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走廊 ✐2007-04-01


诗律要领:一题-一眼关八立诗题

何鹰

 

  一题之立,往往三思难定。因为一诗四句或八句,或明或暗,都要与题目相关联,方能奏结构缜密,意象浑然之功效。先以罗隐绝句(绝句以四句为篇限,佔了半阕音辞的篇幅或一个音节单元,也是格律之属)为例,说明立题一事,颇费心思。
  罗绝原属罗隐甲乙集.八.偶题诗,故偶题才是这首绝句的前定诗题。诗中提及的云英,乃唐时钟陵县(今江西进贤)一个妓女的名字,这首绝句从诗句行文看出,是罗隐赠给她的。故后人就以赠妓云英钟陵赠妓为题,转载该诗並加註释。相信后人认为偶题不如赠妓云英那么贴切;因为后者更能“一眼关四”,而使“一诗四句,都与题目在形像上相关联”。不过,前题偶题自有其道理在焉。其原始诗题是嘲钟陵妓云英,诗文解说详下文。
  唐人写格律诗,遇有诗文內容不便命题之情況,往往以“偶题”作绝句之标题,以“无题”作律章之标题(李商隐是无题诗人中的表表者,而他的某些绝句甚至古诗也有标以“无题”者)。
  “偶题”,也作“偶成”。上述诗题与诗文內容不相称。像罗隐的绝句那样其命题未能“一眼关四”之隐衷一如其名,在於一个“隐”字。隐者,隐括也,隐含也。也就是说,这首七言绝句的內容,读者可从诗文的字里行间看出,是诉说失意才子与风尘名妓一段韻事(尽管照其诗文语气看来,题下故事以调侃手法出之)。与风尘名妓的恋情或交谊,是烘染失意才子悲情的手段而已。既然如此,标题反而以隐为妙。於是,偶题之不言而喻,就比赠妓云英之露骨直说更胜一筹了。
  罗隐(833-909)生不逢时,又兼处晚唐乱世。本名橫,字昭谏,以十举进士不第,改名隐。在终其一生的诗文中,都可见其郁郁不得志的隐衷。
  慨叹格律诗立题费尽劳力心思之余,令我想起李白(701-762)的一首七言绝句,有两个题目:早发白帝城下江陵。若从起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句意立题,以早发白帝城较贴切;若从承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句意立题,以下江陵较贴切。这种命题闹双包的情況,不止李白一人有,其他诗人也有。事隔千多年,个中原由,说来话长,书归正传为上。
  唐人的五言律章,偶有不便命题的情況。例如:

阙题     刘昚虛

道由白云尽
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
远随流水香
閒门向山路
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
清辉照衣裳

  阙题,即缺题。作者刘昚虛(“昚”同“慎”),江东人。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及第。“少年即善文赋诗,性高古,多交遊山僧道侶。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号‘吳中四士’,尤与孟浩然友善。”全唐诗简编,高文主编,佟培基副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由以上的诗文看出,此诗似是入山访僧道或山中寻隐者一类之作。此行由山水触发灵感,挥洒才识,吟成八句,卻嫌访寻--入山不遇…一类之诗题太滥,太俗,不配标示他的古雅大作,惟有阙题才与之相称。其处理诗题的心态,不外如是吧。
  说到古,雅,阙题当之无愧呢。因阙(缺)题之故,思想发挥的自由度也就更大了。同时,诗人特別使用拗句,该仄的字偏用平,该平的字偏用仄─渗入古诗的平仄句式─成功地塑造出古朴的意境。吟詠山居之作,此可谓別出心裁,颇能引人入胜。其閒适与幽逸之风范,为方家所公认。
  有关五言律诗阙题的章法,內容,律式和风格,可详拙著唐诗律绝艺术页181至189。
  至於七言律章无题诗人的翘楚地位,肯定非李商隐(约812-858)莫属了。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別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淚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莱,仙岛。青鸟,仙人西王母的使者。
  此无题七律,与刘昚虛阙题五律,詠叹內容各不相同。李律以景衬情,刘律融情入景。而两者皆托无题或阙题以寄意,都把心中不便言明的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把李律理解为一首讴歌男女坚贞爱情的篇章,是以其八句內容为根据,且亦为古今方家所认同的。惟因这所谓“坚贞的男女爱情”,卻偏偏不能像诗经.周南.关睢所称颂的那一种。关睢分三章,首章章四句。试比较:

关关睢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睢鸠,水鸟名。关关,求偶时的鸣声。窈窕,秀外慧中的姿容。淑女,品德善良的女子。君子,国君之子或贵族之弟。逑,匹配。
  后有婚联云:

