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6-12-01


那庞然的一尊─记天下第一名山

吟萤

 

  我由童稚时就渴望能攀登泰山,但卻在远离故乡四十年以后才有机会登临。我由淄博市搭火车到达泰安时,已近中午,要当天登上泰山,时间便显得紧促,只好乘车到达中天门,由半山开始攀登。我背着两个相机及随身行李,对登泰山来说,是相当沉重的装备。但仰视这座庞然的天下第一名山,心中震颤不已。在奋扬和激动中,我凜然地跨上了征途。
  泰山在中国的山嶽中並不是最高的,主峰海拔只有1532.8米,但卻被公认为五嶽之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在古代神话的传中,开天辟地的盘古氏死后,其头颅变为泰山。故有天地交泰之说,把泰山当作天地的交界。自古以来,历代帝王登基之初,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夏,商,周三代就来过72位君王。秦以后来得更多,汉武帝一人就曾七登泰山。他们在山上建庙,刻石,立碑,赋诗,其遗跡处处可见;岱庙,王母池,红门宮,普照寺,回马岭,五松亭,南天门,碧霞祠,灵巖寺等都是。几乎迷上了泰山的汉武帝曾对泰山发出了由衷的讚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而在东方朔的文章中更进一步确定了它五嶽之首的地位:“盖将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恆…”我想泰山在历代国人心灵中的高度,早已超越了它在地理上的高度。

   这座深棕色的由花岗石和片麻岩构成的崇嶽,山间长满了高大傲岸的墨绿色的松柏,予人一种粗犷,雄浑与峻拔的感觉,它既不像天山那样的绵垠与空灵,也不像江南山色婉秀。它是一个坚实硕壮的燕赵男儿,泰然地耸立於天地之间。


隶书金刚经

   当我登上山径的时候,第一个深刻的印象是遍山都佈满了石刻的字碑;路边,桥畔,峰间,壑上,沿途令人目不暇给,由山腳凿到山巅。真,草,隶,篆,无不俱备。我本是来看山的,卻意外地参观了二千年来中国历代书法的大展。在无数的石刻中,以“经石峪”的金刚经最领风骚,北齐的石雕家们穷无数岁月,在数百平方米的石坪上刻下了2500余字的经文,这片酋劲古拙的隶书金刚经,每字大半米,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经过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侵剝,许多字跡已斑驳腐蚀,不可辨认。余下仅有1043字。当这些字跡与你的视线接触时,那种古老文化的深厚的韧力,仍能透过一钩一画直抒你心臆,使你感动不已。

   在万仙楼北面盘路西侧的石壁上,刻有清代名士刘廷桂的行书“虫二”两个大字。据说刘氏於光绪年间偕一位南方友人登临此处。谈到杭州的“无边风月之亭”时,刘氏说此地虽无“无边风月之亭”,卻有风月无边之美。於是挥毫写下“虫二”两字,请石工刻於壁上,以示泰山无边风月的景观不让人间天堂的杭州。
   我曾怀着朝圣的心情到西安去扪过碑林,但卻无意中在这“五嶽独尊”的巨岩下邂逅了一座碑山。历代著名的书法大家,如王羲之,苏东坡,黃庭坚,郑板桥等,都曾经在山上题字。而泰山顶上,大观峰的半面削壁,更是石刻琳琅满目的大观。这里有泰山上最大的石碑,唐代摩崖石刻。高13.3米,宽3.3米。上面刻着唐玄宗李隆基於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东封泰山时,亲笔书写的“纪泰山铭”,全文共2000余字,铭文书法婉润苍劲,值得爱书者仔细观摩扪读。

  在通往泰山顶峰,路旁的一块巨石上,赫然刻着“五嶽独尊”四个楷字大字,旁边另有“昂头天外”四个小字。为光绪三十三年所立。碑山的书法至此已刻到绝顶。另外只有矗立在玉皇顶庙门前的“无字碑”了。据史记记载,为汉武帝东祭泰山时所立,距今已二千一百余年。相传汉武当年率群儒欲在此处立碑纪念,竟为山巅雄伟的景色所震慑,而无从下笔,只好在石碑上留下了一片空白。但如今看来,这块沒有落墨的无字碑卻远胜过唐玄宗的“纪泰山铭”,成为描述天下第一名山的最佳碑誌铭了。

