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走廊 ✐2005-01-01


编辑钩沉(上)

殷颖

 

一.编辑人的风骨

  编辑是出版物的灵魂,一份出版物的成功与否,完全系於是否有一位好编辑,而一位优秀的编辑人,其学养与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具备一身独立崢嵘的风骨。要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与贫贱不能移的气概。有为固然重要,还要有守,即有所不为,尤为难能可贵。一位报纸的编辑要掌握社会舆论的第四权,(按另外的三权为一个国家的立法,司法与行政权。)其影响力可以左右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笔下的论述更举足轻重,是民主制度下社会的良心,为广大读者所信赖与付托。其动见观瞻,亦受全社会读者所监督。一个具代表性的大报,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其立场为举世所瞩目,立论自当公正无私。若遇到重要政治或经济议题,绝不能接受当权者的影响,与利益团体的游说,甚至要有勇气抗拒管理层峰的意旨,立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坚持客观与公正,舍此原则便应掛冠以求去,而维护其有所不为的风骨。我们有幸也曾看到当代出现过这种傲骨嶙峋,正义凜然的编辑。

二.编辑人剪影

  编辑人的第一个要件是要有異象与使命感,如同以赛亚先知当初的蒙召。以编辑为终生的事业,而非仅为一个职业。更要时刻保持心灵的高度,如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讲的“西风一夜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一个有使命感的编辑,才能将他委身的事工作为奉献的祭坛。
  关於编辑人的学养,专业知识自然是重要的考量,但卻不一定要求新闻学院为唯一的专业背景,因为许多成绩卓著的编辑,卻並非新闻本科出身。而在新闻学院中学到的新闻专业的学科毕竟很有限,一个人由新闻学院毕了业,並不见得可以作一个优秀的好编辑。有一种说法,就是一个好编辑是生出来的,並非学出来的。这话虽然很不合逻辑,但卻有些道理。同样,一个优秀的经理人,也非学出来的,而是生出来的。因许多成功的经理人多未学过经贸,卻为一流生意人。在台湾有一位被誉为“经营之神”的人物,仅有小学学历,但许多学有专长,具有高学位的人,都对他十分佩服。这是说某人本具有这方面优越的才能,並非要贬抑专业与学术。但作为一位编辑人而言,新闻专业仅为其工作的入门,或要求的一部分,编辑人的学养要求远远超过专业的领域。因编辑人要涉猎的范围包括社会各阶层,十分广阔。它要求一位编辑,除基本的学识之外,还要具备许多知识。因他要处理的工作涉及各个层面,上天下地无所不包。所以各科各系的知识,都要俱备,处理新闻,编撰稿件,才能得心应手,而且都应是鲜活的知识。一位优秀的编辑人,每天要阅读许多书籍与报章杂誌,天文地理,哲学宗教,三教九流,最先进的科技与最古老的传统,无不兼收並蓄,才会有能力处理各种文稿。所以作为一位编辑是要学习一辈子。这与局限的专业知识是无法比拟的。
  而一位优秀的编辑也的确是天生的,他有与生俱来的卓越能力,与高度的专业敏感,他能嗅出別人发觉不到的新闻。而且要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这些都是个別独到的,也是学不出来的本领。但作为一位编辑人,还是要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譬如文字的能力,必须要能达到撰稿人的同一水平,甚至超越,才能对文稿的处理应付裕如。如为教会刊物的编者,亦应具备神学的素养,与丰富的圣经知识。其实编辑人並不要求万能,也不可能具备各种知识,但一定要会找资料与使用资料,並有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估。
  最后也是编辑人与出版人及著作人都必须具备的一个要件,那便是要有爱心。爱心是整个文字事工的中心与重心,撰稿人以爱心写作,编辑人用爱心编辑,出版人凭爱心出版,才能通过出版物将基督的大爱经由文字工作者们的手与笔传达给读者。爱心是联络全德的,出版物如果不能用文字呈现主的爱与生命,便是一种浪费。梁任公(启超)云:“笔锋要常带情感”,著作人与编辑人的笔锋更要能带出基督的爱心。

