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报 eBaoMonthly.com
寰宇古今 ✐2005-01-01


谁先到达美洲

曲拯民

 

  2002年三月十五日晚上有一位蒙济斯(Gavin Menzies)在伦敦“皇家地理学会”做过一次惊奇的公开演讲。果然如他所发表而成为定论,过去的人类探险史必须重写。
  蒙济斯是一位退休的海军官,职高至潛水艇的舰长。历十四年的调查和研究,他得到结论:中国明朝的郑和率领为数百余艘的舰队,至少其一最先到达澳洲,另一艘则到过美洲,进入加勒比海发现了新大陆。他手持一份十七页的演讲底稿,说是目前祇能粗枝大叶式的发表,等到他的书出版后,大家便会明了所报导的真相。他认为比郑和较晚的那些西方航海家全都是先取得郑和舰队使用的天体导航书,然后才有了哥伦布,华斯寇,麦捷仑,柯克个別的成功与发现,而这些使用的航海图乃是一名维尼斯旅遊家Nicolo da Conti於1428年在印度自郑和舰队取得,后来传给了葡萄牙和一般欧洲的探险家。1428年是中国的宣德三年。宣德是明宣宗的年号,宣宗是永乐帝的孙儿,此时郑和第六次出海业已结束返国,仅可能的接触是限於留在印度仍未返回中国的舰船,郑和第七次亦即末次出海是在宣德五年即1430年,於八年返国。此时郑和已六十多岁,不久即病故,同时明廷因财政支绌遂罢远航。蒙济斯最后做了结论:郑和的舰船不但到过非洲,澳洲和南美洲,甚至到过南冰洋,将来他的书出版行世,读者必会深信不疑,至少在南美及澳洲海域找到沉船的残骸及遗物等可为佐证,蒙济斯的新发现和讲论全世界各国报刊都予竞载並靜候该书出版。


郑和的航海图

一.明代以前的远航

  古代中国造船与航海的技术相信早居世界之首。一个最显明的例子是公元前二百年间受命东渡前往寻找海中三个仙岛求取长生不老之药的徐福。他能顺利找到日本,肯定是先有了航海图,再说,那搭载“童男女数千”远航的船只在量和质上都必很可观,再早的例子试举公元前约一千一百年箕子渡海的史事。商朝末期,纣王无道,太师箕子苦谏无效。国亡,箕子率臣民北渡今韩国境,被拥为王。相传其墓在今北韩平壤附近。臣民当时若干,今查不出,数百或许数千?当时所需船舶的量和质全是符合海上远航的条件,因为山东半岛尖端成山头附近“黑水洋”的海域风浪之大人所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制造船舶的技术,本盛於民间,必然是逐潮改进的。
  中国军事上使用的船舶初次出现战国时代,但仅限长江以內,称为“舟师”。春秋时始有“海师”,是自苏州北上山东,南下者从浙东出发,先到福建,若干年后始通广东。至於民间海上的发展历史上似乎少有记载。到了晉朝,民间的航海发展已扩及南洋,此点在中国早期去印度求取佛经山西人龚姓僧人取名法显的例子见到。东晉弘始元年(公元399年)他自长安出发,前往印度,历十二年,经三十余国,返国时取海路,先后两次換船,经锡兰马来亚等地。船到广州前,不幸正遇台风,北吹山东青州在今青岛市附近上岸。每次有商人约二百人与货物随行。是否全部中国人,又船家何方人氏?皆乏记载,法显返国八年后,晉亡南北朝兴,历一百四十年,南朝隋国的杨坚统一了南北,偏安一时。其子杨广即炀帝修长城,建运河,遣使南洋,服琉球。“日本求佛法炀帝报之”。日本又派专使来朝,隋朝遣裴世清报聘,应为中国经海路互換使者之始。中,日间航线通行无阻在此可见。

  隋亡唐兴,太宗容纳異教:景,摩,尼,祅,天方各教在长安建寺,自海路入中国的天方教亦称回教,即伊斯兰教。唐289年,两宋319年,在此608年之间,中国海路发展可观。西域东来僧人,商人为胡,南洋北来的为番,广,泉,杭诸港有番人定居,但泉州最多,伊斯兰教也最盛,番人间或与国人通婚,定居下来,至於来自何国则无关宏旨。蒙古建元,色目人地位在汉人以上,少数投政治,侍达鲁赤(省主管)糖官,盐官。舶使等。管理船舶征稅之市舶始自唐,宋间其权限如同今的海关加上航局。举例:;唐有番人船商,取蒲姓,本西域人,来自海路,传五世。因平海盜有功,授市舶使,广东招抚使,操纵中国南洋间的贸易三十年之久。宋末,皇室亲眷在泉州居住者多至三千人,拥有士兵,时常劫夺外商客船。宋亡,宗室人被蒲家人杀尽,效忠元室,为首姓蒲名寿庚,先后在元朝倨傲不同要职。蒲姓勇士住琼州,大半来自今安南的占城,该地蒲姓亦为大戶,皆阿拉伯裔。蒲氏家族的船舶不下八十艘,因此元世祖东征日本所不缺乏是海上运输工具。民间不自情愿将全部物力供与国家者此为一例。

