul, thy best, thy heavenly Friend.
  Through thorny wans leads to a joyful end.

  我试译:

我魂当靜主与同行,
十架苦行我亦伤痛,
虛心依靠旨意听凭,
不论何境信实至终,
等候上主我魂已靜,
世路多难天家欢腾。

同年二月二十日,距胜利不足六个月,年仅四十三岁的李爱锐安息了人间劳苦。全营为他惋惜,哀悼,一体出动参加了他的葬礼,礼拜堂和堂外的场地站满了人。
  1981年David Puttnam将他的事蹟编制了电影,取“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为题,並获得奧斯卡四个奖项。1991年一月在香港成立了一个纪念李爱锐的体育基金会。同年,他的生前友好,同道和学生们在潍坊原乐道院即俘虏营中为他树立了纪念碑,取红色的花岗石为材,鐫刻了他的简单生平,中英语各佔一面。爱丁堡大学设有纪念李爱锐的专室。1999年夏天还举行了一次纪念会。2000年Day of Discovery为纪念他,做出一个三篇组成的录影带。一生跟从基督,信行一致的人必受景仰。李爱锐的芳型将长存人间。

https://ch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51219

 

©2004-2024 翼报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