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11-03-01


解毒密码(三)

小说“达芬奇密码”的历史舞台

黃钟

 

  进入十一世纪之初,东西半球掀起了极大的动盪,各民族及国家,靜极思动的来一个新佈局,产生了重新洗牌的趋势。产生这种时代新格局的思潮,可有以下四种成因:

  其一.中国北方的草原民族,蒙古牧民兴起,直向东西两面进攻,所到之处尽行屠城,造成史称“黃祸”。欧洲许多学者为避黃祸,逃往义大利居住,因为人才荟萃,诱发后来欧洲“文艺复兴”的火种。(蒙古人最后南下灭宋,入主中原,建立“元朝”。)

  其二.在亚洲,非洲,欧洲,都有不同民族大动干戈,战爭连绵,爭取国家权力与财富的大动乱。尤其是东方的穆斯林佔据了巴勒斯坦及土耳其,接着就有向欧非入侵的威胁。一向被基督教国家认为是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在穆斯林手下,他们禁止基督徒前往朝圣。因此,引发教皇号召组织“十字军”东征,收复耶路撒冷的圣战。设立“耶路撒冷王国”,为了保护朝圣者,在通往朝圣的路上,有法国骑士组成的“圣殿骑士团”,担负保护之责。

  其三.基督教內部大分裂;教皇与国王间的爭权,爭利;教会的贪腐,黑暗,腐败;圣职人员的无知,渎职,傲慢,堕落的男女关系,在当日的教会中,已司空见惯,成为公开的秘密,使教会崇高的威信丧失殆尽。有学问的基督徒,纷纷发表与教会不认同的神学思想。十二世纪初,欧洲的教会異端问题非常严重。教宗亚力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 1159-1181在位)建议信徒举报異端活动,可以得到官员支援;同时也请求国家帮助打击異端。
  继任教宗路求三世(Pope Lucius III, 1181-1185在位)下令主教们对異端採取行动,设立“主教裁判所”,借此加強对人们思想与神学的控制,任何被疑为異端者,即可交由世俗民事政府惩处。


Pope Alexander III

Pope Lucius III

 


Pope Innocent III

  教宗依诺森三世(Pope Innocent III, 1198-1216在位)更进一步加強对異端的态度,认为異端就是叛国。他是最有权势的教皇。他宣称自己是“基督与神的代表人”,是管辖教会世界至上无比的君王。他使教会具有管辖政治最高权柄;德国,法国,英国,甚至所有欧洲君王,都听命於他。他制定圣餐饼酒变为耶稣的血肉,也制定了向神甫用耳语认罪的条例(告解)。他宣称自己是彼得承继人的信仰,是沒有错误的可能—“教皇无错误”,並禁止信徒用本土方言读圣经。

  到了贵格利九世(Pope Gregory IX, 1227-1241在位),他秉承依诺森三世的“圣洁任务”,打击異端,成立“異端裁判所”(或叫“宗教法庭”),裁定违反教会信仰的思想或科学理论等为“異端”。犯人一经定罪,就被解到民事政府那里,被判终身监禁或被烧死,财产被充公。遭用刑拷打,监禁,流放,火刑,沒收财产,侮辱者,不计其数。異端裁判所的权力延至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地区。在西班牙的裁判所尤为残暴,受迫害者达三十余万人,其中被火刑处死者十余万人。


Pope Pius X

  后来,教廷借此机制,迫害改教运动者达九十多万人;也处置了不少与公教神学教义有冲突的科学家及学者。这一个教会机构,也成了教会历史上最可恥的丑恶污点!这一种残酷的暴行,维持了教廷的地位和控制五百多年。
  註:1908年教皇庇护十世(Pope Pius X, 1903-1914在位)将裁判所改为“圣职部”,主要职能是检查书刊,革除教籍及神职人员。1965年又改为“传信部”。


著名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也曾受罗马天主教的
宗教法庭审讯和判刑,至1741年获正式平反。

(Picture: ''Galileo before the Holy Office'', a 19th century painting by Joseph-Nicolas Robert-Fleury)

