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报 eBaoMonthly.com
寰宇古今 ✐2005-09-01


赞济巴岛与丁香

曲拯民

 


丁香 Clove

  故事的主题是丁香(Clove)而不是丁香花(Lilac)。谈到丁香花不禁想起了童年:家住四合房的院子里有高齐人头的白,紫花丁香树各一棵,每到春天,院中花开芳香扑鼻,每穗有小花数十,穗高约十寸,续长续生,直到晚夏方止。
   继后是那桂花树,於初秋时盛开,其香味甜而宜人。唯桂树是在大木桶中生长,必於上冻前抬入室內。丁香花则不然,它不但耐寒且冬不落叶。

  丁香(Clove)是热带的常青乔木,长得最高的可逾三十尺,适合於湿度高,华氏表70度到90度之间,丁香的原产地在南洋群岛,其次在东非洲赞济巴岛(Zanzibar)北面的频巴岛(Pemba)。我到过菲岛也在新加坡上陆看过马来亚南部,卻未到过南洋群岛。我既去过赞济巴岛。此岛丁香的产量等於南洋群岛和印度的总和,所以是世界最大的出产地。

  赞济巴又被称尚西巴,在我国战前教科书上写做桑奇巴尔,它本为杳无人煙的一座处女岛,靜臥在今日坦赞尼海岸外二十英里处,它长约五十英里,最宽处不过二十英里,总面积六百四十平方英里。其北由赞济巴管理盛产丁香的频巴岛面积更小,但拥有世上最多的丁香树,共有四百多万株,佔地五万英亩。
  每年屆丁香的开花季节两个岛上的人民纷纷加入採摘工作的行列,凡三四个月,自晨至夕,只採下含苞欲放的花,俗称鼓肚儿。花的四瓣一旦开放,便不能入选。因它在烘干后如同圆头螺丝钉的形状,遂得名Clove,法语译意“钉”。原来英语系传自法语,如同蒲公英也取自法语一样。


  丁香分雄雌,雄花品质较高,蕾芽有四花瓣,每组作复复伞形,约十多个,採摘须细心,上梯子,爬树,每年到了旺季,岛上需临时工万人以上。丁香,原为淡红色,赤道烈日下在蓆子上曝晒四天收起。若遇阴天,代以焙干,便成褐色。中国的“本草纲目”说:丁香辛溫纯阳,泄肺溫胃…读后有漠然感,“中国药方学”上说得清楚:它有促进肠胃,增加白血球以抗疾病,麻醉各种杆状菌和寄生虫等功能,並有止吐和溫肾的效益。印度人和南洋各地人民取它当食品的香料,不时将待客的食品盘也加上丁香一撮,任客自取,含有涼爽芳香之味。印尼人将煙草加进丁香。西方人用它做驱虫药,施用於止痛,麻醉,健胃,止泻等(见於英国出版的Everyman's百科全书)在家庭中,丁香油用做局部止痛,例如虫螫,牙痛等。丁香又是珍贵皮货的防虫剂,为西方人所广泛使用。

  东罗马帝国在中古时期覆亡后,中东一带划入奧吐曼(Ottoman)帝国版图。此后欧洲各国所需,产自印度和南洋各地的食品香料必经操阿拉伯语商人之手,因此激起了西方国家的航海热,绕过好望角找一条通往远东的航路,直接取得香料的供应而不必再假手阿拉伯商人,其中不少是犹裔。
  史有记载,宗伊斯兰教阿拉伯裔的摩尔人(Moors)统治西班牙约七百年期间,国家的智囊犹太人很多。十五世纪,摩尔王朝倾覆,犹太人部分北上东欧,其余散居北非和中东,受到阿拉伯人的优遇。犹太人善经营和理财,凡投入香料贸易者无不致富,迄今在美国的香料业犹太人仍佔绝大输入和加工上的财势。

  1953年,我在印度洋模里西斯岛。某次聚餐时遇到一郑姓华侨,自称战前曾任国民政府驻赞济巴岛的领事。谈到我将前往东非洲,他说岛上古跡多,风光美,女人好,应该前去一遊!当时我认为他加上“女人好”三个字有失领事的风度。后来我才知道果然如他所说。
  伊斯兰教有个古代的传统,一个家庭里可容四名主妇。解释是如此:当穆罕默德时代,中东战事多,已婚的男子一旦战死疆场,遗下无依靠的妻子倘不沦为乞妇便成为妓女。与其任凭女子本身遭难或失贞节,小康之家的主人不如将那女子收纳,如同妻子,将她的子女待之如同自己的子女一样,於是这个古风存在於岛上的权贵和地主们之间,直到近代。
  原来在古时东非海岸就有一些小邦国存在。明朝永乐间的郑和航海到非洲就是和国中的阿拉伯人做交易。早在中国的盛唐时期北非的摩尔王朝在赞济巴岛上建立了王朝,后来被葡人杀光或赶走,成了葡属。1743年,那是中国的干隆八年,阿拉伯半岛的奧曼(Oman)王族也就是伊斯兰教主之家率兵登陆。战胜葡人,遂在岛上建立了王国,並统治着东非洲海岸一带地区。


