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阵阵 ✐2018-10-01

论语析读(五七)

“子入大庙,每事问”与“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

石衡潭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3.15)

注释

  大庙:大,读太,太庙。鲁国太庙,即周公庙。
  鄹:同邹。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曲阜东南。孔子之父叔梁纥居於鄹邑,故称孔子为鄹人之子。或谓叔梁纥尝为鄹大夫。

“世人皆传孔子知礼,或人疑云:知礼者自当遍识一切,不应有问;今孔子入庙,每事辄问,则是不知礼也。故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是礼也:

“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孔安国)

“孔子闻或人讥己多问,故释之也。所以云‘是礼’者,宗庙事重,不可轻脫,愈知愈问,是敬慎之礼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此盖孔子始仕之时,入而助祭也。鄹,鲁邑名。孔子父叔梁纥,尝为其邑大夫。孔子自少以知礼闻,故或人因此而讥之。孔子言是礼者,敬谨之至,乃所以为礼也。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於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朱熹.论语集注

“或人以孔子素负盛名,而今待问,乃疑本未学。不知宗庙体大,不容少误,安知无随时损益更变者?岂可身未亲历而据空文以定实乎?虽知亦问,非徒为谨,礼实宜然。记此,见孔子有若无,实若虛,不以学问自矜,而行礼至谨,可为后法也。”(康有为.论语注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慎之至也。”(春秋繁露.郊事对)

对读

“孩子渐渐长大,強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每年到逾越节,他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当他十二岁的时候,他们按着节期的规矩上去。守满了节期,他们回去,孩童耶稣仍旧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並不知道;以为他在同行的人中间,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亲族和熟识的人中找他。既找不着,就回耶路撒冷去找他。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他父母看见就很希奇;他母亲对他说:“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耶稣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 他所说的这话,他们不明白。他就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顺从他们;他母亲把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里。耶稣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加福音2:40-52)

“当下,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但河,见了约翰,要受他的洗。约翰想要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吗?耶稣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或作礼]於是约翰许了他。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悅的。”(马太福音3:13-17)

解析

  这是孔子早年之事。孔子在太庙之中,就礼器与礼仪活动经常向人请问与请教,有人觉得他不懂礼仪礼节,对他有所轻视。实际上,这种请问与请教本身就是在躬行礼节。孔子年轻时就很懂礼,虛心求教;对人的挑衅,也及时回应,不卑不亢。孔子的勤学好问也传给了其弟子门生。曾子家语.卷四中记载了曾子与其弟子的一段关於学与问的对话:

“弟子问於曾子曰:‘夫士何如则可以为达矣?’曾子曰:‘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恥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知其不足,是以惑暗;惑暗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

  耶稣更是小时候就好学勤问,一心以天父的事为念,让众人希奇他的聪明与应对。路加福音2:40-52讲的是耶稣少年时的事情。40节讲到小耶稣在渐渐长大。长大不仅指身体的強健,而且指智慧的增长,更有神恩的同在。这与施洗约翰的成长过程是一样的。

“那孩子渐渐长大,心灵強健,住在旷野,直到他显明在以色列人面前的日子。”(路加福音1:80)

现在的人多关注孩子的身体的成长和知识的摄取,但对真正的智慧和灵魂的強健不甚看重。这往往是拣了芝麻,丟了西瓜。智慧是指能夠运用知识处理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心灵強健就是要与神同行,每天倚靠圣灵,认真学习圣经,常常祷告,喜悅遵行天父的旨意。

