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阵阵 ✐2014-08-01

论语析读(七)

“使民以时”与“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

石衡潭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1.5)

注释:

  道千乘之国:道:同“导”,治理。马融:“道,谓为之政教也。”皇侃本作“导”。千乘:乘,四马拉着的兵车。千乘之国即有千辆兵车的国家。

“天子万乘,诸侯千乘。千乘尚式,则万乘可知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敬事而信:

“敬,肃也。”(说文解字.苟部)
“敬,警也,恒自警肃也。”(释名.释言语)
“为国者,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也。”(东汉.包咸)
“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议兵)
“箕郑曰: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名,则上下不干。信於令,则时无废功。信於事,则民从事有业。”(国语.晉语四)

  节用而爱人:用:财用,开支。

“虽富有一国之财,而不可奢侈,故云‘节用’也。虽贵居民上,不可骄慢,故云爱人也。…人是有识之目,‘爱人’则兼朝廷也;民是瞑闇之称,‘使之’则唯指黔黎。”(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刘逢祿论语述何亦谓“人”与“民”对举,人指臣子,民指百姓。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故水旱不能使之飢…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故水旱未至而飢…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天论)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姦智生,姦智生则邪巧作;故姦邪之所生,生於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於侈;侈之所生,生於毋度;故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管子.八观)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问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说苑.政理)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荀子.君道)

  使民以时:“使民”指征集百姓从事各种役作。“时”特指农时,“以时”意为不违农时。

“以时,谓出不过三日,而不妨夺民农务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礼记.中庸)
“晉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夫德不施,则民不归;刑不缓,则百姓愁;使不归之民,役愁怨之百姓,而又夺其时,是重竭也。夫牧百姓,养育之而重竭之,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於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说苑.贵德)

  治理国家,要有敬的态度,不要随意大兴土木,並且言而有信;要节约资财,爱惜手下的人;要在合适的时间役使老百姓,不违农时。

对读: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毀有时,建造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拋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棄有时;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靜默有时,言语有时;喜爱有时,恨恶有时;爭战有时,和好有时。这样看来,作事的人在他的劳碌上有什么益处呢?我见神叫世人劳苦,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永生原文作永远〕。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传道书3:1-11)

解析:

  孔子对“时”,“时机”有极敏锐的感受,极深刻的领悟。他不止是在此处谈“时”,还在多处谈“时”。谈到为政,孔子说:“使民以时”(学而1.5),就是说,要在适宜的时节来役使老百姓干活,不要让他们疲於奔命。大戴礼记中也说:“使民不时,失国,吾信之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论及人生,孔子讲不同年龄阶段有需要应对的不同问题: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16.7)

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完成不同的任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2.4)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9.23)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最晚在四五十岁的时候出成果,出成绩,如果到了这把年纪还弄不出一点名堂来,还沒有一点名气与影响,那么,要他作出出类拔萃的建树恐怕是困难了。世上当然也有大器晚成的,但按照孔子那个年代人的正常寿命,四五十岁的确已过了事业的盛期了。
  孔子很善於从各种自然社会现象来认识时机。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子罕9.9)

当凤凰鸟久久沒有在山林中出现,八卦图迟迟沒有从黃河中浮出的时候,孔子就知道:在这一辈子,他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了。孔子编纂春秋,看到麒麟被人猎获而杀死,就心灰意冷,绝笔不再了。他从这一事件,看到了自己生不逢时,难用於世。就是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孔子也強调要适时要守时。

“不时,不食。”(乡党10.8)

论语中还讲了孔子在旅途中的一个有趣故事来说明“时”的重要性: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乡党10.27)

就是说:有一次孔子出门,看见了山梁上一群野鸡在歇息。野鸡发现四周色势有異,就一齐飞了起来,盘旋一阵,才又停落聚集在一个地方。孔子看到了这一情形,心有所动,大发感慨:“山梁上的那些野鸡知危而去,它们也懂得识时务呀!懂得识时务呀!”子路听见了老师的话,也肃然起敬,甚至还对这群野鸡煞有介事地行了一个拱手礼。那群野鸡惊视几次后,还是扑棱扑棱翅膀,飞走了。孔子以适时作为评价人的重要标准,如对公孙文子:“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宪问14.13)別人也拿适时来问难孔子,如阳货劝孔子做官时说:“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孔子只好回答:“诺,吾将仕矣”(阳货17.1)。荀子也记录了孔子给子路谈“时”:

“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茍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荀子.宥坐)

  孟子说孔子做什么事都能夠把准时机,恰到好处,“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孟子.万章下)所以,他盛讚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圣之时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集大成的意思。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孟子.万章下)

孟子自己也是很讲究“时”的,他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是我们所十分熟悉,此处就不多讲了。他还说人类生产生活,也要遵照时序:

“不违农时,穀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鼈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品评,对现实政治的策划也讲时:

“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於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飢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悅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

  荀子也说过类似的话: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穀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

荀子讲君臣之间的知遇也是要恰逢其时:

“尧授能,舜遇时,尚贤推德天下治。虽有贤圣,适不遇世,孰知之?”(荀子.成相)

易经礼记中庸等其他儒家经典也多讲“时”:

“…君子进德脩业,欲及时也。”(易经.干)
“终日干干,与时偕行。…亢龙有悔,与时偕极。”(易经.干)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易经.大有)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靜不失其时。”(易经.艮)
“礼也者,合於天时,设於地财,顺於鬼神,合於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礼记.礼器)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礼记.乐记)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中庸

新出土的郭店楚简讲“时”的地方也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篇就被命名为“穷达以时”,此篇中有这样的句子:

“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

从整篇內容来看,此处的“世”可以训为“时”,当然,“世”本身也包含“时”的意思,我们经常以“时世”並用,成语中也有“时移世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一个人聪明能干,但若不是恰逢其时,也是干不成事的。”接下来,该篇举了许多历史上的著名事例来证明这个道理,最后又总结到:“穷达以时,德行一也。…穷达以时,幽明不再。故君子敦于反己。”郭店楚简还有其他地方谈“时”:

“圣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义也。行之而时,德也”(五行)

圣人知道天道,知道了就去行,这就是义。按照恰当的时机去行,这就是德。司马迁也常常以“时”来解释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如评点李斯:

“时乎时乎,间不及谋。赢粮跃马,唯恐后时。”(史记.李斯列传)

总结韩信:

“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时乎时,不再来。”(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羽的“垓下歌”也提到了时: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当初,他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也是失去了宝贵的时机。所以,把重要军师亚夫范增也气跑气死了。当然,项羽的失败根源还不在於时,而是沒有实行仁政。
   梁启超先生在论孔子的中庸思想时,说过一段十分中肯的话:

“孔子的中庸还含有时间性,所以说时中。易传说:‘随时之义大矣哉’,又说:‘与时偕行。’全部易经说时字的几乎无卦不有。春秋三世,也把时的关系看得最重。因为孔子所建设的是流动哲学,那基础是摆在社会动相上,自然是以步換形,刻刻不同了。时中就是从前际后际的两端求出个中来适用。”(1)

成中英先生对“时”与“时中”也有极好的哲学性解释:

“时中就是中时,时就是‘时而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中的适时举止,即依据对事物的了解,在适当的时候表现适当的行为,使其发挥最大的效果,同时使自己与真实世界取得最大的和谐。这就是‘时’。时就是切合实际,使主观与客观为之协调。也就是在客观世界充分地实现自己,而在主观的实践中弘扬客观的道。这种认识就是时中的基本原理。”(2)

其实,对“时”,“时机”的尊重与把握,最根本一层意思是对天(神)意的揣摩,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孔子及早期儒家诸贤对天(神)的敬畏与遵从,並不是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司马迁也说: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史记.太史公自序)

今天,我们提倡“与时俱进”,显然受到了易经中“与时偕行”启发,也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很好的继承。

  关於“时”,“时机”的论述在圣经中随处可见,讲得最多的要数传道书,在该书第三章中,一连十几句都是讲“时”:这是讲事物的发生发展与停止消失都有一定的时间,不会凭空而来,徒然而去,人们在适当的时间要做合乎时宜的事情,要顺乎时节,不要鲁莽随意。后面还有一段讲“时机”: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悅;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原来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鱼被恶网圈住,鸟被网罗捉住,祸患忽然临到的时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传道书9:11-12)

就是说人的成功的关键在於把握好时机,既不要守株待兔,也不要揠苗助长,而要恰逢其时,恰到好处;若不如此,不仅事情难成,而且会有祸患缠身。箴言也有不少句子谈时机,时宜。

“夏天聚敛的,是智慧之子;收割时沉睡的,是贻羞之子。”(箴言10:5)
“夏天落雪,收割时下雨,都不相宜;愚昧人得尊荣,也是如此。”(箴言26:1)