三.编辑人与出版政策

  无论是日报,期刊或其他的出版物,出版者及董事会都应有出版政策,此出版政策即为编辑人编辑的指导原则。一旦编辑人不能忠实地执行董事会的出版政策,出版者便可将编辑解职,而编辑在接受出版者的聘用契约时,也必须先彻底了解雇主的出版政策。如编者认为难以履行,或不愿执行此政策时,便不应接受聘约,或与出版人协商修订出版政策。但一旦编辑与雇主签了合约,便应忠实履行。如出版人中途要改变此一政策,编辑可以拒绝,或据理力爭。雇主若不同意,编者便应辞职,並应要求雇方依约做出赔偿。一位有风骨有尊严的编辑,应凭良知执着其“有所不为”的崇高职业精神。

四.计划编辑

  无论是定期或不定期刊物与出版物,编辑都必须根据编辑政策及预算定出一套出版计划与方案,才好有效地执行,以达成出版的目的。如为一份月刊,便应在出版的先一年订定刊物每月的主题与內容,並各个节令的规划,均应详尽列出。每期除临时有必要之更动,须酌予调整外,基本上每期需要之文稿內涵,字数,及撰稿人,均已定案。
  一份刊物预先订好了出版的內容,才有充裕的时间去做更详尽,更细腻的修饰与增补,使刊物的內容尽美尽善。以免临出刊时之手忙腳乱,也有足夠的时间作设计包装,並加強你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以达到传播的目的。而更重要的是,你会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核查读者的需要与反应。
  计划编辑的宗旨主题虽已订好了,但仍要在执行编务时不断作出必要的调整,以免你的计划过时而落空。因编辑所面对的是一个千变万化的社会与读者群,编辑的宗旨与原则不能更动,但在技术层面上,卻要因时因地因特殊情況而制宜。如为一份传福音的刊物,要传给读者的信息与中心信仰永恆不变,但也要按时空的更易,与社会的变迁,作出调整,以更有效的方式达成文宣的目的。
  最后,要为自己的刊物定位,无论你所编辑的刊物与出版物为何,都要预期自己编的刊物与出版物达到最高的水平。一位出版者与编辑人要能“好高骛远”,有所谓“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在这方面的定位不需要谦卑,一定要将自己编的出版品定在最高的水平。一切事工依此标准运作,如此虽不中,亦不远矣。但若自己先气馁了,自认无法达到最佳水平,只能取法乎中,如此,便也只能得其下了。
  一个具规模的日报,期刊或出版社,编辑部都设有总编辑,及以下的执行编辑(责任编辑),与各个部门的编辑。而须对编辑政策负责的主要为总编,要规划编务,正是总编辑的职责。总编辑如同一个饭馆的大廚,他不用执刀或掌勺,甚至不必老待在廚房,他要做的是策划宴席的菜单,及指挥採购宴席用的材料。他既要能找到好的廚师(编辑),更要能找到最佳的素材(文稿),然后指导众廚烹调成席。通常食客要決定到哪一家馆子去吃饭,主要的考量就是菜的好坏。而读者对刊物的选择,便是刊物的內容。因此,一个总编如能为刊物物色到第一流的文稿,便是第一流的刊物。刊物的內涵決定刊物的等级,也同时決定了出版品的盈亏与成败。