昔日关睢歌四句
他年麟趾詠三章

  麟趾,诗经.周南,麟之趾篇。三章,章三句。言文王子孙宗族皆化於善,无犯无礼。后因以麟趾为颂扬宗室子弟之词。此兼借指君子淑女仁厚,所生子女亦仁厚。
  显然,上述之婚联,乃秉承诗经.周南.关睢,和诗经.周南,麟之趾之传统,颂扬男婚女嫁生子,诚家国之大事也。
  反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別亦难,所詠叹的不外儿女私情;这以儒家“文以载道”精神观之应是如此。更何況,格律诗源自风,雅,颂,法承赋,比,兴,是溫柔敦厚之诗教表现!故聪明的李商隐悟出个中道理,以无题题之。这样,对格律诗来说既“不伤风化”,对李本人来说又可名以文章著而流传千古也。
  李的这首无题诗,写儿女私情,一诗八句,唱绝千秋。
  后世的香艳缠绵小说,爭相引用李的无题诗句。清.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临终为表她对心上人贾宝玉的爱情至死不渝,写了捏在手心的,也是李的无题诗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淚始干。”
  上述李律无题诗经.周南.关睢相比较,见两种爱情观之異趣。
  由於李商隐写下了至少六首一时间家喻戶晓,千年后仍广为今人传诵的无题七言律诗,就使读者一看此类诗题,即“想入非非”,个中內蘊心照不宣,所指事物也不言而喻了。无题诗也因此成了风气呢。
  无题诗,像上述有章法富特色的作品,如此这般讲过了。有题诗的命题立意又怎样呢?
  有题格律诗的命题立意,开辟了另一番天地。先讲以下一首五言律章,看其如何展示形联意贯的好榜样。

草     白居易

(一作赋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別情

  “赋得”,意即按照所出题目吟成。古时科举考试,考官以古人诗句或成语,或各事物为题,使作五言排律诗六韻或八韻(两句一韻,合十二句或十六句为一首),称为试帖,题目上头冠以“赋得”二字。唐.元稹有赋得数蓂试帖诗。文臣应制(应皇帝之命作诗),诗人集会酬答,亦复如此。乃至诗人触发灵感,对景物人事而成吟,亦以赋得--名己诗作。人多为之,遂成一体,称“赋得体”。
  赋得古原草送別诗据云是白居易(772-846)早年的应考习作,至於另题,相信是后人为简化诗题而換上去的。
  以为该诗之题,见焦距更集中,內容更概括,意态更撩人。八句里头,沒有一句是与草无关的。真是“一眼关八立诗题”之典范也。
  不过,若就首联破题手法和尾联点明“送別”顾题技巧而论,还是以原题赋得古原草送別较贴切。原题中的“草”,是“离离原上草”,而非“青青河畔草”,或其他的“墙头草”,“路边草”,“旷野草”。
  写格律诗立定题目后,跟着的工夫就是破题了。破题,遣语点破诗题之谓也。这是由科举考试作诗首联必须破题的规定沿袭而来的传统手法。成语“破题儿第一遭”源出於此。但世事可无绝对,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五律一首即属例外。
  “离离原上草”是说:漫生在古原上的青草,长得多么翠绿和茂盛啊!
  “一岁一枯荣”是说:冬寒枯萎了,春暖回复繁荣;岁去年来,不外如是吧。
  首句明点诗题中的“原草”,次句承而托之,用的是诗家抑扬大法之抑笔─与一般草本植物因应季候的变化而生长与凋零的现象同属寻常;这难免被人视为“等閒之笔”呢。细味此句,即使挥抑笔而就,也能反衬出一个补足首句的界定意念:它不但是“(古)原上(的)草”,而且是一年一度由“枯”而“荣”的春草,非由“荣”而“枯”的秋草也。
  跟着,铺敘“草”情的是颔联;白居易由虛处入手,制出一双千古传诵的警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颈联则遣实对之笔触,写“草”经“春风吹又生”后的空前壮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尾联使出白氏看家本领:“卒章显其志”:“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別情”,缴足了“送別”的题旨,留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思。
  以下三首例诗,前二首同目属时,第三首異目属地:诗题与內容,骤然观之,风马不接。但其命题異趣,颇值得玩味呢。

光启四年春戊申   唐.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
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
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
小阑花韻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
不必门多长者车

  诗以朝代纪年与甲子岁次为题,詠的卻是乱后归隐中条山中的閒逸雅趣。光启四年春戊申,指唐僖宗在位由干符,广明,中和至光启(874-888)第四个年头亦是文德元年,岁在戊申三月。这年朝中大事及前后“乱局”真相,读者翻阅青史便知其详了。
  唐人也有以时序(甲子岁次)为题写下绝句名篇者,例如:

己亥岁(二首选一)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一作“渔”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己亥岁,即唐僖宗干符六年(公元879)。此岁河东军乱,黃巢入广州,聚众至百万,旋率军北伐,取江陵,沿江东下。这一年镇海节度使高骈率军迎击黃巢“义军”,並滥杀了无数平民百姓。曹松在翌年庚子初(广明元)年写下了己亥岁这首慨责滥杀无辜而封候富贵者的千古名篇。
  泽国,境多沼泽之国,此指长江南面及东南沿江水道纵橫之地区。

