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报 eBaoMonthly.com
艺文走廊.书画 ✐2004-11-01


毕卡索的格尔尼卡

和英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毕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1881-1973),他的艺术对近代的西洋艺术起了很大的影响,他也是一位令人难以理解的人物,其作品“格尔尼卡”(Guernica)更引起世人的爭论,此画是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中西班牙展览馆而作。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把斯克省的一个小镇,在1937年四月二十六日,德国战机应西班牙国民军政府的要求,向巴斯克城市格尔尼卡猛烈轰炸,造成严重伤亡。这就是毕卡索创作这幅画的背景。
  1936年,毕卡索担任共和政府任命的普拉多美术馆名誉馆长期间,为保护艺术珍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37年初,他创作了蚀刻画“佛朗哥的梦和谎言”。这是一组连环漫画式的版画,共有十八个画面,另加一首隐晦的,丑化佛朗哥的题诗。画家通过出售这组画的复制品将售款捐作共和政府的救济金。就在创作这组作品时,发生了“四月二十六日事件”。因此,这组画中的最后4个画面,与日后创作的“格尔尼卡”Guernica有关密切的联系。组画中的公牛在最后的画面中,牴伤了象征佛朗哥的马形怪物。该组画被复制后,法国当局作为宣传品,用飞机将其散发到了佛朗哥佔领区。在此前不久,毕卡索曾受委托为普拉多美术馆创作一幅大型壁画,作为该年夏季在巴黎召开的万国博览会中西班牙馆的装饰画。在他还未构思的时候,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四月二十六日事件”。这就是德国法西斯的空军,悍然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造成了和平居民的伤亡。当这一消息传到巴黎后,愤怒的毕卡索怀着“对那把西班牙沈浸在痛苦与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立即以这一事件为题材,只用了六个星期的时间,於六月五日创作完成了长776.6厘米,高349.3厘米的巨幅壁画“格尔尼卡”。该画以后期立体主义语言表现了战爭带给人类的災难,鞭鞑了法西斯。该画在巴黎亮相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938年,它还在挪威,英国,美国等进行了巡回展出。在德国佔领法国期间,毕卡索不向德国法西斯低头,不为利诱所动,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表示以自己的绘画作为“抵抗和打击敌人的战斗”。
  这巨幅油画佔满了当时西班牙展馆的一面大牆,画並沒描绘飞机轰炸的残酷场面,也沒有正面出现法西斯的猙狞面目。画由七组符号化的形象组成,两个动物和和六个人物,虽然寥寥数笔,卻寓意深邃;表面互不相关,其实水乳交融,且隐藏着深奧的含义,不少人为破译这些密码般的图像,绞尽了脑汁。这壁画成了在现代艺术中被研究最多的作品,有人希望毕卡索“解释”,他坚決地拒绝了,他认为这是艺术品,如果你希望一切都一目了然的话,那不如给你一个政治宣言。毕卡索似乎早已预料到了这将是一幅极其重要的历史巨画,留下了四十五幅分解的草图,又让他当时的情人朵拉马尔(Dora Maar),一位刚结识不久的艺术家兼摄影师,在制作此画的不同阶段拍了八张照片,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毕卡索並不想表现当时格尔尼卡的悽惨恐怖情景,画主要部分是一位伸张手臂的妇人,牛及重伤的马。他也画了多次修改的素描才开始在画布上绘制,就在绘制时也做无数次的更改。他说:“一幅画並不事先有定稿,而是在制作时因个人的思潮的改变,画也不断的更改。就算是画成之后,画也随着观者的思想而转变。”
  画面由左,中,右三部分组成,是古代宗教画的三联式(triptych)。

  画的中央是一匹受了重伤将死的马,身体向右,头卻向左边,臀部紮了一根是斗牛用的长矛,一条腿已经跪下,象征着无辜的垂死的受难者。它极度痛苦,仰天长啸,如一把锋利剑的舌头,好像是对战爭的声讨,眼睛化成两个圆圆的圈,是对敌人的怒视。在毕卡索最初的画稿中,这匹马倒在地上,蜷缩一团奄奄一息;但是在定稿时卻挺立起来,不仅表示了人民不可屈辱,而且居在画面的中间,像是回光返照,显得格外悲壮,更震撼。马身,马腿都佈满报纸组成的密密麻麻斑斑点点的小字,是新闻报章传来私震惊消息,是对法西斯主义的声讨,有一只手把报纸中间撕破,要揭示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背后的黑幕呢?还是要暴露此宗骇人听闻的罪行?
  马头的上方,是一只眼睛,发着不规则的光,参差不齐,闪烁可觉,寒气逼人。原来这是一个太阳,毕卡索在最后完稿时加进一只灯泡作为瞳孔。他的用心是什么?有人说这代表"上帝的眼睛",暗示着罪行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上帝为证。也有人说灯泡标誌现代技术,他为之作画的巴黎博览会的主题就是现代科学技术,而正是这现代技术被利用制造了这场大屠杀。还有人说灯泡就象征着燃烧的炸弹。它的确切含义毕卡索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因为艺术就要给观赏者广阔想象的空间,创作也要给研究者自己理解的余地...