五.约稿选稿,用稿与退稿

  谈到约稿,便会立刻想到各种刊物上刊出的“征稿启事”与“稿约”。登这种稿约有时也需要,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可能会收到一篇合用的文稿。甚至拨沙见金,还会收到一件宝贝。记得当年“中央副刊”收到一篇“风木哀思”的文章,为作者纪念亡母的文稿,为难得的佳作,大家传颂不已,在人们的记忆中历久不衰。一份日报的副刊用稿量极大,需要许多投稿人来支持。而一份期刊虽也不排除投稿,但卻不能靠投稿,因为在计划內容时,早已约好撰稿人,题目,內容,字数,也都规划好了。一份有计划的高标准刊物,几乎完全不用投稿。若一个期刊要靠投稿支持,刊物水平一定很低。编者与读者都很辛苦,这样的运作,是不足为训的。
  而约稿则是一门大学问,编辑如能找到第一流的文稿,便是第一流的刊物,找到的是次级的文稿,便是次级的刊物,丝毫不爽。而约不约得到最好的作者撰稿,才是主编的拿手绝活。约稿的本事,各有神通。但作为一位编者,首先他必须要晓得他要的是哪类的文稿,其次要知道,他要的文稿在哪里可以找到,第三便是如何将好文稿拿到手。台湾早期出版界中以传记文学的主编刘绍唐最是约稿的高手,他能将名家如赵元任,胡适等的文稿约到手。所以传记文学数十年盛名不衰。而一个刊物如能刊载诸多名家的文章,其余的名家也会自动找上门,因这份刊物已立下了品牌,定下了等级,能自动良性循环了。
  作为有计划的刊物,其实並不随便刊载名家的作品,好的文章要合乎刊物的性质与宗旨方可採用。在编者订下的主题中,多半的文稿都是由编者出题目,定內容与字数,再找作家甚至专家来撰写。而你定下的內容,作者不一定能写,你还必须要代作者找到可用的资料,並告诉作者如何撰写,才可达到刊物的目的。所以一份好的刊物,几乎每一篇文稿,都是约来的,投稿几乎沒有採用的机率。
  由於多半的稿件都由特约作者执笔,所以一般不会退稿,如作者写得不合用,要与作者面谈,请其重写或改写。而如果在约稿之初,即与作者有详尽的沟通,这种情形一般不会发生。退稿多为自动投来的。一份日报因用稿量大,投稿者众,退稿亦多。在早期“中央副刊”执众多日报副刊之牛耳时,每日都有百余篇的投稿,孙如陵主编中副,以快速退稿称著。不合用者立退,合用者见报也快。但有些报刊会将稿件积压很久,让投稿者天天心急如焚,不知自己稿件的命运。其中“联合副刊”決定要採用的文稿,可以积压上一年半载之久。但主编哑弦有个特长,他善於提笔写信与作者沟通,成为典范。基督教的刊物中,涤然任导向总编时,凡收到文稿,立刻写信告诉作者並致谢,也传为美谈。
  一位初投稿的作者,在文稿寄出后,天天看报守候,有如考学校等待放榜的心情,日日焦急,夜夜难眠。收到退稿,如丧考妣,似戳破的气球,心情沉到谷底。如一旦发现自己的文章刊出,则大喜若狂,如中大奖,激奋之情难以言表。故刊物编辑若有时间对要退的稿件,除附上一张“不合刊用”的印刷信(有的连这种通知也沒有)以外,再能写几句鼓励的话,或告诉作者何以不能採用的原因,为一件大功德,有些作者会终生感激。
  我在出版社服务时,曾收到一份稿件,作者希望能为他刊印成书。但发现他将已发表的各类剪文都收入,內容庞杂,体裁多方。我便写一封信给他,劝他不要急着将这些文稿收印在一起出书,如同一本“全集”。並告诉他,已在报刊发表过的文章,不一定可以印在书中,要自己先仔细甄选评估。如果这样印了,日后可能会要后悔。他立刻寄我一张感谢的卡片,表示这是生平收到的一份最使他高兴的退稿。