汴河亭    唐.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
先劈崑崙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
三千宮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
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
迷楼还似景阳楼

  诗以汴河亭为题,詠的卻是隋炀帝遊广陵,赏花玩乐,荒淫奢侈,终於国随身亡的历史教训。这一历史教训,以汴河亭为镜子,把兴亡得失照览无遗。
  隋炀帝杨广为满足东遊广陵(扬州)之私慾,不惜劳民伤财,开凿了一条运河,是为今之通济渠。在其东段汴河之滨筑有行宮,名叫“汴河亭”。其命题手法之奧妙在此!
  汴河亭诗,命题有画龙点睛之妙。前三联內容,都由通济渠,汴河亭之构筑,一眼关六带起,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如临其境,而为其势所撼!
  这条通往扬州的运河,是将作者认为源自是崑崙山的黃河水分引流入所凿渠道。运河一通航,皇家禁卫军就跟着炀帝辞別了洛阳的宮阙,连三千宮女一起,乘着龙舟在鼓乐喧天旌旗拂浪浩浩荡荡的声势中开往杨州去!
  至於尾联两句,同样是在此诗题“一眼”的“关”顾之下,体现“卒章显其志”宗旨的。因为“汴河亭”三字,即可令读者联想到隋炀帝“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的“宏国伟业”情景,以及他在江都郡(今江苏扬州市)大筑宮苑,辟作行都(其中以迷楼最为工巧弘丽)的荒淫豪奢生活;於是,朝政的败坏,橫征暴敛不在话下。而与此同时,“海內兴义师,欲共讨不祥”(蔡文姬悲愤诗)的呼声,亦响彻云霄矣。既然皇帝无道不仁,四海大举义师(为正义而战的军队),誓要讨伐狗皇帝的造反运动是必然要展开的了。历史告诉我们,“四海义师归有道”,使隋炀帝亦如陈后主,落得个昏主淫君自取灭亡的下场。
  第七(转)句,以“四海--”回顾首联起句“--帝东遊”(“四海”-指四面八方的帝国疆土,也可代指皇帝),並遙扣承句“--崑崙一派流”。“四”与“一”,数字相对应;“海”与“派流”,皆以偏旁从“水”之故,而见其形象关联之理趣焉。
  合句遣“迷楼还似景阳楼”远联起句之“广陵花盛帝东遊”,二“楼”都曾在“东南之滨”,虽各尽一时之盛衰,兴亡之教训卻何其相似也。
  百二,典出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即是说:“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苏林註语)。”诗中“百二禁兵”,指隋炀帝养在禁宮中能以少胜多的卫兵。
  迷楼:楼名。隋炀帝时,浙人项昇进新宮图。帝令扬州依图起造,经年始成。回环四合,上下金碧。工巧弘丽,自古无有。费用金玉,帑库为之一空。人误入者虽终日不能出。帝顾左右曰:“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楼。”事见迷楼记.说郛卷三二
  景阳楼,即南朝.陈.景阳殿,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侧。祯明三年(589),隋兵南下过江,攻佔台城(故址在今南京市),后主闻兵至,与张妃丽华投殿內井中。至夜,为隋兵所执,陈亡。唐.郑畋马嵬坡诗:“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宮井又何人?”
  唐诗名篇,多可引作命题之佳例。杜甫的格律组诗秋兴.八首,一题带起六十四句,句句与题旨紧扣,如此伟构,格律诗中少有。有关內容,留待於八层条下详述。
  以上所举唐人例诗,其命题旨趣,一以物:白居易五律;二以时:司空图七律光启四年春戊申,曹松七绝己亥岁;一以地:“许浑七律汴河亭,同属千古名篇。
  再看以下一首绝句,可知其命题用意之莫测高深。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篇二十八字,无一字与书有直接关系。个中奧妙,留待第七讲详述。读者诸君也不妨先思考一下,再找出答案来。
  不论是律章或绝句,都是依照一定的字句排列和平仄谱式写成的,这也是由古至今一千三百多年来诗家必须遵循的格律规范。
  下一个要讲的要领,也是基於近体诗的格律规范之一─二半─二半阕音辞拈连成章,初学者可从中习取其拈连手法,並得到格律诗律章和绝句的两个清晰概念。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艺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风

谈天说地

彩虹 ✍于中旻

谈天说地

人权与政权 ✍于中旻

谈天说地

东亚复荣圈 ✍于中旻

谈天说地

社会主义资本家—子贡 ✍亚谷

艺文走廊

郑板桥的诗书画 ✍余仙

谈天说地

略谈马塞达 ✍于中旻

谈天说地

谁的真理 ✍余卓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