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心灵 ✐2005-12-01


参军记─美国女兵的自白之八

可笑

 

  训练营接近尾声之际,我们要经过一次野地实习。即是说,几个宿舍中同期受训的新兵会一队接一队的,从宿舍步操到几哩以外的树林里,去实习一下战地的生活。
  事前,训练官们给我们一张清单,上面列明须带的东西:电筒,制服,衣物,睡袋,薄胶垫,起帐篷用的帐布,盥洗用品,小铲子,急救药物,厕纸,文具等。这一切都要放入背囊。连同头盔,盛满水的行军水壶及步枪,身上足足多了最少三十磅重的东西。实际有多重我並不知道,只知道背囊重得我要微微俯身向前,不能挺起胸膛来做人。
  晨曦渐渐驱走黑暗。若从直昇机向下望,你会看到一团一团的小黑点分散在宿舍围地外。我们背着重重的背囊,站着等了约大半个小时,终於听到前方缓慢移动的声音。原本我们是要步行到数哩以外的树林里去。但是,对於我们这些在后的,比较矮小的队员而言,我们跟本不是在步行,而是在慢步跑。理由十分简单,因为人家走一步的距离,我们要用一步半才跨出。所以,走到不夠一哩,已经有数名新女兵支持不住,被送上救护车在后方跟着大队。
  到达终点地,我们两个人一组,用带来的工具和帐布支搭小帐幕。然后,一团人围地坐着吃干粮。这些干粮的名称是MRE(Meal Ready to Eat)一个五吋阔,十吋长的咖啡色厚身塑胶袋內,除了一小包肉和饭类食物外,还有(个別包装的)生果,甜品,饮品粉末,花生酱,饼干和果酱。另外,更有香口胶,糖,盐,黑椒粉,辣油,火柴和几张纸巾。我想,若然是換了中国人的军队,內中可能会放进些话梅,酸辣配菜,菊花茶等饮料。虽然这些食物不太难食,可是要每一餐都吃同一样的东西,真的很容易厌倦。
  像我们这些城市人,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方便,野外生活是一个很好的锻鍊。好,是因为它既能教会我们野外生活的方式,又能叫我们懂得去珍惜自来水,厕所,衴头等视为当然的物件。野地是沒有厕所设备的。要方便就得走进树林里的某一角,用带来的小铲子挖一浅坑。方便完了又得用铲子把泥土填满坑子才算妥当。在野地的洗澡方法,是用头盔盛满水,钻进所支搭的小帐幕中洗涤。因为头盔的容量很小,所以只能随便地用湿毛巾擦身便当了事。不过,我最掛念的是那软绵绵的衴头。凹凸不平的地在铺上薄胶垫和睡袋后並不太难受;可是,用衣物卷作一团的衴头压着脑袋,很不舒服。如此,野地的第一晚在半睡半醒的情況下熬了过去。
  第二天大清早便继续野地战事的训练。其中包括射击和拋掷手榴等等。太阳落山以后我们更来一个黑夜树林的作战演习。我们各人手持步枪(是沒有子弹的),按照训练官的指示,靜悄悄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或站或坐着的等,靜靜地等。然后,又走到第三个地方的散兵坑內躲藏,等待。沒有人敢说话。不是害怕黑夜中的野地;而是不想被训练官们责骂。过了不久,队中开始有喁喁细语。原来是训练官们想我们留意,“敌人”将会放射闪光信号,希望借此能发现及确定我方的蹤影和位置。
  飕!明亮的一声。拍!树林像被大光灯照亮一般。环顾四週,眼见之处都佈满一团团的新兵;也见到很多新兵像我一样,大乡里般望着漆黑中那一团光;也望着它迅速地堕落,整个树林随之返回肃靜。
  就这样子行行坐坐便完成一次很儿戏的军事演习。可笑我们好像棋盘上的棋子,被指挥官随意移动,根本不知道其目的或作用。只有指挥部的人才明白是谁打赢了。可笑我们这一批连演习结束后仍毫无头绪的新丁,若是換了真的战地,我们定会被敌人杀个片甲不留。幸好这只是基本训练营。只是基本上给我们一点行军时需要知道的事情。日后,军中的生涯会有更多专门性的,实际性的训练和经历。
  不知道是背囊真的轻省了些,还是能再一次洗澡及吃一点正常食物的慾望远胜身体的疲劳和背上沉重的包袱,反回宿舍的路好像是容易了些。进入宿舍后,不用训练官们的催喝,我们神速地脫下污秽的衣物,痛快地清洗一番。连站着等待入饭堂时唱的歌也显得投入,起劲。(也许是替我们解闷,又或者是为了爭取时间向我们灌输军中的文化思想,每当我们站着等的时候,训练官们会教导及带领我们唱一些军歌。)到晚上可以钻入被窝时,真感受到可以舒服睡觉是如此美妙的一种享受。
  想起很久以前一套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的故事的主题曲的第一句:“谁会珍惜当你还拥有…”可是,当失去了,我们又会后悔。这似乎是一般人逃不开的弊病。可是,怎样才会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也许,祕密是圣经里所讲的“凡事谢恩”。(帖撒罗尼迦前书5:18)也许,当我们肯为身边的人及事物而感谢神,纵使他们並不是十全十美,我们会发现他们真的很值得被珍惜。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人权与政权 ✍于中旻

谈天说地

社会主义资本家—子贡 ✍亚谷

艺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风

谈天说地

彩虹 ✍于中旻

谈天说地

东亚复荣圈 ✍于中旻

艺文走廊

两千年间,三个“天问” ✍殷颖

谈天说地

仁民爱物 ✍于中旻

点点心灵

三尺六 ✍灵犀

寰宇古今

閒话鸵鸟 ✍曲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