  泰山古称岱山,地处山东中部,面积为426平方公里。山分麓,幽,妙,奧,旷等五个景区,景观极为辽阔。诗人杜甫登上泰山,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望岳”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決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背袋中的相机和腳下的步伐愈来愈沉重,但荡胸的层云与決眥的飞鸟卻在向我招手,当渐走渐高的时候,空气也愈来愈稀薄,在挥汗喘息中,抱着酸痛的双腿,奋力地爬向泰山的顶峰。
  踏上云步桥,飞湍的瀑布声清越入耳,石桥笼罩在迷蒙的翠煙玉屑中,瀑布溅起的水花,在桥畔佈成薄雾,堆成一座云桥,桥下云丛中刻满了字跡。云步桥北的石崖名“御帐坪”,相传宋真宗曾在此设帐露营。


云步桥


望人松

  越桥拾级而上,举首回顾,此身已陷入一片松海中,这里称为“万松山”,周围长满了劲拔茂密的苍松,乱云飞渡,松涛盈耳,浩瀚的松波接上蓝天,一望无际,山色一时幽绝。难怪清帝干隆在这里留下了“岱宗最佳处,对松真绝奇”的詠叹。
  再往上行,峰回路转,有松翼然,在五松亭西面的山坡上,斜长了一棵卓拔的奇松,有一支松臂由悬崖上探出,作肃客入山状,故名“望人松”,也称“迎客松”,道尽了大自然的风范与礼貌。
  在飞来石的旁边,有“五大夫松”的牌坊,据史记记载,秦始皇输赢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於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松。”这株二千多年的神松依然矍铄而苍翠。


爬盘云梯上南天门

  攀登泰山最艰难的一段路程,就是爬上南天门的盘云梯,俗称十八盘。这条云梯由对松山到南天门约一里长,三千多石级。盘道路旁群峰耸云,削立加壁,脊石壁峪。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间掛着这架云梯。最陡处,后面行人的头刚刚对着前面行人的腳跟,人们多半走走停停,一级比一级吃力。我因背负装备更是挥汗如雨,湿透了全身的衣服。有些人斜着走之字形,据说可以省力。行到筋疲力尽的时候,终於到达了朱红色的南天门。
  南天门又称三天门,建於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门上有阁楼名“摩空阁”,门外西侧有石碑一块,上刻元代杜仁杰撰“天门铭”。门內正面有后建的铁瓦大厅,名“未了轩”,取杜诗“齐鲁有未了”之意。天门有石刻对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跡;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虽然语近夸张,但由南天门向下俯瞰,煙云缥缈,层峦疊嶂,确也令人心惊。
  登山者爬上南天门,走进天街,泰山绝顶已经在望,天街是由南天门到碧霞祠长约一华里的天然平道。这里有许多小吃店,也有小型的旅舍,行人多在小攤上吃豆腐脑解渴。不远处有一个白云洞,据说泰山的白云都是从老云窝经白云洞逸出,最后归云还要回到贮云峰去贮存起来。而白云洞便成了云的家乡,是一则很美的传说。

  由天街再走上一段石阶,便到达泰山上最华美的宮阙碧霞祠。碧霞祠是祭祀碧霞元君的上庙,为宋真宗东封泰山时所建。殿宇气象宏伟,远观宝光闪闪。祠分前后两院,山门內五间正殿的盖瓦,鸱吻,檐铃均为铜铸,瓦共三百六十垄,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之数。左右配殿和山门上的盖瓦则为铁造。这座铜浇铁铸的千年寒山古剎,结构严谨,精美绝伦。