  按照犹太人的传统,一个人到12岁的时候,就算作成年了。此后他就是律法之子,要遵行律法,包括跟着父母和大人到耶路撒冷守犹太人的节期。逾越节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这段经文主要讲的就是逾越节期间发生的故事。耶稣的父母可能对他身体等各方面情況照顾有加,但对他智慧和心灵的成长状況並不十分了解。这时候,他的智慧与心灵已经觉醒了,已经有这方面的需要与追求。他不满足於逾越节到圣殿里去看看热闹,而希望真正在属灵上有所获得,有所长进。他独自逗留在耶路撒冷,这是一种出於他个人意志的举动。他进入殿中,坐在拉比(教师)腳前受教。他自己想要作一个学生。他以门徒的身分坐在那里。他们与他谈论,教导他,並且问他问题。他的回答使他们大感惊奇。然后他也像所有门徒一样发问。他的问题同样使人吃惊。那些教师们对这个单纯,质朴,有神恩在其身上的孩童,在发问和回答问题时所表现的澄澈理解力和心灵的见识而感到希奇。他们从未见过像他这样的孩子。
  显然,他们低估他了,他的父母也低估他了。他的父母也希奇他的聪明智慧,但经过了三天三夜寻找的他们显然疲惫不堪,也更关心孩子身体的安危,於是,母亲的话语中多少带了些烦躁与责备。小耶稣口中吐出的话,卻是如此美丽,单纯,天真,自然,真实。“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他的意思是:母亲,你应当了解我的,你为什么找我呢?“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此处的父是指天上的父。这是他生命里最中心的事,他也是为此而来到世界的。这孩子说,“我应当。”表达了他对自己身分的自觉—神的儿子,表达了他对神所托付的责任使命认识—把世人从罪恶中救赎出来。“我应当”三个字,启示了这孩子的完全。
  接下来“他就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顺从他们。”虽然他已经知道自己是神的儿子,他的意志是要遵行神的旨意,但他还是要对人间的父母尽诸般的义。即要孝敬顺服父母,他不能逃避对抚养他长大的家庭所当负的责任。在他天父旨意的管理之下,他将自己的生命顺服在家庭的权柄之下。孔子已经知道了礼,但在太庙中他还是每事必问,这体现了对礼的遵从,也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在谦卑的态度上,青年孔子与少年耶稣有一致之处,当然,两人的身分与身分意识是很不相同的。
  耶稣母亲的态度与论语中“或人”是很不一样的。“或人”看到自己不能明白的孔子的行为,就以为孔子不懂礼,轻视孔子並且对之加以讽刺嘲笑。耶稣的母亲也沒有完全理解儿子的行为与话语,卻是存在心里,反复思想。这是一种正确的态度,也是一种智能的方式。后来,她对儿子的成长更加用心了。这点从后面的经文中也暗示出来。
  随后,耶稣继续全面成长。首先是智慧方面。他必须面对难题,寻找资料,並且找出答案。从他青少年期到三十岁之间,我们看见一个完美而自然的心灵发展过程。他不仅是长大,並且一切的心灵成长都在他的意志控制之下,他正在闯出自己的一条路。
  第二是身体方面。身体要強健起来。将来的传道生涯中,要有四十天的旷野祷告作为预备,还要走遍各城各乡,更要躲避仇敌的逼迫与追杀,每天训练尚未成熟的门徒。要完成这些工作,沒有強健的身体是不行的。不仅身量长大,还要学习身体的操练和节制,用原则来管理,控制他的感情。
  第三是属灵方面。幼年时,有神的恩在他身上。现在他则住在恩慈中。希腊文中,这句话前面有一个介系词Para,意思就是“位於身旁”。他在神身旁,所得的恩慈一天天增长。这段成长的年月中,他一直在神的身旁,保持着与神的密切交通。因此神喜爱他的心一天天增长。他属灵方面的一切是在顺服神的意志控制之下发展的。
  第四是人际方面。人不仅要与神保持美好的关系,也要与人有同样的关系。神也通过他人来帮助一个人成长。一个讨神喜悅的人也一定会受到周围人的欢迎,一个爱神的人也会爱身边的人。耶稣也是这样,他成为我们爱神与爱人的榜样。
  还有,耶稣是神的独生爱子,道成肉身来到人间,但祂还是按照人间的义,接受了约翰为祂做的洗礼。为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下期续)

翼展万里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人权与政权 ✍于中旻

谈天说地

金玉食粮议 ✍于中旻

谈天说地

儒家社会主义的理想 ✍亚谷

谈天说地

信仰宗教与文学 ✍于中旻

艺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风

寰宇古今

圣诞老人 Santa Claus ✍史述

谈天说地

华盛顿的告別辞 ✍于中旻

谈天说地

谈教育 ✍亚谷

云彩生活

称心园艺:中国水仙 ✍余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