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11-08-01

解毒密码(八)

七次大公会议讨论的焦点

黃钟

 

  自从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 272-337)在尼西亚召开第一次大公会议开始,以后接续约五百年(325-869)开了十一次会议,一般教会历史只称七次。(绝非布朗所说君士坦丁召开的尼西亚会议,就決定教会历史发展的现象)以下且将各大公会议列下,也可说明教会正统信仰的形成,是经过多么漫长,慎重的考核,才形成教会正统的教义及信仰权威—圣经。(绝对不是布朗所说,是经君士坦丁所修改!)

註:以下有※号者,是专为讨论圣经“正典目录”而召开的会议。

一.尼西亚大会(First Council of Nicaea, 325

  谴责亚流派(Arianism)異端。此派创始人为埃及亚历山大城长老亚流(Arius, 260-336),会议通过该派为“異端”,宣布逐出教会。又草拟教会共同信经—尼西亚信经—強调“三位一体”信仰,要求各主教遵守。按帝国行政省分教区;授以罗马,亚历山大,耶路撒冷三地主教有较大管辖权。(亚流又译亚利安或阿里乌。其主张参“耶稣的神人两性”)

  老底嘉大会(Council of Laodicea, 363-364)此会议不能称为“教会大会议”,因为到会的代表只有二十四位主教,都是来自小亚细亚。历史上称为“省区议会”(Regional Synod)。会议的议決有三项:

1.私人所作诗篇,不可在聚会中诵读;未经承认的经书和著作,也不可读。
2.必须读的旧约书卷有二十二卷(其实就是今天所採用的旧约內容。小先知书十二卷当作一卷;另加书信及巴录书
3.必须读的新约,也是今天所採用的新约,少了启示录

老底嘉会议规定了教会读经的范围;卻只能对局部教会发生效力,並非通行所有教会。

二.君士坦丁堡大会(First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381

  此时期是狄奧多修一世(Theodosius I, 347-395)为罗马皇帝。在他任內定基督教为“国教”。支持正统教会,禁止異端教派活动。此次召会是为了老底嘉主教阿波利拿(Apollinaris of Laodicea)的主张,形成一种阿波利拿主义(Apollinarianism)。他认为基督的神性是完全的,但祂的人性卻是不完全。原因是人的组合是灵,魂,体。基督道成了肉身,虽有体,有魂;但祂的灵卻是“神的灵”而非“人的灵”,故其人性不完全。他肯定基督的神性与人性合一,否认基督为人子时,具有与常人一般,在道德成长过程与人相同,祂毕竟不同常人。他的神学思想,被罗马主教斥为“異端”。为解決此项神学爭端,经此次大会辩论,遭到谴责,判为“異端”。旧案重提,将第一次尼西亚大会所定信经经修改后,成为教会正式信仰权威。

  达马苏大会(Council of Rome, 382)也不是全体大会。只是罗马教区所召的地方议会—甚至连罗马区內的教会都不夠代表性。
  这次会议正巧耶柔米(Jerome, c.347-420)在罗马。他是教会所崇敬的人物,有他参与这次会议,令到会议的议決极具重要性。这次会议正式公布圣经目录。所公布的目录,就是今天所通行的新约圣经目录,只是次序有些不同;也将启示录列入其中。

  迦太基大会(Councils of Carthage)由390-419年间,其后有六次会议,其中有四次在此境举行。397年为迦太基第三次会议。此次会议又有另一位教会主要人物奧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参加。他是当代伟大的教会领袖,神学家。大会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因为奧古斯丁的威望及积极参与意见,成了新约圣经最古的明文规定,远较老底嘉,达马苏更具权威。大会议決:“除了正式承认的经典之外,不得有任何书籍冒充圣经在教会中宣读。公认的旧约圣经…(即现行的旧约圣经,加上:多比书犹滴书玛克比书(现称典外文献,天主教圣经列入))”。新约部分完全与现行所用圣经相同,共二十七卷。