  其四.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受到教会势力,制度和神学的影响,一切理性思想都被认为是邪恶,禁慾主义成为主流宗教生活。后来,封建统治的社会经济受到挑战,都市文化激发出反封建,反教会传统。农村的居民向城市求发展。这一种结构性的社会转型,带来经济上和思想上的改变。
  当日因避战乱或谋求发展的人中,不乏才华出众人士。义大利的米兰,佛罗伦斯,威尼斯,是当时最繁荣的大城市,也是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方。这些城市汇聚了许多精研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精英。后来这些城市自然就成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基地。
  古希腊及罗马灿烂的文明,被日耳曼民族所摧残,再被基督教会为了维护教廷的特权,披着正义和仁爱的教袍,抑压人民追求自由与真理。当时的人民如在地狱中生活,看不见自由的阳光。是为中古时期欧洲最黑暗的时期。因此,激发起另一股景仰古代希腊和罗马璀璨的文艺情怀,认为古代的希罗高度文明,已被“黑暗时期”所湮沒而衰败,因而产生“再生”的动力,最后汇聚成思想文化的运动—西欧“文艺复兴”,目的就是要回复古希腊及罗马光辉灿烂的文明,有令当时辉煌的文化,思想,艺术等“起死回生”的意思。
  “文艺复兴”改变整个欧洲的现況,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文明史。主要的思想属於“人文主义”,推崇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世俗生活,盛讚人的力量,鼓吹个性解放,反抗神权政治;对当时教会主张的禁慾主义,教条主义和思想拑制等,进行无情的反叛和批判。因此,从第十四至十六世纪这段时期內,艺术,文学,哲学,科学,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
  那个时期之前的艺术作品,长期是在为宗教服务。进入文艺复兴全盛时期,艺术仍然在为宗教服务;然而它的內涵,卻不受教条主义的束缚,可以为表现个人对艺术的表达,赤裸裸的将人体呈现眼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哀悼基督创世记最后的审判等名作。
  达芬奇正是这个时期最傑出,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沒有米开朗基罗的赤裸,卻更富想像空间,凭着他丰富的学识,使作品具有现场真实感。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都有这样的表达。他运用几何数学,人体解剖学,成为艺术创作的工具学问,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內涵。历代艺术家探讨他的作品,自然加上几分神秘感。

  因此,丹布朗选上达芬奇作为写作的主轴,用达芬奇前后时代近二千年的历史作为舞台,写成达芬奇密码这部小说。密码一书的吸引和迷惑读者之处,是在於小说內容的虛幻结构,奧秘密码,神奇解码,正合乎时人的心灵渴求;尤其是美国社会上一般人对宗教信仰的迷失,精神生活的枯燥现象。
  不要小看这一部小说。从文艺创作上看,它是获得相当高的评价。小说橫跨了二千多年的时空,从主前三世纪七十士译本(旧约圣经希腊文译本),到现代法国罗浮宮门外贝聿铭设计的金字塔玻璃馆。他将这么长久和复杂的人物,事件,难以证实的情节,龙蛇混杂,乱七八糟的“炒埋一碟”(广州俚语:混在一起),使人眼花缭乱,难以分辨真假,惊歎他的博学多才!
  小说所涉及的知识更不用说,计有:历史,地理,宗教,神学,艺术,科学,数码等。表面看来,布朗的学问大有超越达芬奇的浩瀚,岂不令人佩服!
  话又说回来,布朗的密码一书,是付出相当大的努力。他花了二年多的时间,参考阅读了许多跨学科的书籍,把一位艺术巨人—达芬奇—他的不朽之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及其余的画作,都拿来作为小说的根据点。用密码的奧妙,使达芬奇的画,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他为每一幅画加上“密码”,其实哪来的密码?不都是布朗“造码”!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人物,他的画作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的精神;但是否隐藏了反圣经,反基督,反信仰的“密码”?只可说是丹布朗透过达芬奇的画作,将自己和妻子的“信仰的独白”演绎出来;也可以说是丹布朗将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达芬奇“绑架”,向我们这一代的人索取“赎金”。
  密码的內容情节,涉及与事实不符的虛构部分,已经有不少人著书说明,本文不拟再随密码起舞,逐条解毒,浪费读者精力。书中情节中的描述,因为是小说题材,沒有追究必要;但是其中有关圣经,圣经史实和教义部分,就不得不严肃指正。

基督史实的历史观

  密码书中每当提及历史部分,经常假借一位历史学家的背书,说明陈述內容的真实性。由於书中的情节和引用,往往跨越远古年代,涉及事件及人物众多,採信程度自然受到质疑;为增加內容的可信度,作者屡屡使出历史学家权威的说词,令读者很自然信以为真。(若非如此,读者如何能信,他只用二年多来蒐集资料,就能写出这么多与历史有关的內容。)他的历史知识和见地有多少,是可以理解的。拿它当小说看,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迷幻小说;可怕的是它的內容卻以基督教基要信仰作为主题,扭曲了基本信仰,卻是不可忽略!
  密码冲激基督教基础信仰核心,以教会历史不光彩的事件,抹黑基督,圣经,圣徒;它用了违背历史学的方法,扭曲历史的事实。所以,应该加以指正。

