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报 eBaoMonthly.com
乐趣飘送.音乐家 ✐2004-12-01


莫札特 Wolfang Amadeus Mozart

郁韻灵

 

  莫札特(Wolfang Amadeus Mozart)生於1756年1月27日於奧国的萨尔斯堡的音乐世家,父亲雷奧博(Leopold Mozart, 1719-1787)是个极有天分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为萨尔斯堡大主教礼拜堂的副乐长。因为雷奧博本身是个职业音乐家,他立刻发现自己儿子过人的天分。坊间许多书籍,描述年仅二岁的莫札特就会弹奏钢琴及创作的事蹟,如果你有个二岁小孩,你也许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即使这可能太过夸大,它仍是个绝佳的故事题材。雷奧博始终坚定地相信小莫札特的天分是无人能及的,再加上“搖钱树”的心理,於是他安排了一连串欧洲宮廷巡回演出,好展现小莫札特过人的才气。
   1782年,他和康丝丹思.韦伯(Constanze Weber)结婚,1791年12月5日卒於维也纳。
   莫札特的父亲雷奧博,见儿子自幼便显露出其超乎常人的才华,因此坚持加強给他完整的音乐基础教育,並常找机会带他去出国旅行演奏。莫札特的姊姊也是一位出色的大键琴家,姊弟的足跡遍及维也纳,巴黎,伦敦,义大利各大城市,和德国等地。
   莫札特的音乐才华极为突出,三岁开始弹奏钢琴,五岁就开始作曲,六岁学习小提琴和管风琴,七岁出版他最早的“奏鸣曲”,八岁谱出他的第一首交响曲,十一岁写作歌剧,一首弥撒曲,小夜曲,四重奏等。1769年,他首次访问义大利,受到当时著名音乐家米兰的萨玛蒂尼(Sammartini),波伦亚的玛第尼神父(Martini)等热诚的欢迎。在罗马,他的天才有一次惊人的表现,当时他参加了一次阿利格里(Gregorio Allegri, 1582-1652)一首八声的“经文歌”演出,回家后,他将全曲默写下来。

  电影“Amadeus”,成功地将莫札特的作品,带入世界各地人们的心坎里,将他一生的故事做一概述,並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将这位绝世天才音乐家个性滑稽的一面,做一解析。

   对於知晓史实的人而言,影片中莫札特与另一作曲家萨里耶拉(Sailiera)之间的确有竞爭的情事,但电影为求戏剧效果,过份強调了此一角度。电影的原声带,由圣马丁学院(The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精心演奏,由尼非.马利纳(Sir Neville Marriner)指挥,是我所能想到的莫札特作品之最佳入门。电影中还有莫札特的部分交响乐作品,安魂曲(Requiem),钢琴协奏曲度歌剧作品中之精彩片段。如果你还未看过 “Amadeus”这部电影,劝你赶快去租来看,你一定不会失望。

  除了是个彻底的音乐天才外,莫札特跟一般人並沒有什么不同。除了写作音乐之外,他一生最大的嗜好便是声色犬马。他什么都不喜欢,只喜欢出去应酬,和朋友喝几杯,写作及出当时最流行的音乐。我一再強调,莫札特是十八世纪的明星,他的作品都是以升斗小民为对象,是到最近世纪,才被冠上贵族音乐的“污名”,並与一般布衣百姓日渐隔离。

莫札特歌剧

  莫札特成功的时刻是“费加洛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 1786,维也纳)和“唐.乔望尼”(Don Giovanni 1787,布拉格)两大歌剧的成功演出。他最后的三年里,他的妻子经常患病,但他仍然不断的发表更大的作品;他只用了三週的时间完成了最后三首交响,曲即“丘比特交响曲”(C Major K551, the Jupiter),“G小调交响曲”(G minor K550),“降E大调交响曲”(E flat k543)。此外,还有“女人皆如此”(Cosi Fan tutte),“魔笛”(Die Zauberflote),“提托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和他未完成的“安魂曲”(Requiem)。说来使人难以置信的是,莫札特写了那么多曲,卻根本沒想到要把那些作品演出,而且那些作品也都沒有正式的纪录,以致他的收入少得可怜。但莫札特可能应一些私人音乐会的需要,替他们编排了韩德尔一些神剧,而赚了一点钱。
   在1790其间莫札特的健康逐渐恶化,他的作品也变得很少。到了1791年,他的作曲卻突然惊人的快速多起来,体力因音乐作品的长期透支消耗,使得他死於壮年。

  在他最后的十二个月中,莫札特作了很有名的弦乐D大调五重奏(K593),和他最后的钢琴协奏曲,和降E 大调豎笛协奏曲(K614)。莫札特在将死之前,受托作“安魂曲”。有可能莫札特认为将为这委托而中邪,因而产生了迷信的恐惧,导致健康在恐惧中恶化,因而寿终。

  莫札特死於自然死,可能是风湿性热。死后,他后事的处理,极为草率。他的未完成的遗作“安魂曲”,则由他的助理完成。“安魂曲”完成后所得的收入,用来还莫札特生前未还的债务,並作遗孤和遗孀的生活费。

  莫札特最主要贯注的领域,是在写作歌剧上。他的歌剧分为两个时期:一为“青年期”,自1767年到1780年(十一岁至二十四岁)共有十二部歌剧,大都受拿坡里乐派歌剧的影响,现不再有人上演。另一为“成熟期”,即1781年(二十五岁)以后的作品,包括“伊多曼诺”(Idomeneo,慕尼黑),“后宮的拐诱”(Die Entfuhrung aus dem Serail 1786,维也纳),“唐.乔望尼”(Don Givoanni 1787,布拉格),“女人皆如此”(Cosi Fan tutte 1790,维也纳),“提托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 1791,布拉格)和“魔笛”(Die Zauberflote 1791,维也纳)。其中在今天以“费加洛的婚礼”,“唐.乔望尼”,和“魔笛”上演次数最多。

  虽然是名满天下的作曲家,他的葬礼实在过於草率;葬在一个不知名的墓地,送葬的人中沒有一人行至墓园,以致今日仍不知其正确地点。唯一可庆幸的,是他的音乐留存至今,我们可以从这些不可数计的曲目中,了解到那天纵英明的特质,和曲中混杂的欢欣愉悅及深切痛楚。莫札特数量庞大的作品,由一名叫库奇(Kochel)的人加以排序,因此他的作品号码前都有一个 “K”。在以下的乐曲清单中,照其号码列出,以方便查询之用。莫札特写了这多巧夺天工的作品,以至很难说应该从哪里着手聆赏。我所列的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包括交响乐曲,钢琴协奏曲,单器乐曲,室內乐,声乐及歌剧选曲之最傑出者,这些曲子对於有心探索的爱乐者而言,无疑是最佳开始。

https://ch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41215

 

©2004-2024 翼报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