1957年,英女皇胞妹玛加烈访问赞济巴与政教合一
统治者Sultan Seyyid Sir Klalif Bin Harub 及夫人的合照。
教主是年78岁,两年后寿终,传位於儿子,因病传於孙。
1963年政变,全家流亡英国。

  第一次大战后,赞济巴沦为英国的保护地(Zanzibar Protectorate)直到1963年政变,始获自主权。那时,对面的Tanganyika已经自英国的托管(Trusteeship)下取得独立,深恐该岛投入苏俄的怀抱,因为那时有该国的潛水艇时浮於海面,遂与该岛合併取新国名为Tanzania,俾便划一內政和外交。
  1950年代,见岛上有古跡:逾千年历史的波斯人或摩尔人的浴池,五百年前的奴隶拍卖市场,四百年前葡人的两尊大砲和教堂,三百年历史奧曼王朝的城堡,一间全白色伊斯兰教寺式的博物馆,里面有一些宋,明间的瓷器展出。岛上伊斯兰教主(Sultan)的宮殿是半西式,也算是古跡之一。

  每屆丁香採摘期,地主和青年工人等纷纷北上频巴岛,工作自晨至暮,夜宿搭於丁香园的临时陋居,如同兵临战场。细心察看,花嫩不合格,花开则棄之,真是分秒必爭。此时后方的春闺少妇,少女们为化解寂寞,棄妇侍妾受金钱的诱惑便临时操一下这“女性最古老的行业”。此时外来的登徒子便趋之若骛。颓风所至,本地人竟不因此引以为忤。此情或有似革命以前的古巴岛。
  赞济巴是我代理香港各厂出品被划入的销货地,故当前去一看,並做成报告。
  1954年我自三兰港搭飞机前去,傍晚到达,夜饭后,在街上踱步,有人来问“先生!可否领你到个好地方?”我挥手令去,他就不加说服便了。我想起了那位退休的郑领事,或许他说的“女人好”是出自他本身的经历,因他中年丧偶,后来便未议婚娶。
  1950年代岛上仅二十五万人口,但缺少进口商。只见街市上亚,非及混血民族那衣着乃是五花八门,等於看万花筒。最不寻常的是那些王公子弟,富戶,地主,寺院主持,身着繡金花的长衣,日间纯白,傍晚全黑,配上胸前的白须在夕阳下应是参加国际沙龙展最当猎取的镜头。
  岛上的华人约十戶,经营食品杂货,有的兼收海产,如鲨鱼趐,鱼肚和海参,运往星加坡。1973年我出境移民美国时只余四戶,都感到前途茫然,无法移民到某个理想的国家去。
  古城的街道窄而曲折。主妇们可在对街的楼上话家常,小贩往来如织,身穿白袍头戴红毡帽卖咖啡茶的人,一手持带炭火的炉上有铜壼,一手拿两只瓷碗打得当当作响。临海滨的大道有政府机关,天主教,英国圣公会,印度教堂各一所。可见这些宗教都注意岛上人民的灵魂。英国驻岛上代表(不是Governor而是Resident的官邸也在附近。建筑较简单的小型伊斯兰教寺遍及全岛,早晚在寺塔上有人用传声筒詠唱祈祷的招呼,传知这是入寺祈祷的时间。信徒入寺前须沐浴,否则洗手,嗽口和洗腳。要者,每年一度Ramadan是在伊斯兰历法第九个月,自看见新月开始,日出日落的时间內不得进食,是为伊斯兰的禁食月,直到再度看见了新月为止。
  岛上沒有工业,绝少汽车,所以沒有污染。环岛的沙是白的,蔚蓝的天飘着白云,海水永作碧蓝色,岸上多椰子树。天际下有点点渔帆在浪花背后起伏,近处有掛着三角帆蓬的船往来,左边有俱乐部,右边有长仅八百尺的“码头”。唯因水浅,远洋轮船不能靠岸,沙滩上渔夫在补网,远处有人歌唱…的确是一片祥和宁靜。