三.以弗所大会(First Council of Ephesus, 431

  神学上的爭论,在教会历史上是一直存在。在派系上有亚历山大派和安提阿派。两派的神学思想针锋相对。也可代表东西方的神学思想。当时代表西方教会的神学思想是尊敬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尊称为“上帝之母”(Theotokos)。此种称谓,在东方的神学思想是不能接受。
  聂斯托利派(Nestorianism)的神学思想是来自聂斯托利(Nestorius, c.386-451)。他原是安提阿主教,也是一位有讲道恩赐的人;具有浓厚的安提阿神学思想。428年转任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他不同意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结合成一个本体,而认为基督的神性本体附在人性本体上,因此,不同意把马利亚称为“上帝之母”,只可以称为成肉身“基督之母”(Christotokos)(西方教会对马利亚的尊崇,是受希腊,罗马,埃及崇拜女神的习俗的異教信仰所影响,如:维纳斯,戴安娜,亚底米,伊西施等。这种不合圣经教训的举措,竟也被布朗拿来大做文章,认为是耶稣的思想。)这一种神学思想上的论战不休,因而在以弗所召开大会,意想解決爭端。


以弗所大会 First Council of Ephesus, 431

  主张马利亚为“上帝之母”的亚历山大主教(Cyril of Alexandria, c.376-444)联合罗马主教,在聂斯托利等人未到之前,预定会期未到就开始会议,判決聂斯托利的思想为“異端”。几天后,安提阿主教约翰(John I of Antioch)率领聂斯托利派的代表,申讨先前擅自开会的亚历山大主教,破坏会议法规罪名;重新自行召集会议,推翻先前的決议,双方互相指责;结果在寡不敌众的情势下,聂斯托利等人被革除教籍和免去教职。史称此次会议为“小宗教会议”。
  罗马皇狄奧多修二世(Theodosius II, 401-450)为息事宁人,保持双方太平,即将双方主教一併撤职。事件並不因此了结爭论。两派之间的爭执,都是关乎基督位格的“一性论”及“两性论”。这里面的论述,用词,都十分微妙,可以说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可是內里仍有干坤,“一性”,“两性”的解读,从表面上看,是分成两派,其实內里还是有似同非同的涵意。

註:“一性论”(Monophysitism):基督只有一个本性,即神性。基督人性已融合在神性中,因此,基督与人不是同类。或基督的神人两性应当是分开的。基督的神人两性,只是相对的结合在一起;从来沒有完全融合在一起。
  “两性论”(Dyophysitism):参“迦克墩大会”。

  在会议中,两派形成拉锯战,先是君士坦丁堡主教“两性论”佔优,把亚历山大主教的“一性论”定为“異端”,废黜教职。
  事后,两派都向罗马主教利奧一世(Pope Leo I, c.400-461)寻求支持。利奧一世於449年六月回信支持“两性论”。他主张:“在基督里面有两个完整无缺的本性,每一个本性和实质,其共有性均无所贬抑,两下集合起来,在一个位格里。”利奧对基督性质的声明,史称利奧大卷Tome)。

註:(公元445年,利奧一世自封为教宗,並从西罗马皇帝华伦提尼安三世取得敕令发布。利奧一世被称为第一位教皇。教廷从彼得计算起,追称为第四十五任教皇)。他在基督本性的神学爭论上,处於领导地位。虽然在以弗所第二次会议上,他的“大卷”被搁置,但是他的基督位格论,在迦克墩会议中,卻受到重视,成为主要讨论焦点,並成了日后主流教会信仰的基础。
  在他任內,坚決反对“異端”。但是他卻成了另类“大異端”。他宣称他乃全教会的主宰,拥有普世性权威,人若拒绝他的权柄,就必下到地狱,他有处決传播異端者死刑的权柄等。

  迨449年八月,亚历山大主教(Pope Dioscorus I of Alexandria)请求狄奧多修二世,再次在以弗所召开会议。这一次的会议,爭拗更为剧烈,拒绝宣读“利奧大卷”,会议反判“两性论”为“異端”,双方大打出手,亚历山大主教在会议上身受重伤,不久就死去。这一次会议被教会称为“強盜会议”(Robber Synod)。
  值得关注的事有以下两项:
  其一.聂斯托利派被判为“異端”,不能单凭“上帝之母”与“基督之母”的名称作为判断;乃要根据名称背后的神学思想,作为理据基础。这也是历次教会会议爭论的原因。
  其二.聂斯托利派主教被革职及判为“異端”之后,被逐出教区。此派教士就向中亚及波斯一带传教。经过两个世纪之后,在波斯建立了传教基地,逐渐东传到印度;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到达长安,名为“景教”。