历史研究方法之一:史料

  根据历史的研究方法,首先要注意“事实真相”。整件事件发生的过程,经过当事人或相关的人,忠实的纪录下来,为之“史料”。目睹者“见证”当时的情形,採用口述,笔录;人证,物证,都可以作为有价值的重要资料,称之为“第一手资料”。越接近事件发生时间的见证,越是珍贵。因此,使徒的见证,有历史权威性。
  新约正典最早成书的书卷有四卷福音书,是最基本的正典范本,在当时教会的团契中,四福音与保罗书信,同为最有权威的基础文献。
  四福音的作者和保罗,都是第一代的基督徒,多年跟随基督或是得到基督特別呼召及启示的使徒;此外,还有一位名叫路加的医生。
  路加医生信主之后,放棄医生的专业,伴随保罗各处传道,记录各处传道的经过,写成使徒行传,成为初期教会最珍贵的宣教史。他虽然不是耶稣的使徒之一,但是他跟随使徒各处传道,亲身经历福音的救赎;又看见福音的大能,彰显在传福音的过程中。於是,他写了书信,给他在罗马作官的挚友提阿非罗,劝他相信福音。路加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不随便凭空作书,他恭敬严肃地蒐集耶稣的资料,负责任的对提阿非罗说:

提阿非罗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在我们中间所成就的事,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这些事,我既从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使你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路加福音1:1-4)

  这一封长达二十四章的信,就是四福音中的路加福音。
  这封信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是因为信的內容是出自“第一手资料”;又是经过“详细,客观的考察”,再经整理“按序”的写出来。这正是历史学家,作历史工夫的第一步。看一部涉及历史的书,首先就是要看他“史料”的来源和可信度。
  在密码中可见,布朗对圣经正典的审定过程完全不了解;也故意不想了解,因为小说剧情的需要就是要“扭曲”,否则故事就无法写下去!

历史研究方法之二:考证

  研究历史的人,不是所有的史料都拈来就信。史料的可信度,是需要经过考证。例如:来源,真伪,比较,年代等。新约正典的审定,也是经过上述的程序。四福音和保罗书信,都是使徒时代教会的基础文献。这些文献在众教会中流通,已经被视为权威的经书。(彼得后书3:15-16)第一世纪的教会监督,也都使用这些经书作为讲道的根据;並且用以抗拒異端。
  进入第二世纪,教会间充斥假借使徒或经书中人名的名义作书。教会的监督都能透过“比较”方法,鑑定书中內容的价值和真伪。到了第四世纪中叶,流行托名的书卷多达八十多种。其中有些在教会大公会议中认为尚有“参考价值”者,被列为“伪经”(或称“旁经”)。布朗在密码中引用的,就有“伪经”中的腓力福音书马利亚福音书多马福音书等。这些都是被当时教会摒棄在正典以外的书卷,因为內容是受到“诺斯底派”影响,否认耶稣的神性。
  福音內容有关耶稣“救赎的远古性”,“言行的一贯性”,“救赎过程的真实性”,“救赎原理的认证性”,都经过历史学家的考证而确定。从历史学角度,经过“考证学”,“考古学”的要求,都能符合准标。正典的內证,外证,考证,都不是布朗所说:“经过改编”而成。

历史研究方法之三:史研

  研究历史的人,異於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文学可以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如同布朗所写密码。历史卻不是这样,它必须有根有据,拿出证据。因此,需要上天下地去寻找资料,哪怕是一张纸,一块砖,都会成为证据。研究历史资料不嫌多,只恨不足。上天下地的搜寻资料,唯恐掛一漏万!一旦有了新发现,有时是惊喜万分;有时卻是沮丧不已,因为可能将过去研究的结果,全盘推翻!这种痛苦感受,绝非局外人所能体验。
  研究历史最忌“以偏概全”。所以需要有充分的历史常识。不可以粗心大意,武断臆测。布朗书中的历史立论,就有这种违反历史判断的错误。所引用的资料,都是不被採信的“伪经”或“传说”。
  今天教会所用的圣经正典,无论是旧约或是新约,有关耶稣基督的言行,都是经过远古历史的检验,教会历史的检验,圣经学者的检验,历史学家的检验。任何人都可以怀疑,但是不可以信口开河的扭曲和污蔑。