  第二次到赞济巴岛已屆1959年,轮船在港口停泊了大半天。那次是我一家五口旅行南非洲,返途因轮船在三兰港一时缺乏位置而加驶该岛。我们一同上岸遊览,见各处一片昇平气象。在轮船的停泊时间,有十几个孩子表演着潛水技术,乘客每次拋下银币一枚,孩子爭入水底而取。得者浮出后必高歌一曲,与码头上工人的呼啸,修补渔船的敲打声交织一片。
  南京时期的国民政府在何年又因何故在赞济巴设领事馆不详。美国设馆於此在1833年,那是中国的道光十三年,美国创“门罗主义”的总统门罗后继人傑克逊任內,时距林肯解放“黑奴”的內战还有三十年。设馆是为了收买丁香方便或是为了购买“黑奴”?岛上沒有美国商人定居,直到前世纪的五十年代也沒有。
  1956年岛上的立法会议成立,官方指定代表五人,民选代表八人,总算在“还政於民”上打下了根基。1963年自治,卻不料“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流血事件发生,西方记者被逐,美领事也被迫离岛,五六年后始渐稳定。
  阿拉伯半岛上奧曼王公的家族在此建国二百多年,並将今日的肯尼亚和坦赞尼亚海滨地区划入其版图。当年有歌诗为证,其首句为:“赞济巴的笛子叫,大陆上的非洲人唱而跳。”十九世纪列強压境,英租肯尼亚,德佔坦干尼卡,两地后於六十年代相继独立。1964年,赞济巴与坦干尼卡合併,改称新名坦赞尼亚(Tanzania)。

 
丁香见於赞济巴最末三代统治者时期的邮票上。
1963年独立(UHURU-自由)纪念票上,
印有一个已经烘干的丁香,大小如同实物。

  独立后的坦赞尼亚其经济的路线是跟着六十年代的中国走,幕后人是大使何英。在赞济巴和北面频巴岛具规模的丁香园本为阿拉伯人所有,自从“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开始大清算,园主倖存者被逐或自动出亡,丁香园一时无人照料,遭到破坏与砍伐,产品之输出业又不得私营。五,六年间的混乱不但減产且品质低下,在国际市场的信誉尽失,此时南洋各岛及印尼增产,十年之间,赞济巴失去海外市场。昔日丁香每磅折合美金两元,今日只值五角。因此走私到肯尼亚去贩卖之风很盛。
  我身边无“新唐书”可资参考,所以只好人云亦云。宋欧阳修等写唐史将慢八撒(Mombasa)麻林地(Malindi)等名称列入,加上中国瓷器的集散地拉谟(Lamu)三处都在赞济巴岛的对面之北,那时中国输出的货物以茶,丝,瓷器为大宗,输入的货物不外象牙,犀牛角,宝石,珍岛奇兽等。自古迄近代,中国的瓷器被称为Lamuware见於东非各地的博物馆,足证拉谟为集散地。1905年英国向赞济巴伊斯兰教主“领租”肯尼亚,在该地施工建营房:英工程师发现中国式的砖瓦,而当地的老年人传说,若干年前有中国人居此从事贸易,因此拉谟应为中国最早远洋贸易基地之一。当西非洲还未被西方国家注意的千年前,四面环海的赞济巴已是世界上最早的“黑奴”贩卖中心,对像是中东各地,依时代及国界来说是东罗马帝国(Byzantine)大食国(Seljuk Turks)和奧吐曼帝国(Ottoman)直到近约二百年前西方国家相继反对奴隶制度始衰。史家有谓:数百年来岛上经手的奴隶在一百万人以上,是否只是一般随便的估计?

  本岛在自称为丁香王国以先早为东非洲一带的象牙集散地。所谓加工是鑑別等级以供装饰,雕刻用,甚至锯成材料供欧西国家制做台球,钢琴的白键,印和东南亚妇女臂腕圈镯的材料,这是象牙根部那空心部分的唯一出路。近三十年,象牙以保护绝种动物为由在国际问禁止交易,因此本业便告寿终正寝。五十年来,人口自二十五万增至七十五万,在丁香市场委靡不振,价格低落下,不知此后何以为计才能保持安定和人民的康乐生活?
  在社会主义下,私有资本先被消灭,土地国有和工商国营化,结局必全然失败。赞济巴的丁香产销情势便是一个至显明的例子。

https://ch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50914

 

©2004-2024 翼报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