四.迦克墩大会(Council of Chalcedon, 451

  自上一次“強盜会议”之后,在君士坦丁堡有一位年老的修士,名叫欧迪奇(Eutyches, c.380-456)。他攻击基督“两性论”,认为道成肉身的基督,祂“人性”被祂“神性”吸入,两性成为一性—“一性论”。
  亚历山大主教区利罗(Cyril)说服马喜安皇帝(Marcian, 392-457)於迦克墩召开第四次大公会议。全体与会代表有六百位来自东方教会的主教,两位西方教会代表。会议以尼西亚及君士坦丁堡信经及利奧的“大卷”为圭臬,制定迦克墩信经Creed of Chalcedon)。会议精神在於肯定:“基督神人两性完整地,不相混淆地联合在一个位格里”,因而产生了迦克墩信经
  信经主要是关於“基督论”(Christology)。內容详情可分为七点:

1.基督实在是道成了肉身,祂是三位一体的第二位,是神与人在一个生命中,实在和不断“合一”。
2.基督的性与格,判然分明。“道”不是取了人的位格,而是取了一般人“人性”;祂不是拯救一个人,乃是拯救万民。
3.道成了肉身的基督,是只有一个位格的“神人”。
4.基督的神人两性,是永远不相混合或吸收;也是不可分离。神性永为神性;人性永为人性,两性继续有独一共同的生命。互相贯通,有如三位一体神之三位一般。
5.基督的位格是统一的,基督里神人两性各守本性;基督的自我感觉从来不是分裂。
6.基督的工作乃是出於祂的这一个位格,而非单独出於祂的人性或神性。祂的“位格”是主体,“性质”是媒介。
7.基督人性寓於神格內,基督神性是位格的根本和基础。祂的人性除了寓於神格內之外;沒有本身独立位格。

  值得注意的是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大部分都以这信经,作为对“基督论”的正统信仰。然而爭议仍然持续,因而引发以下多次“君士坦丁堡会议”。
  另一件重大事件就是对利奧一世自封教皇的反制,会议決议宣布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与罗马大主教具有同等权力。利奧一世对此決议提出抗议。

五.君士坦丁堡大会(Second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553

  自迦克墩会议后,西方教会是坚決拥护按利奧一世所制定之迦克墩信经。另一方面,东方的教会卻对此信经存保留态度。所谓“基督两种性质”无论怎样解释,基督仍然只是半个上帝,他们坚持基督只有神性。这一种“基督本性论”的爭论,一直反反覆覆的在当时的基督教各教区中纠缠不清。当时有三位著名的神学家—德奧道罗(Theodoret of Cyrus),狄奧多莱(Theodore of Mopsuestia)和依巴斯(Ibas of Edessa)发表“基督两性论”文章。他们的文章受到罗马主教的支持。但卻为君士坦丁堡所反对。544年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 482-565)召开了名为“三章”(Three Chapters)辩论会,事件並不因此终结。
  553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会议,旨在结束“三章”辩论,谴责以上三位的文章为“異端”。这一案件,史称“三章案”。並且決议君士坦丁堡教会地位,在罗马教会地位之上;主教且享有普世教会首席代表的荣誉。东西方教会的不和现象,日呈尖锐。
  其时,东方教会因神学思想的派系及权力的爭夺,教区间已经是四分五裂,形成耶路撒冷,安提阿,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四大教会中心,分庭抗礼局面。

  ※透立豆大会(Fourth Councils of Toledo, 633)这一次是西班牙教会所召开的会议,正式接受西方教会所通行的圣经目录;並且特別标示承认启示录为使徒约翰所写。为恐有些教会不肯接受,在议案中明文规定:“若有人从今以后仍然不肯接受此书,或不肯於复活节到五旬节之间,公祷会时由本书中选题讲道,就应该受出教的处分”。