  狂马的右边的女人的头,画法极简练,寥寥数笔而她表情惊恐。

注视前方彷彿是从一个漆黑的窗口了伸出,右侧的手已经完全变形了,另一只手从头顶伸出,举着一盏煤油灯,教人联想到纽约的自由女神,她是发出光亮?还是在茫茫黑夜中寻找屍体?或是参加哀悼的仪式?沿着一个大的三角的斜线上是一位匆匆逃逃亡的女人,是整幅画中最完整最详细的部分。

她赤裸上身,沒有穿鞋,一只断掉的左腿留在画的右侧,她屈着身体,垂着双手张皇失措,拼命地逃跑,同时眼睛又紧紧注视着上前方落下的炸弹。这个妇人形象是取自鲁本斯的名画“战爭恐怖”(右图)。

 

   马的下面,是一个身体被炸碎了的士兵雕像。

毕卡索说是代表在白色人种大扫荡中被摧残的人性,仰面朝天,沒有头以下的部分,一只手強劲朝前伸;另一只手卻在远处握着一把断掉的剑。手的上方,一朵小花是画中唯一象征着美好。在画的初稿,战士有完整的身体,朝右方倒着,可是最后也所有其他形象一样朝着左方,使整个画面更加统一,让观众的视线从左向右,而集中在上方炸弹掉下的方向。

  在画的两侧,右边是一座燃烧的小屋,一位倒在火里的妇人,

她仰面高高地伸展双手,在绝望地呼叫,掙扎着求救。她的上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和右边的“上帝的眼睛”互应,妇人身体的下半部分用一块燃烧的木板遮住了,不像在初稿里有一个完整的身体,更能表达妇人身陷熊熊大火之中,给画面留下更多可以想象的空间。

  画面的左部,对应着另一位妇人,

她跪在牛前,脸也朝着天上投下炸弹的方向,手里抱着死去的孩子,张大着口,悲痛的吼叫,和右边的女人一样,她的眼睛也离开了正常的位置,化成眼淚的形状,正如欲哭无淚的表现。这个组合取材於古义大利画的“哀痛的圣母”。米开朗基罗就有一幅极著名的雕塑“哀悼基督”,直立而坐的圣母和橫抱的基督屍体构成一个十字,俱有极大的震撼力。(见右图)

  最让人不可理解引起爭议的就是那头牛了。

它的身体大部分已经淹沒在了黑暗中,只看得清牛头。有人说,这是西班牙的标誌,因为斗牛是西班牙最著名的,而毕卡索也多次在他的绘画中用牛代表西班牙。可是它的表情为什么不像其他形象,是那么泰然自若,冷漠无情?所以有人说他是代表独裁者佛朗哥Franco,是法西斯的代号,更有的人从它的脸上看到了胜利的狂妄。

  1937年西班牙內战其间,德国战机应西班牙国民军政府的要求,向巴斯克城市格尔尼卡猛烈轰炸,造成严重伤亡。毕卡索激於义愤,绘画了这有如炼狱般的惨状,着火的房子,惊惶失措的人畜,嚎哭的丧子之母,控诉着战爭的残暴。为此,毕卡索与独裁者佛朗哥(Franco)決裂,流亡至巴黎,老死不还乡。

  “格尔尼卡”在欧洲和美洲各国回展出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81年期间,暂藏在纽约的现代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MOMA),也曾在慕尼黑,斯德哥尔摩及巴西的圣保罗展出,唯一沒有回到西班牙。终於,在佛朗哥死后,遵毕卡索遗言重返故国,现藏於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別馆苏菲亚王妃中心(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ia, Madrid)。

https://ch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41110

 

©2004-2024 翼报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