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阵阵 ✐2014-02-01

论语析读(一)

学而时习之

石衡潭

 

  “学而时习之”—学习的第一阶段。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独自学习。“学而时习之”中的“习”有两种含义:一为“溫习”;一为“练习”,“实践”,“习”的原始字义是鸟翅飞,鸟不断地用翅膀练习飞,最后才能在天空自由地翱翔。论语集注.学而第一:

“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説,同悅,心中喜悅。读书有所会意,又能在实践中运用之,当然是件高兴的事。如现在人所说的沒事偷着乐。

  引申一点来说,此句讲人与自我的关系,用中国传统术语来说,就是讲知行合一,行胜於言。孔子在很多地方都对此加以強调: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1.14)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为政 2.18)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 4.22)
“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4.24)
“君子恥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14.27)

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过类似的话: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1.7)

学习的目的是要学以致用,把圣贤所教导的能夠用於生活实践中,就等於学习了。后来儒学名家对此都多有阐发,如程颐,朱熹,王阳明等。程颐说:“须是识在所行之先”(二程遗书.卷三),“君子以识为本,行次之”(卷二十五),強调知先於行且重於行。朱熹则提出“知,行常相须”(朱子语类.学三)的观点,並指出“知与行,工夫须着並到。失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子语类.大学一);王阳明说得最清楚明了:“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后来,王夫之,孙中山等人都对此问题发表过精彩的见解。但在中国哲学的框架內,並沒有彻底解決这一问题。
  圣经中也強调学习的重要性:

“智慧必入你心,你的灵要以知识为美。”(箴言2:10)
“义人的口教养多人;愚昧人因无知而死亡。”(箴言10:21)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棄掉知识,我也必棄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你既忘了你神的律法,我也必忘记你的儿女。”(何西阿书4:6)
“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別是非,[或作喜爱那美好的事]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着耶稣基督结满了仁义的果子,叫荣耀称讚归与神。”(腓立比书1:9-11)

  爱心,知识与见识都是不可或缺的。爱心是动力,而知识与见识帮助人分辨好坏,确定方向。三者配合,保证人能接仁义的果子。若有人很有爱心,但沒有足夠的知识与见识去将之合宜地实现出来,或者沒有取得应有的果效。那就十分遗憾。
  在论语中,孔子弟子所学的主要是古代典籍文献,如诗书易礼春秋等五经;也讲学习为人,朱熹论语集注

“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学而第一)

还讲对人生的觉悟。

“白虎通云:‘学,觉也,悟也。’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性情,使自觉悟,而去非取是,积成君子之德也。”1

圣经中,要人们所学的主要是关於神的知识,也就是对神的认识,人最终的目标也是真正认识神,人要效法的是耶稣基督,要越来越像祂。这才是真正的觉悟。

“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箴言1:7)
“因为,耶和华赐人智慧;知识和聪明都由祂口而出。”(箴言2:6)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10)
“认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哈巴谷书2:14)
“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祂已经丟棄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立比书3:8)

  圣经也強调认识与践行之间的联系,如同中国哲学中所说的知行合一。

“我们若遵守祂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祂。人若说我认识祂,卻不遵守祂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约翰壹书2:3-4)
“凡住在祂里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见祂,也未曾认识祂。”(约翰壹书3:6)
“亲爱的弟兄阿,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认识神。沒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约翰壹书4:7-8)

  论语此句亦可与圣经中所讲的信心与行为的关系相对应。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就是因信称义。但信心与行为,內在与表显是不能分开的。信心必然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行为与信心相符合。雅各书对二者的关系有非常清楚的说明:

“这样,信心若沒有行为就是死的。必有人说,你有信心,我有行为;你将你沒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借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雅各书2:17-18)
“身体沒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为也是死的。”(雅各书2:26)

  关於这段经文,美国学者提摩太.凯乐(Tim Keller)有很精彩的解释:

“清教徒经过与雅各书二章的奋力博弈,得出结论,认为这部分的意思是:‘虽然我们得救是单单因着信,但若这信一直停留在单单有信,我们就沒有得救;沒有好行为的信就是死的,就不是真信,不可使罪人称义。’”2

  这一节还讲了“时”这个重要概念。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时者,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是也。”

就一个人来说,小学阶段应该以学语文为主,而到中学可以学比较复杂的数学。中国古代教育多如此,西方教育也差不多。现在的中国教育违反了这一常理,数学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小学的数学很复杂,孩子们学不好是自然的,可他们不知道,认为自己笨,家长也同样。这样,孩子们学习的愉悅沒有了,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其实,孩子们长到一定年龄,稍微学一学,就都会的。完全沒有必要在小学阶段费那么多时间学。而奧数班就是一个让正常孩子觉得自己很笨的地方,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中国学生经常在国际奧数比赛中获奖,但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还沒有摘取过诺贝尔科学奖和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茲奖(Fields Medal)。这是很说明问题的。当我们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因为我们着眼的是分数,而不是全面成长。有人将中国欧美教育对比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小学累,中学苦,高中拼,大学混。玩耍的年龄被逼学习,学习的年龄只想玩耍;欧美:小学玩,中学混,高中学,大学拼。玩耍的年龄就玩耍,学习的年龄才学习。小,中,高阶段中国学生一般佔优,进入大学阶段,欧美学生迅速超越。太看重起点,必将失去终点。
  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读书的乐趣,让人爱上学习。然后,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有信心,有行为,用行为来表达信心,以信心来坚定行为。(下期续)

註:
1. 徐望驾校注: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第2页。
2. 提摩太.凯乐:教会与文化,载於教会2012年第4期,总第36期,第24页。https://www.churchchina.org/no120703

翼展万里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人权与政权 ✍于中旻

谈天说地

彩虹 ✍于中旻

艺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风

谈天说地

社会主义资本家—子贡 ✍亚谷

谈天说地

东亚复荣圈 ✍于中旻

点点心灵

我们社会病了吗 ✍晨晓

云彩生活

简易食谱:翠树金钱 ✍民天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沙丘上 On Sand Dune ✍郭端

寰宇古今

文字,传播事奉六十年 ✍殷颖

艺文走廊

杜鹃休向耳边啼 ✍吟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