六.君士坦丁堡大会(Third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680-681

  长达几个世纪“基督本性”爭议,是造成教会分裂的主要因素;也关系到政教互相利用,权力爭夺的原因。因为教会沒有任何一个合法机制,权力,可以号召各教区主教,主持讨论信仰的认同问题;罗马皇帝为了国家“统一”,自然乐意越俎代庖召开会议,当会议爭持不下的时候,更可运用政治权力,強制执行有利於他的神学立场。
  由533至681年,经历查士丁尼一世到君士坦丁四世,又召开了多次的会议,仍然沒有什么进展。教会在罗马皇帝颁发沒有约束力的“合一通谕”下,表面统一,內部仍然我行我素,各自为政。
  692年,皇帝查士丁尼二世(Justinian II, 669-711),再次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会议,为将上两次会议作补充或作结论,称之为“五六会议”(Quinisext Council)。会议确认君士坦丁堡主教区与罗马主教区享有同等特权;准许执事和长老娶妻,斥责罗马教区禁止神职人员结婚措施;禁止教会仿效罗马风俗,在大斋节內每礼拜六禁食;禁止用西方教会以羔羊图像为基督之象征,改用人的图像。这些決议,加深了东西方教会的裂痕。

七.尼西亚大会(Second Council of Nicaea, 787

  早在进入第四世纪的时期,基督徒的人数激增,教会自身又为神学命题经常爭辩,加入教会的人,有大批是脫离異教而加入教会,少不免将異教信仰中的习俗,带入了教会,令到基督徒思想信仰,教会生活习惯,呈现复杂状況。其中影响深远莫过於;圣像,圣物,圣地,圣徒,圣天使等崇拜。
  早期教父是反对偶像崇拜,到了君士坦丁大帝的时期,这项教会生活就开始变化。皇帝首先下令在罗马兴建大教堂纪念彼得(此堂於六世纪改建;文艺复兴时期扩建,成为今天的圣彼得大教堂。堂前广场可容五万群众);其母凯琳娜(Helena)亲往耶路撒冷朝圣,並且声称找到钉耶稣的十字架,把它带回京城,奉为“圣物”(每年定九月十四日为“荣耀圣架节”(Exaltation of the Holy Cross))。
  自此以后,又成了教会另一斗爭之议题。崇拜圣徒,圣徒遗物,干屍,天使,马利亚(在以弗所会议中已被尊称为“圣母”),凡与耶稣有关之物件,地点。为了具体表示对这些“称圣”的敬拜,绘像,雕塑,保存实物,修建纪念教堂等活动,越演越烈;这些敬拜成为一种功德;向天使及已去世圣徒及马利亚崇拜,可以获得他们的“代求”。
  “称圣”,“封圣”也成了教会获得财富,土地,权益,尊敬,地位,免稅,免兵役的手段。无限的扩张,直接影响政府的稅收及权威。
  兴建纪念教堂,堂內安放圣像,圣物,圣天使,圣母,穿插附会的制造一些故事,圣蹟,都会吸引无数信徒前往参拜。教堂这种炒作,直接影响到皇帝的威权。转移了百姓对皇帝的敬拜。726年,皇帝利奧三世(Leo III the Isaurian, 685-741),以这种敬拜视同敬拜偶像为由,下令废除及惩治。延续达三个多世纪的—毀像运动(Iconoclasm)—复像斗爭,成了由神学思想爭辩;转而成为神学形态爭斗。


大马士革主教约翰
  在斗爭期间,有一位重要人物,是大马士革主教约翰(Saint John of Damascus, 676-749)。他是一位拥护圣像崇拜者。他从“基督论”的角度,来证明圣像崇拜的合理性。他认为:基督道成了肉身,是有形像的人,如果承认基督的人性是具体在历史中存在,並承认基督的人性与神性结合在一个位格中。那么,敬拜基督的图像与敬拜福音书是相同的;因为图像是用绘画来描述基督的形像,而福音书是用文字来描述基督的形像。
  787年君士坦丁六世的母亲,即皇太后艾琳(Irene of Athens)摄政,在尼西亚召开教会大会议,史称第七次“大公会议”。谴责“毀像”是亵渎神的“異端”。通过恢复圣像,图像,十字架,四福音书中圣徒干屍,圣物,天使米迦勒,加伯列,圣母马利亚等应受到敬礼;意义不是敬拜这些,而是敬拜这些所代表的神。
  这一次的決议,被称为“神像的完全胜利”,后来,东正教为纪念这一胜利,把他们“大斋节”第一个主日定为“东正教日”。

註:这一次会议的影响,直到今天在天主教,东正教中,仍然保留着这些传统;甚至在新教基督徒中,也存在部分痕跡;例如:教会中的十字架,信徒身上配带的宗教饰物,家中陈设的耶稣像,圣经人物事蹟画等。这些,作为信仰的符号,识別,是可以接受,若是变为崇拜,守护的陈设,就不应该。