历史研究方法之四:史观

  不错,同一件历史事实,或会有不同的解读。诚如布朗在书中所说:“我这本小说向世人所揭示的理论…自己发现卻与父母,老师和牧师过去对自己的教导大相径庭。面对这种天壤之別,我一度苦恼不堪!於是,向一位历史学家的朋友请教,他说,同一历史事件,卻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描述记录。…他告诉我,当我阅读和阐述历史时,我们並不是在阐释历史的真实面目,我们只是在阐释历史事件的记录,在阐释他人的阐释。许多历史学家都深信这一点。…如何能保证历史的真确性?我们可能永远都得不到答案,但它並不阻止我们对历史的询问。”
  正因为此,布朗立定主意,大胆恣意的发出谬论!
  布朗是错了!因为他接受了一个误导的观念。任何一宗事件,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时间,是会有不同的结论。但是事实卻不会因为各种不同因素而改变。任何结论都是从“观点”形成,相不相信那个结论,接不接受那个结论,视乎用什么“观点”去看。
  圣经和圣经中所记载的历史部分,世人如何看待?一般有三种的看法,都涉及历史观点:一无神论者;二泛神论者;三基督徒。三种不同观点的人,看圣经都会有不同的结论。但这並不影响圣经的真实性。
  圣经是神的启示,是基督徒生命之粮,是一切信仰的权威。圣经中所记载的历史,包括旧约远古的历史,都从信仰的观点去看待,去解释。沒想到,今天为着应世的需要,有的基督徒,甚至不是基督徒,会用不同的“观点”去阐释。圣经的真正意义和历史价值,就是“救恩的启示和完成”;若有其他方面的启发,可以算是一种额外的“赏赐”,“奖励”。

历史研究方法之五:史识

  写历史和读历史都有一定的要求。历史有承先启后的作用,读一段历史,不只是知道一些故事,还需要知道故事的前因后果;历史有其“统绪”,事由的主轴,渊源。若是沒有这方面的兴趣或知识,往往就会缺乏阅读的动机。写历史的人或是敘述历史的人,也需要有这方面的素养,不能用切割的手段来陈述或引用;除非別有用心,伪造历史或阴谋使用历史。布朗和他妻子,都是对历史有兴趣的人,但都不是对历史有研究的人。布朗在书中说他的妻子是历史学家,或假借一位名为兰豋及提彬的人,引发出一连串的故事情节,以图蒙骗读者,误以为是历史学家,拆穿教会历史上的骗局或阴谋。哪知真正的始作俑者,正是布朗夫妇。他信誓旦旦的说:“一切都是事实”。他用揭秘的方式歪曲历史,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採信。
  事历史学的写作,自古以来,有一定的“体例”,所有的正史都会採用:编年,通史,断代,专题,传记,和笔记等形式。亦有不见於正史的“佚史”或“野史”,属於民间传说或不入正史的趣事等。在严谨的著作里,若要引证,当然是以正史为实。布朗舍圣经正典不用,而採用“伪经”,此点,当然是为了小说內容情节的需要,不难识穿。

历史研究方法之六:史评

  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写历史,写历史的人需要具备“史才”,“史识”,“史德”。別具用心的伪造历史,引用历史,都是缺德的行径。
  历史是写来给人看,更是用来延续文化。因此,历史要经得起评考,检验。为什么有的史学家被视为“史学泰斗,史学权威”,或者成为某一专项的“史学家”?他们研究的结果,经过时间的评证,史学界的检验,在沒有史料新发现之前,已经被历史界信服,公认为可信的“信史”。
  基督教的圣经就是经过二千年来的评证,教內外都有不少历史学者的研究,从来沒有人成功推翻圣经的权威性和可信性。过去教会历史上所犯的错误,不等於圣经的错误。布朗指控教会错误,说天主教会修改圣经,维护本身的秘密;这一点的揭发,如属事实,普世众教会都无法容忍,岂会让一个小说作者独逞风骚?

  以上列出研究历史的方法,虽非直接“解毒”密码,卻有辅助“解毒”的作用;並为有兴趣研究历史文化的读者,提供一点入门参考。(待续)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社会主义资本家—子贡 ✍亚谷

谈天说地

东亚复荣圈 ✍于中旻

谈天说地

彩虹 ✍于中旻

艺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风

谈天说地

人权与政权 ✍于中旻

点点心灵

劳工神圣 ✍余卓雄

云彩生活

称心园艺:姬凤梨 Cryptanthus ✍余暇

谈天说地

武侠文化 ✍于中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