  据西方史,最早在印度洋面出现的商船属於腓尼基人(利巴嫩人的远祖),时值我国商殷时期。亚力山大东征后希腊人夺取其贸易地位,继有波斯人,罗马人,北非的摩尔人,最后有阿拉伯人。自公元八世纪起阿拉伯语伴随伊斯兰教的广传,成了中东和印度洋各地的通用语言,同时也是贸易上的共同语言。永乐着郑和下西洋在民间征求讲阿拉伯语人才绝非难事。国子监转读“四夷馆”的生员也可充任通事。
  日本不肯进贡,元世祖兴兵讨伐,強征民船,已有先例可援,永乐遣郑和下西洋为宣扬国威和互通贸易,人民出物力和人力,不须強迫,甚至情愿。
  不足百年的元朝,通西域的陆路畅通,海路和海上贸易更是如此,永乐实受先朝之惠。

二.郑和下西洋

  元亡明兴,南洋各国一本对前朝旧习,进贡如常,使者也随带货物,因为有利可图。洪武初期,倭寇为患,一度禁止沿海人民私与海外贸易,将前朝所设市舶司取销,又下令禁止民间买卖番货。成祖当朝,查见了民间海外贸易的重要性,更不可能完将它禁止,乃恢复了市舶司,便於管理,並在郑和出海前派出中官(朝官)尹庆等多人出使南洋各地,远达印度西南部的柯枝和古里。随行的人员后来大半成为郑和的随员。

  郑和,云南人,祖先来自西域,可能在随元世祖征大理国之后定居该地,他祖父和父亲皆从事航海,原姓马,伊斯兰教徒。郑和於洪武十五年被阉入宮,年仅十岁,派到燕王府中服役,很得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永乐帝本人的欢心。永乐三年即1405年初次奉令出海,年三十三岁,前后共七次,历二十六年。任务是通好,前去封王,平乱,捉捕伪王和叛逆,抚辑人民,宣扬大明的德政和国威,互通贸易,因此人才齐备,总计有教谕多人,通事即译员七人,指挥九十五人,千戶104人,百戶403人,加上士兵两万七千六百人,分乘大舰六十二飕,中,小舰百艘以上,必是当时海上最大的武力。以上数字似应是最后相加的总计,舰船的类別有大宝船,又称宝艐次为分艐。分艐应是征自民船专为贸易之用。明代官方仅限订造宝船的记载:其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中船三十七丈,宽十五丈,永乐二年福建造五艘,六年工部造四十六艘,十七年四十一艘,以上共九十四艘全是宝船即宝艐,大型中型各若干艘未予说明,此外有工部改造海运船二百四十九艘记录。改造的旧船因规格不一,故不能列作宝艐的范围,祇能编入分艐。


郑和的宝船(复制)

  宝船的路线限於官式访问的南洋亦即西洋进贡的各国。港口多,名称古今不划一,依照今日的国名有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直到印度西南三个地方为止,即葛兰又写作俱蓝(Quilon),柯枝(Cochin),古里(Calcut)。分艐曾自古里出发到波斯湾的“门戶”忽鲁模斯(Hormus)阿拉伯半岛南面的祖法儿(Jufar-Juwara)阿丹(Aden)和西面在红海边天方国的秩打(Jidda)为止。郑和入宮后改信佛所以不能前往天方去朝圣。再说,他祇可乘宝艐,乘坐分艐则先失威仪。分艐的另一支自古里启程橫跨印度洋直放非洲的木骨都束(Mogadiscio),卜刺哇(Brava),竹步(Jobbo)都在今索马利国境。分往返各地的目标限於贸易,货物是丝调,茶,磁器为主,其他为辅,換回的货物不外香料,宝石,珍禽奇兽,象牙,犀牛角等。那时非洲海岸黑人稀少,阿拉伯语系的民族在各地设立了许多小邦国,为明史所不曾提及,例如今肯亚境的Lamu,东非海岸海外的Zanzibar,坦赞尼亚南部的Kilwa Kingdom全是分艐前往交易的对象,今日在东非各地的博物馆里有遗物和资料可看。

  今回到本文的开端,倘若英国的蒙济斯提出的证明可信,所得的结论正确,那就是说郑和率领的舰船其中至少有一艘到过澳洲,另一艘到过美洲,我们今日不妨做假定:

  1. 分艐是民营,官方任其自由,用不到依期返国覆命。
  2. 分艐倘若失蹤或沉沒,官方不介意於查找,明史也无记载。
  3. 分艐去天方和非洲,系自愿,当必有武士随行,但无宝艐护航。
  4. 去非洲的,其中有冒险远去南非经大西洋进入美洲。在南洋有的离队逐岛南下,到了澳洲。
  5. 遇上飓风,或被袭击,各皆沉沒海底。

https://ch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50111

 

©2004-2024 翼报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