  罗马帝国自君士坦丁开始建立了“新罗马帝国”,迁都拜占廷(Byzantine),改名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他个人临终前受洗作为一位基督徒。到了狄奧多修皇帝年间,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自395年起,罗马帝国已经分为东西罗马。双方都在利用宗教作为手段,维持统治的权力;教会的主教也借重皇帝的权力,爭夺教会的领导地位,在互相制衡的形势下,东西教会的合一,只是貌合神离的状況。为了磨合彼此的歧见,召开“大公会议”解決爭端,可以说是唯一解決爭端的良方。这就给予皇帝控制教会,介入教会人事,事务的机会。
  以上历史性七次“大公会议”,是当日普世教会(意指东西方教会,即讲希腊语教会及讲拉丁语教会)。共同认可参与的教会会议。
  到利奧一世自称教皇之后,君士坦丁主教又透过第四,五次会议,通过与罗马主教具有同等权力。因神学思想,敬拜形式,权力爭夺,造成分裂是意料中事。第七次会议虽然落幕,西方的教会卻起了很大的变化。先是哥特人,日耳曼人,各蛮族的入侵,西罗马帝国於476年迅速沦亡,使西罗马的教皇脫离帝国的控制,反而提升了教皇的权势。入侵的小国度,为取得当地百姓的认受,即时与教皇缔结联盟,教皇因此成了新国度中最有权威的人物—基督教国的元首。
  869年在君士坦丁堡举行最后一次会议。自此,东西教会正式分离。以后西方教会的发展,就以罗马教廷作为普世教会的最高中枢,九世纪以后的会议,只属罗马教会议。

  本文用这么多篇幅介绍教会历史,目的在於更正密码中的扭曲与误导。

后语

  如果说密码是一部虛构出来的“小说”內容,就用不着那么多人去写书揭发它的荒谬;就沒有人去质疑它的真实性。作者丹布朗的密码明明是一本小说,他卻以教会历史学和神学专家的权威口吻敘述,扭曲了圣经內容及教会历史史实。败坏了不少人的信心。尽管,丹布朗本人受到许多神学界,教会牧者,及有宗教素养的历史学家的強烈批评与抨击;他仍然取巧的硬着头皮说:“书中有关历史,艺术品,建筑,文献和祕密仪式,所有的描述都是准确的。”在电视台访问中,主持人问丹布朗有关小说创作的內容“是否真正发生过的事情?”布朗的答话:“这还有什么可说的?绝对全是事实。除了…罗伯特兰登(人名)是虛构的;有关艺术,建筑,祕密仪式,祕密团体,这些內容都是历史事实。”他坚持自己的错误为“历史事实”,他完全忽视历史正确的“重要性”,更漠视纯正信仰的“神圣性”。
  他为什么会如此坚決的认定,有评论家认为他是有“预谋”的这样做,正如圣经所说:“为利混乱神的道…;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哥林多后书2:17;提摩太前书6:10)
  他利用许多历史上的材料,跨时代的,将这些材料胡乱的拼湊在一起,虽然是“小说”而不定性为“小说”;卻以经过历史考证的纪事体裁,将读者带入教义,信仰,历史性的迷宮;甚至令信徒对信仰产生疑惑。他有预谋的将自己在泥沼中打辊的信仰(不知论者),投射在艺术,建筑,祕密团体,历史人物上。极尽能事的否定新约圣经真确,可靠的权威性,最令人愤慨的还是对耶稣基督的污蔑和对神的亵渎!
  然而:“神坚固的根基立住了”。(提摩太后书2:19)神的话仍然安定在天,绝对不会因此而变更!因为神的“道”是永存的。(以赛亚书40:8;彼得前书1:25)(全文完)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金玉食粮议 ✍于中旻

谈天说地

儒家社会主义的理想 ✍亚谷

谈天说地

信仰宗教与文学 ✍于中旻

谈天说地

人权与政权 ✍于中旻

艺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风

乐趣飘送

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稽谭

谈天说地

敌乎友乎 ✍于中旻

谈天说地

赏赐与收取之间 ✍殷颖

艺文走廊

追寻与诺贝尔奖 ✍凌风

艺文走廊

美国第一诗人郎斐罗 ✍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