六.文稿之修订与改写

  谈到要修改文章,编辑的精神与权威便振作起来了,人坐在编辑台上,手执红笔,文稿经过我手,不修改一下,便不过瘾。但编辑要修订的文稿,並非是小学生的作文,绝不可随意动笔。如果要用的文稿你都要修改一番才合用,这表示文稿的水平太低,根本不能用。如內容可用,不如商作者改写。这便又涉及到刊物的政策,读者文摘的文稿,多半都要经过编辑的改写与缩写,因要维持它一致的风格。然而一本杂誌如文稿的风格统一,如穿一样的制服,如快餐店的标准食品,便谈不上高级品味。每一位作者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如每一道菜式的口味都相同,还需要点菜吗?而如果你邀约的文稿都有相当水准,便应保持其原有的风貌,不可随意修改。要经过修改才可用的文章,便不是好文章了。而且你如随意按自己写作的习惯,去修改作者的文稿,是对作者不尊重,是一种大忌。引发作者的不满,你以后便永远也约不到他的稿件了。但话又要说回来,任何名家的作品,编辑均应可以修改,修改要基於以下几个因素:(一)作者不小心的笔误,这是任何名作家也难以避免的,而编辑有把关的责任。(二)标点符号规格的错置或误用。(三)作者文中引述的文字不合时宜。(四)作者引用的人,时,地,物,名称或数据有误。(五)文稿偏离主题。(六)文稿內涵违背圣经(如为属灵稿件)。(七)有读者无法看懂的文句等。如有上述情形,必需要调整与修改,应先通知作者,征其同意才动笔。但绝对不能修改作品的內涵与风格。更不可按你自己的喜好与习惯,改动文章里的字或词。所以编者手握一支红笔,卻不可随意使用,下笔要非常慎重。

七.专栏与专访

  无论是日报或期刊,都不能沒有专栏,每一个专栏都会维持一批特定的读者。当一本刊物寄到读者手中时,他首先要读的便是每期都习读的专栏,否则便怅然若失。如食客每餐都要点的菜式,无此不欢,这便是专栏的作用。而且专栏佔一定地位的版面,在版面上能稳压阵腳,不必每期找文稿来填充。一份日报与期刊都有许多专栏,专栏的文稿有时会维持极长的时间,如长篇连载的作品。但也有短期便更換的专栏,要视情況而定。
  一个长时间佔据版面的专栏,有时也会让编者松弛了对它的注意力。而连载日久,也会令人生厌,会师老无功,失去了它原有的读者,成为版面上的一块空白了。所以刊物上的专栏,要小心翼翼,经常调查读者的反应,如果读者已失去了的兴趣,便要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果断处理。
  最好的专栏是见好便收,让读者感到恋恋不舍,留下回味,以期待作者的另一佳作再现。有时编者也要吊一下读者的胃口,在专栏刊出之前要先作一些预告,如同一位名角出场,要先打起锣鼓点,引起读者的注意。专栏最忌师老无功,这时再去处理便逞败笔了。
  如果一本刊物有多个专栏,要各具不同的內容,各吸引一批特定的读者。各个专栏切忌內容雷同,如然,则择一最优者刊用,不可使其同时並存。
  专栏中较严肃的,要请专家撰写特定的文稿,但也要有短小方块,如同餐前摆出的小菜,以调整版面,增加阅读的趣味,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专访稿是每一个刊物所不可或少的,专访栏因受访者多以名人为对象,特別是当代的名人,更为人所注目。故此项专栏是最受欢迎的。但编者处理专访稿,要特別注意受访者谈论的內容,其涉及的人与事,都要经过仔细查证才刊登,否则如偶一失实,刊物便要连带受累。这方面读者文摘有很好的传统,摘载之文,虽早经刊用,但每一篇文稿都要再经查对核实,如此才会树立刊物之信誉。编者处理访谈稿,要力求公正与客观,作忠实的原貌呈现,避免褒贬。即使报导的为非当代人物,可由正面或侧面落笔着墨,卻不可随意臧否月旦,要留待读者的公评。
  专访稿亦为刊物水平之指标,如能独家刊出当代重要人物的访谈录,不但刊物可声誉雀起,订戶亦会随之增加。而要访谈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必须事先有各项准备与作业,探索要无孔不入,锲而不舍。有时要派记者昼夜守候,以求得数分钟的关键性谈话。当然最好是要能约定时间,登堂入室,订下访题,依序进行。
  一篇重要的访谈稿,有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但专稿一旦见报,肯定会使刊物创一个新的高潮。