箴言中的这一句话很发人深省:

“清晨起来,大声给朋友祝福的,就算是咒诅他。”(箴言27:14)

为什么会这样呢?你想一个人在清晨起来,还睡眼惺忪,迷迷糊糊,可你卻大声向他说话,不管你是祝福还是咒诅,都会吓他一跳,所以,即使你是祝福,实际效果对於他,也如同咒诅一般。这种不合时宜的言语行为是令人不悅的。一个真正有爱心有修养的人,知道何时该说话,何时当缄默;知道何时要拜访,何时该告辞。他们从不滥用別人对他的热情,也不以幽默的名义伤害人。也就是说他举止得体,话合其时。圣经其他书卷也有许多类似的教导,如:

“口善应对,自觉喜乐;话合其时,何等美好。”(箴言15:23)
“境內的居民哪,所定的災临到你,时候到了,日子近了,乃是閧嚷並非在山上欢呼的日子。”(以西结书7:7)
“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加拉太书6:9)

  可以说,这些与上引孔子所说都是基本一致的,当然,孔子只是告诉人有“时”与“时机”且应该顺应与把握“时”与“时机”,但究竟它们是从何而来怎样而来,人又应该如何来把握它们,孔子则语焉不详,因为他是人不是神,尽管后世尊他为圣人,孔子生前卻从来不以圣人自居,他把知“时”奉“时”的人称为“大人”,“圣人”: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易经.干)

他只能到此为止,不能再往下说了,而圣经则明确地告诉人们:“时”,“时机”都是由神所定的,神的意志是“时”,“时机”的最终根源。怜恤的日期是神所定的:

“你必起来怜恤锡安,因现在是可怜他的时候;日期已经到了。”(诗篇102:13)
“万军之耶和华说:在我所定的日子,他们必属我,特特归我;我必怜恤他们,如同人怜恤服事自己的儿子。”(玛拉基书3:17)

审判的日期也是神所定的:

“我到了所定的日期,必按正直施行审判。”(诗篇75:2)
“你们必践踏恶人;在我所定的日子,他们必如灰尘在你们腳掌之下;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玛拉基书4:3)
“因为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快要应验,並不虛谎;虽然迟延,还要等候;因为必然临到,不再迟延。”(哈巴谷书2:3)

  神所定的时间来到时,要赶紧抓住;神所定的时间还沒有来到的时候,要耐心等候。圣经中有不少反面例子。如民数记中记载神让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去得那应许给他们的迦南地。他们已经到了迦南地跟前了,马上就可以得到它了,可是那被派出去侦察的十二个支派的首领回来,其中十个报了恶信,说居住在那里的亚衲族人都是身量高大的伟人,我们上去只能是送死,给他们做食物。他们的话使整个以色列人魂飞胆丧,都向摩西发怨言,並且嚷着要回埃及去,还要用石头砸死坚信神应许的约书亚与迦勒。耶和华神向他们显现,才扭转了事态。那些发事端的人见状,态度大大改变,又由害怕转为冒进。第二天,就去攻打迦南坚城加低斯,置摩西的苦苦劝告於不顾。结果,他们不但沒有攻下城池,反而全军覆灭。迦南地直到四十年后,才由约书亚和迦勒率众夺得。
  圣经中最光辉的正面例子是耶稣基督一生的行为。耶稣基督是按照父神为祂所定的时间来工作和上十字架的。祂在世界上活了三十三年,前三十年都在预备,只有最后三年才出来传道。在这三年之中,也是有明确安排的。第一年,祂多行神跡,卻嘱咐人不要张扬,因为祂要有足夠的时间来教导门徒们真理;到第二,三年,祂的名声才逐渐传扬开来,因为祂的门徒们已经被训练得差不多了;到快上十字架时,特別是在最后的晚餐上,祂才把许多话给门徒们明明白白地讲出来,也不再用比喻了。在时间沒到的时候,決不轻举妄动,率性而为,耶稣基督常常给门徒说的一句话是:“我的时候还沒有到”(约翰福音7:6)或者“我的时候还沒有满”(约翰福音7:8);而一旦时候到了,祂就义无反顾,毫不迟疑:

“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约翰福音13:1)
“父阿,时候到了;愿你荣耀你的儿子,使儿子也荣耀你”(约翰福音17:1)
“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罗马书5:6)