  当我与几位同行的登山者们怀着敬虔的心情一起攀上泰山巅峰时,已经是暮色苍茫的傍晚了。爬上泰山绝顶的目的,本是要看日出的,但卻意外地先看到了落日。记得若干年前我曾在地中海上邂逅了一次落日。但那次的经验与泰山的完全不同。那次我坐在希腊的山上,眼瞪着那颗沉重的红球将地中海压成一条弧线,再一点一点地沉下去。泰山的落日卻是另一种景象,夕阳将山和树镀上一层浓郁的金黃色,整座山峰好像刚由冶金炉中倒出来一样,璀璨得令人惊異。接着西天染成赤红,像血。慢慢地搀进了绛紫,落日好像一颗红橙,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我从来沒有这样与它接近过。不久,一抹凝重的靛青涌上来,终於将落日一点一点地吞噬。最后在一片苍茫中,失去了蹤跡。但此刻的景色之幽,简直不可说。暮色将奇峰远树剪贴在霭暝中,显得突兀而深刻,一种沉雄的美,重重地压在我的心头。
  在霭然的暮色中,走向玉皇顶的古庙玉皇宮,这里是泰山的最高点。极顶石西北侧有“古登封台”碑,历代帝王登山祭天,就在此处设坛祭拜。现在的气象台也设在这里。由玉皇宮往右走不远处就是日观峰,日观峰西南为瞻鲁台,是孔子登山瞻望鲁国的地方。东北为鹰愁洞,南面是舍身崖。泰山的重要名胜仙人桥也在附近。仙人桥是两座峭壁之间,不知何年月日坍方坠下的三块相互错接巧妙抵撐的巨石,下临千丈深渊,望之使人咋舌。
  在峰顶的西北,有一块矗立像老人的巨石,名丈人峰。据传唐玄宗命张说修泰山,张说则令其婿郑镒监修。到工程完毕时,郑镒已由九品官擢升为五品。玄宗问及此事,有人说:“此泰山之力也。”后称岳父为泰山,即由此而来。
  当晚投宿在玉皇宮旁的岱顶宾馆,宾馆仍在修葺中,显得染乱无章,收费虽不低,设备卻很差。本想在一天劳顿之后,能享受一次溫浴。但旅馆中不仅沒有浴室,连溫水也沒有。晚餐时与一对由北京来旅遊的青年夫妇同桌,他们是由中天门乘缆车上来的。看到我背着一个沉重的行李爬上山顶,不禁报以讚佩的目光。
  本来旅馆的服务人员要在凌晨四时叫醒客人去看日出,但我四时不到就起床,因我一向脑中有自己的时钟。但为时太早,披上了旅馆的棉衣,在黎明的昏暗中走向日观峰,大家坐在崖畔的悬岩上靜候日出,但等了一个多小时,东方的天际仍然是一片郁郁的青蒙。近处山腳下翻滾着洶涌的白云,不时激起无声的云浪,溅上山崖,濡湿了我的棉衣。山顶上寒风奔啸,助长了云势,一时人都被埋在云里。我爬到附近一块巨石的顶上坐下来,暝然入定。让思维与意识都停下来,试着将此身幻成山嶽的一部分。尽量使自己回归自然,承受天地之化育,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耳边突然爆起一阵欢呼与掌声,我睜开双眼,万道光华集中射到我的脸上,一轮旭日已经佔领了泰山的峰顶。我一时呆住了,不知所措,手中握着的相机,竟也忘记了将快门按下。

  看日出的人潮逐渐散去,我独自走到玉皇顶上,凝视着浩瀚无际的云海发呆,觉得此刻真有登天的感觉。七临泰山的汉武帝,用尽了他所有的辞汇所发出的感叹,描摹出他心目中那庞然的一尊,也只有在此时才能完全体会出来。而李白的“泰山吟”:

登高望蓬瀛,想像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更能抒尽朝山者的情怀。

本文选自作者散文集秋之悸。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人权与政权 ✍于中旻

谈天说地

东亚复荣圈 ✍于中旻

谈天说地

彩虹 ✍于中旻

谈天说地

社会主义资本家—子贡 ✍亚谷

艺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风

谈天说地

桃的故事 ✍刘广华

谈天说地

有人斯有权 ✍亚谷

寰宇古今

再访天镜湖 ✍余仙

谈天说地

财务的迷雾 ✍于中旻

艺文走廊

谈散文写作(二) ✍殷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