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趣飘送 ✐2007-07-01


萧邦

稽谭

 


萧邦 Frederic Chopin

  作曲家及钢琴家萧邦(Frederic Chopin,他的波兰文名为Fryderyk Franciszek Szopen, 1810-1849)生於华沙附近的Zelazowa Wola。他的父亲是法国移民,在波兰教法文。
  他自幼就表现出音乐天才,六岁即能作简单的曲调。七岁时,作了行进曲Polonaise in G Minor)並出版。八岁,作慈善性的公开演奏。


爱勒斯纳 Joseph Elsner

  当萧邦十六岁的时候,父亲送他去新成立不久的华沙音乐学院,负责人是波兰作曲家爱勒斯纳(Joseph Elsner)。爱勒斯纳的思想前进,不拘囿於学术成规,看出萧邦的天才,知道他所需要的,是广阔的音乐阅历,鼓励他去维也纳。
  那时,维也纳是世界仅次於巴黎的音乐中心。1829年八月,经过爱勒斯纳的引介,萧邦在那里出版他的作品,並举行演奏会,赢得极高的讚扬;他纯熟完美的指法,被认为只应天上有。因此,挽请他於稍后再续演奏一场。他不得不回到华沙,因他钟情於康妮(Constantia Gladkowska),他同学的美貌歌手;另一个原因,是他的F小调协奏曲F minor Concerto)尚待完成。
  1830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萧邦抵达维也纳。那是他永远告別波兰。
  十一月二十九日,波兰对俄国的反抗被粉碎。在维也纳,极少人同情波兰的命运,因为奧地利也是分割的得利者。他的家庭倒是安全;父亲写信要他留在国外。萧邦失去深爱的祖国,悲伤不已,把他敏锐的感情倾注在爱国曲调的创作。他对故国眷恋,依依不舍的观望。
  萧邦一步一步的挪移,多难的祖国,也对他越来越远了,1831年六月,他去到巴黎。在法国理想主义的气氛中,他找到了同情者,並结识了一批年轻的音乐家,包括李斯特(Franz Liszt),柏辽滋(Hector Berlioz),孟德尔逊(Felix Mendelssohn)等人。
  1835年,在萧邦短暂的生命乐章中,出现快乐的音符。他同分別多年的父母,在捷克斯拉夫的卡尔斯巴德(Karlsbad),欢然重聚,虽为时不长,卻使这二十五岁青年的枯干心灵,得到爱的滋润。以后,他去到德国的德莱斯顿(Dresden),探访波兰的旧友沃金斯卡(Wodzinska)夫妇。在那里,竟然和他们年仅十六岁的女儿玛丽亚(Maria)堕入爱河。不过,沃金斯卡夫人虽然欣赏萧邦的翩翩风度,卻以为他孱弱,似乎有肺痨,不同意他们的结合。


乔治桑 George Sand

  失意之下,萧邦於1836年,再去巴黎。与一班文友相聚,结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George Sand, 1804-1876),她的本名为Amandine-Aurore-Lucile Dupin,一个狂放的理想主义者,来自乡间,离家拋夫,带着一双儿女到巴黎闯天下。她主张自由结合同居,废除婚姻制度。在当时,她的解放理论,算为惊世骇俗。她取了男人的笔名,有时作男装,以便去高尚妇女不去的地方,口中叼着煙斗。她的作品很多,正像其情人数目多一样,收入也很丰富。她大萧邦六岁,发现萧邦的天才,极力缠磨说服他,放棄道德观念,並自荐枕席,愿意作萧邦的情妇。萧邦虽在音乐上不拘传统,自创蹊径,但不似乔治桑的反抗一切传统道德礼法的束缚,彻底解放。只是他沒有约瑟的敬畏神,缺乏道德支持的定力,加以乔治桑母性的溫爱,正是柔弱的萧邦所缺少的,就成为她的俘虏。
  乔治桑对萧邦,关怀甚为周至,也为他作了画像。这不仅是拥有的珍爱,慾爱,也有友爱;只是缺乏更高层次发自道义的爱,那似是超越叛逆妇人的理解。
  她以萧邦体弱为借口,带他去马略卡岛(Isla de Mallorca)在西班牙地中海里。她也真爱护萧邦,租住在帕尔玛(Palma)市郊的別墅,把最好向阳的房间给他,供他安适幽靜的乡居创作环境。