耶稣基督为人做了顺乎神意把握时机的榜样。天主教在梵二会议期间,也提出了“跟上时代”的口号。
  人的得救是神在创立世界以前所拣选的:

“愿颂讚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祂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又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预定我们,借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使祂荣耀的恩典得着称讚;这恩典是祂在爱子里所赐给我们的。我们借这爱子的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乃是照祂丰富的恩典;这恩典是神用诸般智慧聪明,充充足足赏给我们的,都是照祂自己所预定的美意,叫我们知道祂旨意的奧秘,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於一。我们也在祂里面得了基业,这原是那位随己意行作万事的,照着祂旨意所预定的;叫祂的荣耀,从我们这首先在基督里有盼望的人,可以得着称讚。”(以弗所书1:3-12)

得救是神的拣选,但人不可以此为借口,逃避自己的责任。神把救恩确确实实地赐给世上每个角落的人(参阅罗马书1:18-23)。谁都可以悔改离棄罪,相信主耶稣基督。若有人失丧,只因他选择失丧,並非神的意愿。
  人传扬福音也是神在万古之先所预定的:

“神的仆人,耶稣基督的使徒保罗—凭着神选民的信心,与敬虔真理的知识,盼望那无谎言的神,在万古之先所应许的永生,到了日期,借着传扬的功夫,把祂的道显明了;这传扬的责任,是按着神我们救主的命令交托了我。现在写信给提多,就是照着我们共信之道做我真儿子的。愿恩惠平安,从父神和我们的救主基督耶稣归与你!”(提多书1:1-4)

这段经文不单讲述上帝永恆的目的;它还把祂的方法告诉我们。它告诉我们,到了祂自己美好的时间,便将祂的信息告诉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类一切历史都是替耶稣来临作准备。当人未准备好受教的心,我们很难将知识传授给他。但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上我们必须从起头开始;因此人类必须替耶稣的来临作准备。旧约的全部历史,和希腊人的一切哲学探讨,都是为耶稣来临而作准备。上帝的灵在犹太人和其他民族中间运行,当祂的儿子来到地上的时候,好叫他们有一个准备就绪的心接待祂。我们必须认定一切历史都是上帝教育人的工具。这段经文还告诉我们:神的预定並不意味着人无所作为,只能消极等待,而是说人要与神同工,积极实现。这传扬的责任是神托付给保罗及信徒的,神借着保罗及信徒的传扬实现祂在万古之先的预定。人的传扬也在神的预定之中。当然,不是说,沒有某人的传扬,神的预定就不能实现。神的旨意是不可改变的,是一定会实现的。神能夠从石头中兴起亚伯拉罕的子孙来。只是,若某人不愿与神的工作有份,那是他的极大损失。最终,他不能与神在天国一同坐席,而要在门外哀哭切齿。
  至於那些暂时还在神家之外的人,圣经中特別告诉他们在寻求神,认识神方面要抓住时机,不可耽延。旧约先知多次向人们呼吁:

“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祂,相近的时候求告祂;恶人当离棄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归向耶和华,耶和华就必怜恤他;当归向我们的神,因为神必广行赦免。”(以赛亚书55:6-7)
“那时,你们必呼求我,我卻不答应,恳切的寻找我,卻寻不见。”(箴言1:28)

耶稣也恳切地教导人们:

“光在你们中间,还有不多的时候,应当趁着有光行走,免得黑暗临到你们;那在黑暗里行走的,不知道往何处去。你们应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约翰福音12:35-36)

很多人觉得圣经好,耶稣基督真,可他们都说现在太忙,顾不上,等有时间了再来好好了解,问他什么时候有时间了,他会说到退休以后吧。人明天会发生什么事都不知道,何谈那么远的事呢?对於认准了的事情,最好的态度是抓住现在,马上行动。(下期续)

注释:
(1)梁启超:孔子,转引自吳康等著学庸研究论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中华民国七十一年),第220页。
(2)李翔海,邓克武编成中英文集二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第220页。

翼展万里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艺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风

谈天说地

彩虹 ✍于中旻

谈天说地

东亚复荣圈 ✍于中旻

谈天说地

社会主义资本家—子贡 ✍亚谷

谈天说地

人权与政权 ✍于中旻

寰宇古今

耶稣的腳印(五)约但河探幽 ✍殷颖

艺文走廊

灯塔 ✍凌风

谈天说地

有主耶稣,人生精彩有意义 ✍林向阳

点点心灵

谢谢,我不吸煙 ✍余卓雄

艺文走廊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