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走廊 ✐2008-01-01


艺文选读

散曲是什么?

 

  “唐诗”,“宋词”,“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一向並称。在韻文的领域內,它们彷彿汉武宝鼎的三只腳,砍去了任何一只都会使人感到残缺不全。近代治文学史的人都给了曲很高的评价,然而爱好文学的人卻不一定都对曲有足夠的了解。这固然由於

曲之为道,托体既卑,为时又近。宋元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录,后世硕儒,皆鄙棄不复齿及。(吳梅:“曲学通论”)

而曲本身的比较难於欣赏,也是一个原因。改变这种情況,在现在应该是既有必要也有可能的事情了。
  其实,曲这个东西,也沒有什么奧妙。它分为“剧曲”“散曲”两种。“剧曲”是有曲辞,有宾白,有科泛,可以在舞台上搬演的剧本,尽管前人对它的宮调,平仄,阴阳有很多高深难测的论述,然而说穿了也不过像我们今天接触到的粵剧,京剧一类的东西。关於“剧曲”暂时不谈,且谈一下“散曲”。
  “散曲”又叫“清曲”,是相对“剧曲”而言的。因为它只用於清唱,不搬演故事,也不像“杂剧”那样有大锣大鼓。其实它就是跟诗词同类的一种新兴的诗体。在体制上,它又可以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小令”在元代又叫做“*儿”,根据元人燕南芝庵的说法,是当时一种“尖新倩意”的“街市小令”。明代戏曲家王骥德在曲律.论小令里也说:

渠所谓小令,盖市井所唱小曲也。

这说明散曲原是起源於民间的东西。当然,外族音乐的传入也有影响,这就是吳梅所说的

迨胡元入主中华,所用胡乐,嘈杂缓急之间,旧词至不能按,乃更造新声,而北曲大备。

不过他太強调这一方面的原因,就未免有点偏颇。“小令”是单个的曲子,相当於一首小诗或小词。每一首小令都隶属於一定的宮调,如“点绛唇”属仙呂宮,“天淨沙”属越调等,就等於我们现代的歌曲分属於C,G,D等调一样。“小令”还有一种变体:把两个或三个曲子联起来,称为“双调”或“带过曲”。“套数”也称“散套”或“套曲”,是用同一宮调的许多曲子连起来成为一套的,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散曲和词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很多曲词都是从词调变来的,因此二者有很多相同之处,如都是长短句,都有宮调,牌名,都能合乐等。但是,由於词产生於南方而盛於宋代,曲则产生於宋金对峙时的北方,大盛於蒙古人统治下的元代,时代和地域不同,因此和词比较起来,散曲又无论在音律,风格上都有很多不同的特点:

  一.曲比词更多外来的乐曲,如“者剌古”“祆神急”“阿纳忽”等,都一望而知是外来的。
  二.散曲语言多用北方口语,字音也要照北方音唸才押韻,顺口。像这样一段曲:

有汗时休去簷下拴,渲时休教侵着颓。软煮料草铡底细。上坡时款把身来耸,下坡时休教走得疾。休道人忒寒碎。休教鞭飊着马眼,休教鞭擦损毛衣。(马致远:“耍孩儿.借马”)

南方人唸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和顺溜了。
  三.词有平上去入四声,押韻时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不能错押;但是中间可以換韻。曲则沒有入声韻,平上去三声通押;一韻到底。而且用韻较密,有时差不多是每句一韻。例如马致远的“天淨沙”:

枯籐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就是每句一韻的;而“鸦”,“家”,“涯”三字是平声,“马”字是上声,“下”字是去声,和谐地通押在一起。
  四.各个曲牌的句数和字数虽然有一定,但可以加衬字。例如“南呂.黃钟尾”开头两句的字数是七,七,但关汉卿在“不伏老”套中卻增加了很多衬字:“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璫璫一粒铜碗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顿不脫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正字不过是十四个字:“我是一粒铜碗豆,钻入千层锦套头”,其他的都是衬字了。词就不能有这样的自由,因此,曲是更适於抒发复杂多变的感情的。
  五.词一般分上下两片或三片,曲则一般不分片,一气完成。
  六.在风格上,词贵含蓄蘊借,讲求寄托,故常用隐喻或象征手法,以收意在言外之效。曲则贵尖新显露,自然流畅,故多用直陈白描手法,在质朴中时露清新刚健之气。照传统的看法,认为“词雅曲俗”,其实“俗”正是通俗化,大众化的表现,在另一角度来看,也是一种优点。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人权与政权 ✍于中旻

谈天说地

社会主义资本家—子贡 ✍亚谷

艺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风

谈天说地

东亚复荣圈 ✍于中旻

谈天说地

彩虹 ✍于中旻

点点心灵

史丹福大学 ✍雅阁

艺文走廊

海上花园与海上丝路 ✍凌风

谈天说地

你爱我? ✍于中旻

寰宇古今

抗日将领孙鸣玉与衡阳保卫战 ✍北郭居士 编

寰宇古今

世纪交替思想范型与革命 ✍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