马略卡岛 Isla de Mallorca

  马略卡岛气候宜人。初到的时候,萧邦写信给在巴黎的朋友,称道那长青之岛:“周围有棕榈,橄榄树,柑橘,无花果,石榴树…天空蔚蓝,海水碧绿;白昼穿夏季单衫;入夜处处是吉他奏乐,伴随歌声盈耳,生活美极了!”可惜,那地上伊甸园,不宜於萧邦的健康。萧邦病倒了。房主认为他是肺痨,在当时是不治之症,並过分的夸张其感染性,把他们赶出去。幸而得法国领事援助,找到在僻远地方一所废棄的修道院,暂时容身。阴冷潮湿,营养不良,加以邻右对他们的猜疑避忌,仿佛是千夫所指,使他们越来越住不下去,萧邦似是一步步走向绝地。为了挽救他的性命,乔治桑立即決定回法国。
  1839年三月,到达马赛。延请高明的医生调治,只三个月,萧邦就从濒临死亡,神蹟似的恢复健康。他们继往巴黎定居,萧邦在那里演奏並教授钢琴。到了夏天,就去诺杭(Nofang),那里是乔治桑所爱的乡居,有清新的空气,安靜的环境,萧邦心旷神怡,产生作品甚多。这样,成了他们生活的规律,每年作诺杭之行。
  到1847年,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不愉快;乔治桑渐长大的孩子们,觉得难以接受萧邦的地位;他们也沒有自己的孩子。至於乔治桑,人渐入中年,不易相处;因之发生牴牾,虽然二人都期望能夠和好,谁也不肯让步;终至決裂,各行其是。
  1848年二月,正处於感情上的低潮,他举行演奏。几天后,发生暴乱,巴黎成了伤心之地。一个仰慕的女学生珍恩.司提玲(Jane Stirling)是苏格兰人,像乔治桑一样四十四岁,邀请萧邦去英国,从复活节到十一月间,举行演奏,受到讚扬,特別是和文人俊彥交遊,如卡莱(Thomas Carlyle),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並女歌唱家琳德(Jenny Lind)等时相过从,颇有乐不思蜀之感;只是他对珍恩的深情,无以回报。
  返去巴黎,萧邦的健康随新年而每下愈況。他移入巴黎的一所宽敞公寓,亲友在经济上帮助维持。他的姐姐露怡斯(Louise),也特来照顾他,所喜欢见的人来宽慰他,但总沒有起色;最后,始终作为一名天主教徒,由波兰神父来为他行临终圣礼。他嘱咐在葬礼上,唱莫札特的安魂曲;创作未完成的乐曲,要全部消毀。1849年十月三十日,萧邦与世长辞。
  萧邦的父母,移民到波兰以后,就彻底认同新的国家,对法国不再作回顾,一生未曾再去过,与亲族也沒有联系;萧邦从炫赫到黯淡消逝,他有两个姑辈,离他不远,也未见面。
  一年后,他的墓碑完成,雕刻着悲泣的缪斯,拿着一具破碎的豎琴。並把波兰的土,洒在他的墓上。这位爱波兰的音乐家,颇似悲郢的屈原,念念不忘故土。如新闻界所评论的:

那给予他生命的土地,也给予他那土地上的音乐旋律,不时浮现在他的作品中。一次又一次,欢乐的回声,田野林木的音籁,乡农的歌唱,成为他作品中和谐的音响。

  萧邦有软弱的躯体,英雄的灵魂。其性格也不免於“心灵愿意,肉体软弱”,是其品德上的缺陷。
  他的作品,有其独具的风格,轻灵微妙,是其所长,技巧上有非人可及之处。他创作了十三首行进曲,五十五首舞曲,二十四首序奏曲,並有练习曲和敘事曲多首,多为钢琴乐曲;一般认为他未作波兰歌剧,是件可惜的事。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艺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风

谈天说地

信仰宗教与文学 ✍于中旻

谈天说地

金玉食粮议 ✍于中旻

谈天说地

人权与政权 ✍于中旻

谈天说地

儒家社会主义的理想 ✍亚谷

谈天说地

桃的故事 ✍刘广华

点点心灵

苦涩的犹太文化 ✍殷颖

艺文走廊

神的荣耀(三)那试探人的 ✍凌风

寰宇古今

美国开国元勳有话 ✍史直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漫遊英伦 ✍松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