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报 eBaoMonthly.com
谈天说地 ✐2004-10-01


宗教改革的起源

史述

 

  历史上有一件大事,是宗教改革(Reformation)。从那天起,中古时代结束了,欧洲地图重新画过。
  这划时代的事件,是如何发生的?说来是由於一个矿工的儿子,后来作了修士,对於当时赎罪券的疑辩。当时的教皇,认为是“茶杯里的风波”,並未立即深究;哪知,掀起了轩然大波,几乎倾覆了罗马教廷。

  1517年十月三十一日,一个奧古斯丁修会的德国修士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在威登堡(Wittenberg)的诸圣堂大门上,钉下他所写的九十五条论点,邀请学者对赎罪券的效能进行辩论。
  有多少人参加辩论呢?沒有人参加。不过,这是现代学者的说法,我们沒有当时的纪录;可能路德的同情者有些人会到场,只是沒有人起来辩论。事情本来可以过去了。
  不过,那时有了新的传播科技,在1450年,印刷术已经发明了。路德把他的九十五条论点,印刷出来,发送到欧洲各地。於是,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的发始,是由於路德激於教廷售卖“赎罪券”。他认为那是跡近诈骗的卑鄙行径。可怜的信徒,在罪咎感的压力下,花钱为自己,並已死的亲人,买取超脫炼狱。事实上,圣经的教导並沒有什么“炼狱”,而教皇也沒有赦免死人的权柄;只是敛财的一种手法。不过,路德自己也曾经历过,那种缺乏心灵平安的苦況,直到他领悟到“因信称义”的宝贵真理。这样,再沒有什么能夠使他回到旧日的重轭之下;也沒有谁能夠拦阻他,把这福音传递给困苦的罪人。所以,神拣选使用这无畏的教士,揭櫫“因信称义”的真理,成为宗教改革的中心信仰,一切都围绕着这个口号。
  原来那时的宗教,已经失去了福音的热诚,只剩下了仪式的空壳。为了维持那庞大僵化的组织,维持教皇的权势,教职人员的饭碗,只是想办法弄钱。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人的罪咎感,给他们空洞的安慰,而換取群众的钱财。这是善功思想的开端,是一个可以继续榨取的资源。正如圣经记载,神所说以色列宗教人的情形:祭司们“吃我民的罪,满心愿意我民犯罪。”(何西阿书4:8)这样,人民多犯罪,就去圣殿多献赎罪祭;祭司就有多多的祭肉可吃。
  从查考圣经,马丁路德知道了真理:人脫罪的道路,不是靠着自己的善行,也不是已故圣人的善功,而完全在於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代死赎罪的恩典;可怜无望的罪人,只要相信,就可以白白的称义。
  罗马书是“因信称义”真理的宝库,使他脫离罗马教廷迷信的奴轭:“义人必因信得生”(罗马书1:16);“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罗马书5:1)这是何等宝贵的信息!
  什么是“因信称义”呢?
  使徒保罗在其佈道的行程中,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会堂里讲道的时候,向会众宣告:

“弟兄们,你们当晓得:赦罪的道是由这人[耶稣基督]传给你们的;你们靠摩西的律法,在一切不得称义的事上,信靠这人,就都得称义了!”(使徒行传13:38,39)

  看,这就是福音!
  人有个问题,就是如何得救。宗教告诉人,要行善就能夠得救。说来不错。不过,什么是行善呢?就是思想行为完全照律法,那就是神所要求的完全。可惜,人在律法的面前,只显明自己的败坏无望,因为律法是叫人知罪,卻不能使人有行善的能力。
  “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马书3:23)也就是说,达不到神的标准。在原文中,“罪”(hamartia)的基本意义,是射箭偏失了标的,或偏左,或偏右,或过远,或不及,都是偏失,都是不正确。人无法希望能夠完全合於神的标准。人就常在罪中,不得称为义。
  为什么中文译为“义”这个字呢?
  韩愈“原道”说:“行而宜之之谓义。”“宜”的意思是刚刚合适,不多也不少,不能增減,而且还时常这样。这就是“义”的意思。(寇世远监督先生的释论)古往今来,所有的人,沒有人能夠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以色列人虽然有律法,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才是合宜,只是行不出来。连以色列空前绝后的智者所罗门王也说:“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沒有。”(传道书7:20)不仅品德败坏恶棍般的教皇沒有资格赦別人的罪,连过去的圣人,也无余善可贾。罪人唯一的盼望,是耶稣基督;“因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摩太前书2:5)
  神知道人的景況,差遣祂的儿子耶稣基督到世上来;祂是神子道成肉身降世,既沒有从始祖堕落来的原罪,也沒有任何偏失罪过;祂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所以能夠代替人的罪,为代替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且三天后复活了。圣经说:“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罗马书4:25)所以因信称义,不是因为我们相信,更不是随便信,必须有正确的信的标的:信耶稣基督所成就的救功,就是祂代替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这样,神看我们在祂的儿子里面,就是完全合宜的,像祂的儿子一样。
  马丁路德不顾性命,向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罗马教廷宣战,坚持这重要的真理:惟独基督,惟独圣经,惟独信心。从此,“因信称义”成为十六世纪宗教改革的旗帜,至今已经将近五百年了。
  不幸,今天教会中有人,不重圣经真理,不顾历史,妄自尊大,強不知以为知,只迎合世人好新务奇的心理,提出什么“因爱称义”的说法。如果说,称义的人应该有爱的行动,谁也不能夠说什么。但说是“因爱称义”,则是另一回事了。因为堕落败坏的世人,死在罪恶过犯之中,自私邪恶,只是爱自己,爱钱财,爱宴乐(提摩太后书3:1-4)哪有甚善行可夸?哪有甚爱心可言?真实的爱,只是信主之后,圣灵在圣徒里面所结出的果子(加拉太书5:13,14,22)。而且只有先因信称义,才可以与神团契也在主內团契。只是说“因爱称义”这样话的人,是倒果为因,完全是外行话无異开倒车,回到靠行为的故辙;如果这种人在教会中弄权,窃据高位,作了领袖,则更是瞎子领瞎子。信徒应当知所分辨,並要谨防,勿受迷惑。
  你留意到吗?在这里,是有人想要改变基督教传统的基要信仰,如同在工程上偷工減料:所偷減的是在於处理“罪”的问题上面。对於作生意人或政客,那样作开了方便之门,除去了十字架“讨厌的地方”;但从基督徒的立场来说,卻沒有那么简单了,因为那正是“假师傅,私自引进陷害人的異端,连买他们的主也不承认。”(彼得后书2:1)偷減了基督教信仰的根基,是极其严重的事:因为“根基若毀坏,义人还能作什么呢?”(诗篇11:3)感谢主,“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哥林多前书3:11)是永不会毀坏的。因为教会永生的元首应许:要把祂的“教会建立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她。”(马太福音16:18)历代教会经过外面的迫害,內奸的出卖,仍然屹立不动搖,並且滋长,今后也将在这根基上继续发展,直到主的荣耀再临。

  求主感动教会,儆醒防备错谬的理论,不被迷惑;愿信徒持守宗教改革的信仰,在基督的根基上生根建造。

https://ch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41001

 

©2004-2024 翼报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