八.社论与短评

  任何刊物都应有自己的立场,宗教刊物亦然,对时局的看法,对当代公众人物的评论,以及许多社会与教会的现象,都可以社论或短评表达意见。社论的立论,应以社会与教会的公益为原则,要尽量避免狭隘的族群与宗派的偏见。
  社论通常由社论委员或主笔担纲,极少採用外稿,论到有关教义方面的论述,应以圣经为圭臬,不宜以单一宗派的教义为准则。对於政治与社会的弊端,应勇於鍼砭,凭爱心说诚实话,为真理做见证。发挥先知与守望者的功能。
  短评多半比社论更受欢迎,因字数少,短小精悍,多半只谈单一事件,文字能一针见血,犀利如匕首。联合报“黑白集”的读者便超过社论读者许多倍。但教会刊物写短评要以爱心为出发点,不可出口伤人,要谦和而中肯。下笔则不失雋永与幽默,最能获得读者的认同。

九.标题,按语与注腳

  编辑处理文稿的拿手绝活之一,是为文章定出好的标题,为一本书取一个好的书名。每一篇文稿在撰稿人撰写之前,标题即拟已定,每一本书在付印之前,书名也已決定,但卻不一定好用。一个好的标题与书名,要不落俗套,又要突出,让读者一眼看到便引起注意,並能抓住全文。但有时也可以定一个看似与文章內涵无关,读完了文章的全篇或全书,才显出命题所在,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但这类书名与标题多用於文艺性稿件。新闻标题要直接醒目,重大新闻要用石破天惊的标题,才能引人注意。学习新闻标题的最佳方法,是当有重大新闻发生时,将各大报刊都收齐,比较各报头版的标题,看哪一家老编的标题标得最出色,可学得其中三眛。
  新闻主标题以外还要有副标题,进一步说明新闻之重点或特点,引起读者阅读的欲望。一篇冗长的文稿,要将各主要段落切割为数段各成一组,各段前面另标出一个小标题,说明该段的內涵。让读者不觉得文稿太冗长,也方便读者可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通常编者可在文章前面以不同之字体写一段按语,这也是编者应具备的本领,按语要简介作者及文章之重要涵义,给读者一项指引,按语文字要简约,趣味,且语藏玄机,以引发阅读的兴趣。编者基本上是一位廚师,要将食物切割装在盘中,加上一点佐料与装饰,再送到读者面前,以增加食欲与可读性。不能整盆端出摆在食客面前,那样会令人食欲全消,索然无味了。
  文稿的注腳是要将文中引证的典故或某书的书名与书页刊出以供参考。这多半是指书籍而言,如作者在文中提到一些引证的文字,编者便有责任将它查出並作好注腳。一般的注腳都集中在书本的最后几页。读者如要查找,便需翻到书尾,十分不便。最好的办法,如注腳的字数不是太多,便将注腳的文字刊印在书页的末端,读者立刻可以看到,不用停下来先折页,再往后查找,而感到不便。(未完)

翼展视窗阔 报取智域深

谈天说地

彩虹 ✍于中旻

艺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风

谈天说地

人权与政权 ✍于中旻

谈天说地

东亚复荣圈 ✍于中旻

谈天说地

社会主义资本家—子贡 ✍亚谷

乐趣飘送

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稽谭

书香阵阵

读书乐:归回田园•秋之悸 ✍凌风

书香阵阵

读书乐:山岭腳蹤 ✍冯虛

点点心灵

基甸:信心的统帅 ✍于中旻